前言:元数据锁不是锁定数据,而是锁定描述数据的元数据信息。就像很多装修工人(工作线程)在室内(对象上)装修(操作),不能有其他工人(线程)把屋子拆了(表删除了)。
MySQL 为了数据一致性使用元数据锁来管理并发访问数据库中的对象。元数据锁不仅仅作用于表上,同时对存储程序(schemas,procedure,function,triggers,events)以及表空间都适用。
性能数据库(Performance Schema)中的 metadata_lock 表记录了关于元数据锁的信息。其中可以看到哪个会话持有锁、因为等待锁被堵塞等等。关于这个表的详细信息请看。
- 获得元数据锁
- 释放元数据锁
获得元数据锁
DML语句获得锁的顺序和语句中提及到的表顺序一致。
DDL语句,LOCK TABLES和其他类似语句尝试通过按名称顺序获取显式命名表上的锁来减少并发DDL语句之间可能出现的死锁数。 对于隐式使用的表,可能以不同的顺序获取锁,比如外键关系的表也会被锁。笔者废话:一定要注意其中的名称顺序,实际上就是名称字典序。并非SQL语句中提及到的顺序。
RENAME TABLE tbla TO tbld, tblc TO tbla;
RENAME TABLE tbla TO tblb, tblc TO tbla;
session1 LOCK TABLE x WRITE, x_new WRITE;
session2 INSERT INTO x VALUES(1);
session3 RENAME TABLE x TO x_old, x_new TO x;
session1 UNLOCK TABLES;
mysql> SELECT * FROM x;
+------+ | i |
+------+ | 1 | +------+
mysql> SELECT * FROM x_old;
Empty set (0.01 sec)
session1 LOCK TABLE x WRITE, new_x WRITE;
session2 INSERT INTO x VALUES(1);
session3 RENAME TABLE x TO old_x, new_x TO x;
session1 UNLOCK TABLES;
这时候,猜猜这个数据插入到哪里了。session3获得锁的顺序是new_x, x, old_x。而session2需要x锁。所以session2先插入记录到x中,然后x改名为old_x 。记录是在old_x中。
为确保事务串行化,MySQL不得允许一个会话在另一个会话中未完成的显式或隐式启动的事务中使用的表上,执行数据定义语言(DDL)语句。服务器通过获取事务中使用的表的元数据锁并延迟释放这些锁直到事务结束来实现此目的。 表上的元数据锁可防止更改表的结构。 这种锁定方法的含义是,在事务结束之前,其他会话不能在DDL语句中使用一个会话中的事务正在使用的表。(译者废话:也就说,不允许在对一张表做操作过程中,表的结构被其他线程改了。这是很显然需要保护的)
这个规则不仅仅适用于事务表,对非事务表同样适用。假设一个会话以一个事务表 t 和一个非事务表 启动事务。如下:
START TRANSACTION; SELECT * FROM t; SELECT * FROM nt;
该会话持有t、nt的元数据锁,直到事务结束。如果有其他线程尝试在这两个表上做一个DDL语句(exclusive lock)或者write lock操作。比如,下面的语句都会被堵塞
DROP TABLE t; ALTER TABLE t ...; DROP TABLE nt; ALTER TABLE nt ...; LOCK TABLE t ... WRITE;
如果服务获取语法有效但在执行期间失败的语句的元数据锁,则它不会提前释放锁(“译者注:比如插入冲突”)。 锁定释放仍然延迟到事务结束,因为失败的语句被写入二进制日志,并且锁定保护日志一致性。
在autocommit = true 的情况下,语句执行完,元数据锁就释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