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
本文纯属抄袭和记录,未经严格校对。本人赞同倪光南院士的大部分观点。
倪光南其人
倪光南,汉族,1939年生,浙江镇海人,1961年毕业于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后到中科院计算机所工作,40多年来一直充实计算机领域的研究和产品开发,首创在汉字输入中应用联想功能。1984年出任计算机所公司和联想集团首任总工程师,主持开发了联想汉字系统,联想系列微型机,分别于1988和1992年和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计算机公司即以联想汉字系统起家并于1989年改名为联想集团。1992年中科院因其对科技产业化的贡献给以重奖。今年来致力于在中国推广Linux,推广采用国产CPU和Linux的NC和其他国产软件,现为中国中文信息学会理事长,计算所研究员。
创造软件发展的“中国模式”
“印度模式”是印度国情的产物
近年来,中国有很多人提倡软件发针的“印度模式”,他们认为印度是“软件大国”,中国发展软件应仿造印度,主抓外包,这个观点值得商榷。
2005年印度软件产业只占世界软件产业的3.6%,而中国则占了5.9%,所以印度不是“软件大国”,真正的软件大国是美国,它占据了世界软件产业的39%,不过,印度称为“软件和服务外包大国”。
软件和服务的外包在软件产业链中处于低端,印度有约100万软件人员,2005年软件出口总额为234亿美元,这与美国相比有明显的差距。例如,微软有6万员工,年销售额为400多亿美元,几乎相当于二个印度。IBM软件部门有3万员工,年营收额是170亿美元,接近于一个印度。微软,IBM等美国公司的高效益,来自于它们自主版权的软件产品,尤其是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中间件,Office等等平台性的“基础软件”,它们处于软件产业链的高端。
印度软件业只有外包一支独秀,并没有自己的体系,很少有自己的产品,根源在于印度缺乏国内市场,在国际软件市场已主要被美国企业占据的情况下,印度只能在外包领域,依靠其廉价的,训练有素的软件队伍赢得这一低端市场,印度走外包道路是印度国情决定的。
“印度模式”不适合于中国
实际上,每个国家都应走适合自己国情的发展道路,现在有人把各主要国家软件发展模式归结为:美国-"全面领先模式";日,韩-“整机带动模式”;以色列-“产品主导模式”,爱尔兰-“软件集散模式”,印度-“外包服务模式”。可见,发展软件并不是只有印度一种模式,各国究竟采用何种模式应从自己国情出发。
这几年,中国一些地方学习印度是有成绩的。做的好的如大连,被成为“中国的班加罗尔“,在外包(尤其是对日外包)方面成绩显著。北京,上海等地也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总体上,外包在中国软件产业中只占一小部分。2005年中国软件出口(主要是外包)只占软件产业总量的7.6%,尽管软件出口每年都增长很快,但它在中国软件产业中所占的比重却逐年下降,这是因为软件的国内市场增长的更快,既然外包只是中国软件产业的一小部分,且比重逐年下降,因此外包只能作为某些企业的主攻方向,不能作为国家的主攻方向,”印度模式“不适合于中国。
中国发展软件的国情特点
发展软件的”中国模式“应当从中国的国情出发,这主要是
一。巨大的国内软件市场。
今天中国已成为世界第四大经济实体,中国推行信息化和正版化产生了对软件的巨大需求。建设创新性国家的要求,信息安全的要求以及《政府采购法》等等政策的实施,使国产软件在国内市场上具有一定的优势。各类国产软件,包括基础软件和应用软件在内,一开始不可能立即进入国际市场,但依托国内市场,可以发展成熟起来。这恰恰是印度所不具备的条件。
二,巨大的ICT制造业。
今天中国的ICT制造业规模已位居世界第二,但大多数企业是做简单的加工装配,工业附加值和利润率都很低。为了提高竞争力,优化产业结构,对于嵌入式软件有很大的需求。华为,中兴等企业已有成功的先例,通过制造业的整机带动,可以促进嵌入式的软件发展。
三,以Linux为代表的开源软件的兴起。
当前,以Linux为代表的开源软件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为中国软件业,尤其是基础软件的发展创造了机遇,使国产基础软件有可能打破跨国公司的垄断,从无到有发展起来,而且这几年已有明显的效果。
发展软件的”中国模式“
总之,中国的国情决定了发展软件的”中国模式“应是: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指导下,依靠内需拉动和整机带动,建立自主,完整的软件产业体系,同时大力发展外包和自主版权软件出口,使中国发展成为一个软件强国。
这种发展模式不同于其他国家,它的要点是:
一,着重发展基础软件,积极推广使用Linux,在Linux平台上构建中国自主软件产业,确保中国的信息安全和软件产业的自主行,并支撑国产CPU的发展。
二,以信息化应用促进国产基础软件和应用软件的集成应用,以价廉物美的国产软件推进信息化建设和软件正版化。
三,大力发展软件出口,即包括软件和服务的外包,也包括自主版权的软件产品出口。随着国产软件在国内市场上的推广应用并走向成熟,自主版权的软件出口贡献将逐渐增加。
中国发展软件的障碍
实现发展软件的”中国模式“需要克服许多障碍,这主要不是来自物质方面,因为现在中国软件人员的工作条件已经和世界上其他国家没什么差别,中国软件的政策环境也已十分优惠,现在的障碍主要是来自精神方面。
1。不详细中国人能做基础软件,大型软件。
有些人主张只做外包是不相信中国人能做基础软件,大型软件。他们认为,这是美国人的”专利“,中国人学不了,中国只能学印度,为发达国家的软件企业打工,服务。
究竟中国人能能做,事实可以作出回答,总所周知,Office办公套件是世界上销售额最高的软件之一,也是微软公司利润的主要来源之一,属于重要的基础软件,大型软件。这几年在国家的支持下,国产Office取得了群体突破。以最近发布的永中Office2007为例,它已具有微软Office中,Word,Excel, PowerPoint三个应用的九成以上功能,另外,它还有数据集成,应用集成,科教模块等等创新功能,已可全面替代微软Office。微软Office的投入达到了约百亿美元,有3000开发,化了约20年时间。而永中Office只投入了1亿人民币,只有300人开发,花了6年时间,事实证明,中国人能做基础软件,大型软件,而起只需要投入很少的人力,物力,花费很短的时间。现在看来,从零开始,开发一个源代码百万行等级的大型软件,中国人可以用5年左右做到使用水平,国产Office,普元的构件平台,金碟的应用服务器等等都是如此,如果是基于开源软件开发(如中国各家Linux版本),时间上还有可能缩短。
2。跨国公司的影响。
由于跨国公司在许多软件领域占据了绝对优势甚至垄断地位。它们的软件”先入为主“,使国产软件很难进入市场。在这种情况下,政府理应成为国产软件的第一批用户,通过政府采用,”首购“,”订购”等方式,率先使用过场软件。北京平谷区在总结他们全面采用国产软件的经验时说:“软件是用出来的”。确实,任何软件都需要通过应用走向成熟,国产软件也不例外,是否能提供市场市场支持是国产软件能否成功的关键,这比其他任何支持都重要。然而2004年政府正版软件采用的现实情况是,在跨国公司影响下,政府采购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落实。
一些地方不考虑具体条件,将外包作为软件主攻目标,也有跨国公司的影响。早在2002年,微软公司支持麦肯锡写的《中国软件产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就主张中国做外包,但不要做操作系统等基础软件,这是可以理解的,它们宁愿中国在外包市场上以印度竞争,而不希望中国在基础软件领域和它们竞争。如果我们巨大的国内市场让给跨国公司,再从跨国公司那里接受外包订单,显然是舍近就远,舍本就末。
3。习惯思维的影响
中国某些产业的发展历程使一些人认为,中国发展软件产业也应先引进跨国公司技术,然后再自主创新。他们不了解,软件技术更新迅速,后发优势明显,再加上有开源软件这个全人类的共同宝库,我们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进行自主创建,发展软件根本不需要引进,模仿跨国公司技术这个阶段。中国基础软件的迅速发展,中国一批互联网公司与发达国家的公司同步崛起都是有力的证明。
结束语
实践表明,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发展软件只需要很小的投入,关键是坚持自主创新,克服种种思想障碍,根据中国国情,创造发展软件的“中国模式”,使中国软件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使中国丰富的人才资源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