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次思维同频的实验


    2020年9月24日

    周二去了一个朋友的创业公司,并准备了一个“结构化思考力 思维同频的武器”的主题做分享。

    思维同频这个词来自这次我所去学习的场合,简言之就是团队基于模型化思维进行思考、交流及协作。从世俗表现上看,这样的一群人会显得很理论化,甚至可能很“幼稚”,但是偏偏所了解的很多优秀公司都是这样行事。

    这次分享内容的灵感,来自最近所学习的麦肯锡“明托金字塔原理”这种结构化思考工具的内容,而触发分享的动力则源于朋友前一天晚上在公司群里所发出的三段文字。

    朋友发的文字内容是表述关于公司核心岗位的定位与职业发展方向、公司的业务板块构成、及未来的合作平台等。文字比较长,我的预判是,没有经过面对面的充分阐述,团队成员是几乎不会去仔细体会里面的内容、接收里面所传递的信息的。第二天我也问过,上班后朋友也没有在办公室对这个话题跟团队成员做过进一步沟通。

    去之前用iPad做了一个七八页的PPT就杀过去了,有提前告诉朋友会做一个分享,但是朋友并没有传递给团队这个信息,这个分享行为就显得极突兀。

    分享没有站在仅将结构化思考作为个人思考工具的角度,而是用于与他人思维同频。PPT里将思维同频的场景简单分解成了两部分:团队内部同频、外部同频;同时介绍了结构化思考的层次、工具和基本用法,再简单介绍了一些他们这个行业可能用得到的模型。

    分享的尾声,让大家基于朋友发出的文字内容进行结构化解读和阐述,这个动作的执行过程中,遇到了来自团队部分成员比较明显的抵触反应,包含几方面的信息:我已经有了自己的成熟做事方式了不需要改变;太理论化了实践中用不到;做事方法是看人的每个人都不一样没必要统一;现在团队小不需要考虑这些;朋友更是直接问你这次去学习是不是被割韭菜了。

    出现这种情况,首要的原因,当然是我的PPT做得太仓促简单、自己想表达的逻辑和相应表述内容也还没有打磨到让大家能完整进入情景的程度;其次,想压缩在30分钟讲完,给人消化的时间太短了,效果不会好。

    当然,换种角度,分享的内容其实并不重要,本意也就是要通过这种碰撞,将团队成员对同一件事的各自的视角呈现出来,让大家意识到这是个问题形成一种正向的反馈机制。

    虽然没有进过BAT那一批早期高速成长的互联网公司,但是加入过这些公司早期的嫡系出来的创业团队,仍算幸运,毕竟也算是见识过这些公司某些方面的一点精髓,一向觉得团队的“思维同频”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这种同频不是肤浅的洗脑,结果上更像是一种协同默契吧。

    最近借这次学习机会跟不少行业的人员有过相关交流,包括在其它团队的这次尝试后,有了个初步结论。虽然互联网浪潮对社会带来了很多方面的变化,但是在企业组织建设方面还有太多人、太多行业停留在传统观念和方式中,没有接受到互联网时代组织文化的熏陶,虽然这种文化不一定就是好的,需要辩证去看待,更多的是表面的理解,简单的学习996。

    技术的进步并不会必然带来人们观念的全面改变,且多数停留在消费者角度,处于被驯化的一方,而不能逆向往上思考企业、产业、社会的变化和趋势,包括我们自己。

    利用网络协同效应,可能能够链接起来优秀的资源,但是如何高效协同,仍然是个有很大发挥空间的事情。

  • 相关阅读:
    ORM 实现数据库表的增删改查
    数据库表设计(一对多,多对多)
    Razor模板引擎
    文件的上传(表单上传和ajax文件异步上传)
    生成验证码封装(新版)
    MD5加密
    反射的一些基本用法
    数据的增删改查(三层)<!--待补充-->
    linux文件的硬连接和软连接
    linux磁盘用满的两种情况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x3d/p/13781403.html
Copyright © 2020-2023  润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