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命令模式


    定义:将一个请求封装成一个对象,从而让你使用不同的请求把客户端参数化,对请求排队或者记录请求日志,可以提供命令的撤销和恢复功能。

    类型:行为类模式

    类图:

     

    命令模式的结构

            顾名思义,命令模式就是对命令的封装,首先来看一下命令模式类图中的基本结构:

    • Command类:是一个抽象类,类中对需要执行的命令进行声明,一般来说要对外公布一个execute方法用来执行命令。

    • ConcreteCommand类:Command类的实现类,对抽象类中声明的方法进行实现。

    • Client类:最终的客户端调用类。

            以上三个类的作用应该是比较好理解的,下面我们重点说一下Invoker类和Recevier类。

    • Invoker类:调用者,负责调用命令。

    • Receiver类:接收者,负责接收命令并且执行命令。

            所谓对命令的封装,说白了,无非就是把一系列的操作写到一个方法中,然后供客户端调用就行了,反映到类图上,只需要一个ConcreteCommand类 和Client类就可以完成对命令的封装,即使再进一步,为了增加灵活性,可以再增加一个Command类进行适当地抽象,这个调用者和接收者到底是什么 作用呢?

            其实大家可以换一个角度去想:假如仅仅是简单地把一些操作封装起来作为一条命令供别人调用,怎么能称为一种模式呢?命令模式作为一种行为类模式,首先要做 到低耦合,耦合度低了才能提高灵活性,而加入调用者和接收者两个角色的目的也正是为此。命令模式的通用代码如下:

     

    1. class Invoker {  

    2.     private Command command;  

    3.     public void setCommand(Command command) {  

    4.         this.command = command;  

    5.     }  

    6.     public void action(){  

    7.         this.command.execute();  

    8.     }  

    9. }  

    10.   

    11. abstract class Command {  

    12.     public abstract void execute();  

    13. }  

    14.   

    15. class ConcreteCommand extends Command {  

    16.     private Receiver receiver;  

    17.     public ConcreteCommand(Receiver receiver){  

    18.         this.receiver = receiver;  

    19.     }  

    20.     public void execute() {  

    21.         this.receiver.doSomething();  

    22.     }  

    23. }  

    24.   

    25. class Receiver {  

    26.     public void doSomething(){  

    27.         System.out.println("接受者-业务逻辑处理");  

    28.     }  

    29. }  

    30.   

    31. public class Client {  

    32.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33.         Receiver receiver = new Receiver();  

    34.         Command command = new ConcreteCommand(receiver);  

    35.         //客户端直接执行具体命令方式(此方式与类图相符)  

    36.         command.execute();  

    37.   

    38.         //客户端通过调用者来执行命令  

    39.         Invoker invoker = new Invoker();  

    40.         invoker.setCommand(command);  

    41.         invoker.action();  

    42.     }  

            通过代码我们可以看到,当我们调用时,执行的时序首先是调用者类,然后是命令类,最后是接收者类。也就是说一条命令的执行被分成了三步,它的耦合度要比把 所有的操作都封装到一个类中要低的多,而这也正是命令模式的精髓所在:把命令的调用者与执行者分开,使双方不必关心对方是如何操作的。

    命令模式的优缺点

            首先,命令模式的封装性很好:每个命令都被封装起来,对于客户端来说,需要什么功能就去调用相应的命令,而无需知道命令具体是怎么执行的。比如有一组文件 操作的命令:新建文件、复制文件、删除文件。如果把这三个操作都封装成一个命令类,客户端只需要知道有这三个命令类即可,至于命令类中封装好的逻辑,客户 端则无需知道。

            其次,命令模式的扩展性很好,在命令模式中,在接收者类中一般会对操作进行最基本的封装,命令类则通过对这些基本的操作进行二次封装,当增加新命令的时 候,对命令类的编写一般不是从零开始的,有大量的接收者类可供调用,也有大量的命令类可供调用,代码的复用性很好。比如,文件的操作中,我们需要增加一个 剪切文件的命令,则只需要把复制文件和删除文件这两个命令组合一下就行了,非常方便。

            最后说一下命令模式的缺点,那就是命令如果很多,开发起来就要头疼了。特别是很多简单的命令,实现起来就几行代码的事,而使用命令模式的话,不用管命令多简单,都需要写一个命令类来封装。

     

    命令模式的适用场景

           对于大多数请求-响应模式的功能,比较适合使用命令模式,正如命令模式定义说的那样,命令模式对实现记录日志、撤销操作等功能比较方便。

     1.系统需要将请求调用者和请求接收者解耦,使得调用者和接收者不直接交互。

    2.系统需要在不同的时间指定请求、将请求排队和执行请求。
    3.系统需要支持命令的撤销(Undo)操作和恢复(Redo)操作。
    4.系统需要将一组操作组合在一起,即支持宏命令。
     

     总结

           对于一个场合到底用不用模式,这对所有的开发人员来说都是一个很纠结的问题。有时候,因为预见到需求上会发生的某些变化,为了系统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而使 用了某种设计模式,但这个预见的需求偏偏没有,相反,没预见到的需求倒是来了不少,导致在修改代码的时候,使用的设计模式反而起了相反的作用,以至于整个 项目组怨声载道。这样的例子,我相信每个程序设计者都遇到过。所以,基于敏捷开发的原则,我们在设计程序的时候,如果按照目前的需求,不使用某种模式也能 很好地解决,那么我们就不要引入它,因为要引入一种设计模式并不困难,我们大可以在真正需要用到的时候再对系统进行一下,引入这个设计模式。

           拿命令模式来说吧,我们开发中,请求-响应模式的功能非常常见,一般来说,我们会把对请求的响应操作封装到一个方法中,这个封装的方法可以称之为命令,但 不是命令模式。到底要不要把这种设计上升到模式的高度就要另行考虑了,因为,如果使用命令模式,就要引入调用者、接收者两个角色,原本放在一处的逻辑分散 到了三个类中,设计时,必须考虑这样的代价是否值得。

    1.命令模式的本质是对命令进行封装,将发出命令的责任和执行命令的责任分割开。
    2.每一个命令都是一个操作:请求的一方发出请求,要求执行一个操作;接收的一方收到请求,并执行操作。
    3.命令模式允许请求的一方和接收的一方独立开来,使得请求的一方不必知道接收请求的一方的接口,更不必知道请求是怎么被接收,以及操作是否被执行、何时被执行,以及是怎么被执行的。
    4.命令模式使请求本身成为一个对象,这个对象和其他对象一样可以被存储和传递。
    5.命令模式的关键在于引入了抽象命令接口,且发送者针对抽象命令接口编程,只有实现了抽象命令接口的具体命令才能与接收者相关联。

    详细代码请参考我的git:https://github.com/wzyxidian/DesignModel.git

     

  • 相关阅读:
    【HTTP】长连接和短连接
    HTTP/1.1 持久连接 persistent connection
    浅谈Websocket、Ajax轮询和长轮询(long polling)
    web通信之跨文档通信 postMessage
    HTML5 postMessage 和 localStorage 实现窗口间通信
    CORS 和 JSONP
    【转】js中几种实用的跨域方法原理详解
    [跨域]前端解决跨域问题
    RFC1867 HTTP file upload
    Multipart/form-data POST文件上传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wzyxidian/p/5096641.html
Copyright © 2020-2023  润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