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透视HTTP协议》是 罗剑锋 (奇虎360技术专家)在极客时间开的一门专栏课,笔者记录一下学习笔记,仅供参考。
在正式开讲前,我们先来看看到现在为止 HTTP 手头都有了哪些“武器”。
协议方面,HTTPS 强化通信链路安全、HTTP/2 优化传输效率;应用方面,Nginx/OpenResty 提升网站服务能力,WAF 抵御网站入侵攻击,讲到这里,你是不是感觉还少了点什么?
没错,在应用领域,还缺一个在外部加速 HTTP 协议的服务,这个就是我们今天要说的 CDN(Content Delivery Network 或 Content Distribution Network),中文名叫“内容分发网络”。
为什么要有网络加速?
你可能要问了,HTTP 的传输速度也不算差啊,而且还有更好的 HTTP/2,为什么还要再有一个额外的 CDN 来加速呢?是不是有点“多此一举”呢?
这里我们就必须要考虑现实中会遇到的问题了。你一定知道,光速是有限的,虽然每秒 30 万公里,但这只是真空中的上限,在实际的电缆、光缆中的速度会下降到原本的三分之二左右,也就是 20 万公里 / 秒,这样一来,地理位置的距离导致的传输延迟就会变得比较明显了。
比如,北京到广州直线距离大约是 2000 公里,按照刚才的 20 万公里 / 秒来算的话,发送一个请求单程就要 10 毫秒,往返要 20 毫秒,即使什么都不干,这个“硬性”的时延也是躲不过的。
另外不要忘了, 互联网从逻辑上看是一张大网,但实际上是由许多小网络组成的,这其中就有小网络“互连互通”的问题,典型的就是各个电信运营商的网络,比如国内的电信、联通、移动三大家。
这些小网络内部的沟通很顺畅,但网络之间却只有很少的联通点。如果你在 A 网络,而网站在 C 网络,那么就必须“跨网”传输,和成千上万的其他用户一起去“挤”连接点的“独木桥”。而带宽终究是有限的,能抢到多少只能看你的运气。
还有,网络中还存在许多的路由器、网关,数据每经过一个节点,都要停顿一下,在二层、三层解析转发,这也会消耗一定的时间,带来延迟。
把这些因素再放到全球来看,地理距离、运营商网络、路由转发的影响就会成倍增加。想象一下,你在北京,访问旧金山的网站,要跨越半个地球,中间会有多少环节,会增加多少时延?
最终结果就是,如果仅用现有的 HTTP 传输方式,大多数网站都会访问速度缓慢、用户体验糟糕。
什么是 CDN?
这个时候 CDN 就出现了,它就是专门为解决“长距离”上网络访问速度慢而诞生的一种网络应用服务。
从名字上看,CDN 有三个关键词:“内容”“分发”和“网络”。
先看一下“网络”的含义。CDN 的最核心原则是“就近访问”,如果用户能够在本地几十公里的距离之内获取到数据,那么时延就基本上变成 0 了。
所以 CDN 投入了大笔资金,在全国、乃至全球的各个大枢纽城市都建立了机房,部署了大量拥有高存储高带宽的节点,构建了一个专用网络。这个网络是跨运营商、跨地域的,虽然内部也划分成多个小网络,但它们之间用高速专有线路连接,是真正的“信息高速公路”,基本上可以认为不存在网络拥堵。
有了这个高速的专用网之后,CDN 就要“分发”源站的“内容”了,用到的就是在第 22 讲说过的“缓存代理”技术。使用“推”或者“拉”的手段,把源站的内容逐级缓存到网络的每一个节点上。
于是,用户在上网的时候就不直接访问源站,而是访问离他“最近的”一个 CDN 节点,术语叫“边缘节点”(edge node),其实就是缓存了源站内容的代理服务器,这样一来就省去了“长途跋涉”的时间成本,实现了“网络加速”。
那么,CDN 都能加速什么样的“内容”呢?
在 CDN 领域里,“内容”其实就是 HTTP 协议里的“资源”,比如超文本、图片、视频、应用程序安装包等等。
资源按照是否可缓存又分为“静态资源”和“动态资源”。所谓的“静态资源”是指数据内容“静态不变”,任何时候来访问都是一样的,比如图片、音频。所谓的“动态资源”是指数据内容是“动态变化”的,也就是由后台服务计算生成的,每次访问都不一样,比如商品的库存、微博的粉丝数等。
很显然,只有静态资源才能够被缓存加速、就近访问,而动态资源只能由源站实时生成,即使缓存了也没有意义。不过,如果动态资源指定了“Cache-Control”,允许缓存短暂的时间,那它在这段时间里也就变成了“静态资源”,可以被 CDN 缓存加速。
套用一句广告词来形容 CDN 吧,我觉得非常恰当:“我们不生产内容,我们只是内容的搬运工。”
CDN,正是把“数据传输”这件看似简单的事情“做大做强”“做专做精”,就像专门的快递公司一样,在互联网世界里实现了它的价值。
CDN 的负载均衡
我们再来看看 CDN 是具体怎么运行的,它有两个关键组成部分:全局负载均衡和缓存系统,对应的是 DNS(第 6 讲)和缓存代理(第 21 讲、第 22 讲)技术。
全局负载均衡(Global Sever Load Balance)一般简称为 GSLB,它是 CDN 的“大脑”,主要的职责是当用户接入网络的时候在 CDN 专网中挑选出一个“最佳”节点提供服务,解决的是用户如何找到“最近的”边缘节点,对整个 CDN 网络进行“负载均衡”。
GSLB 最常见的实现方式是“DNS 负载均衡”,这个在第 6 讲里也说过,不过 GSLB 的方式要略微复杂一些。
原来没有 CDN 的时候,权威 DNS 返回的是网站自己服务器的实际 IP 地址,浏览器收到 DNS 解析结果后直连网站。
但加入 CDN 后就不一样了,权威 DNS 返回的不是 IP 地址,而是一个 CNAME( Canonical Name ) 别名记录,指向的就是 CDN 的 GSLB。它有点像是 HTTP/2 里“Alt-Svc”的意思,告诉外面:“我这里暂时没法给你真正的地址,你去另外一个地方再查查看吧。”
因为没拿到 IP 地址,于是本地 DNS 就会向 GSLB 再发起请求,这样就进入了 CDN 的全局负载均衡系统,开始“智能调度”,主要的依据有这么几个:
看用户的 IP 地址,查表得知地理位置,找相对最近的边缘节点;
看用户所在的运营商网络,找相同网络的边缘节点;
检查边缘节点的负载情况,找负载较轻的节点;
其他,比如节点的“健康状况”、服务能力、带宽、响应时间等。
GSLB 把这些因素综合起来,用一个复杂的算法,最后找出一台“最合适”的边缘节点,把这个节点的 IP 地址返回给用户,用户就可以“就近”访问 CDN 的缓存代理了。
CDN 的缓存代理
缓存系统是 CDN 的另一个关键组成部分,相当于 CDN 的“心脏”。如果缓存系统的服务能力不够,不能很好地满足用户的需求,那 GSLB 调度算法再优秀也没有用。
但互联网上的资源是无穷无尽的,不管 CDN 厂商有多大的实力,也不可能把所有资源都缓存起来。所以,缓存系统只能有选择地缓存那些最常用的那些资源。
这里就有两个 CDN 的关键概念:“命中”和“回源”。
“命中”就是指用户访问的资源恰好在缓存系统里,可以直接返回给用户;“回源”则正相反,缓存里没有,必须用代理的方式回源站取。
相应地,也就有了两个衡量 CDN 服务质量的指标:“命中率”和“回源率”。命中率就是命中次数与所有访问次数之比,回源率是回源次数与所有访问次数之比。显然,好的 CDN 应该是命中率越高越好,回源率越低越好。现在的商业 CDN 命中率都在 90% 以上,相当于把源站的服务能力放大了 10 倍以上。
怎么样才能尽可能地提高命中率、降低回源率呢?
首先,最基本的方式就是在存储系统上下功夫,硬件用高速 CPU、大内存、万兆网卡,再搭配 TB 级别的硬盘和快速的 SSD。软件方面则不断“求新求变”,各种新的存储软件都会拿来尝试,比如 Memcache、Redis、Ceph,尽可能地高效利用存储,存下更多的内容。
其次,缓存系统也可以划分出层次,分成一级缓存节点和二级缓存节点。一级缓存配置高一些,直连源站,二级缓存配置低一些,直连用户。回源的时候二级缓存只找一级缓存,一级缓存没有才回源站,这样最终“扇入度”就缩小了,可以有效地减少真正的回源。
第三个就是使用高性能的缓存服务,据我所知,目前国内的 CDN 厂商内部都是基于开源软件定制的。最常用的是专门的缓存代理软件 Squid、Varnish,还有新兴的 ATS(Apache Traffic Server),而 Nginx 和 OpenResty 作为 Web 服务器领域的“多面手”,凭借着强大的反向代理能力和模块化、易于扩展的优点,也在 CDN 里占据了不少的份额。
小结
CDN 发展到现在已经有二十来年的历史了,早期的 CDN 功能比较简单,只能加速静态资源。随着这些年 Web 2.0、HTTPS、视频、直播等新技术、新业务的崛起,它也在不断进步,增加了很多的新功能,比如 SSL 加速、内容优化(数据压缩、图片格式转换、视频转码)、资源防盗链、WAF 安全防护等等。
现在,再说 CDN 是“搬运工”已经不太准确了,它更像是一个“无微不至”的“网站保姆”,让网站只安心生产优质的内容,其他的“杂事”都由它去代劳。
由于客观地理距离的存在,直连网站访问速度会很慢,所以就出现了 CDN;
CDN 构建了全国、全球级别的专网,让用户就近访问专网里的边缘节点,降低了传输延迟,实现了网站加速;
GSLB 是 CDN 的“大脑”,使用 DNS 负载均衡技术,智能调度边缘节点提供服务;
缓存系统是 CDN 的“心脏”,使用 HTTP 缓存代理技术,缓存命中就返回给用户,否则就要回源。
课下作业
网站也可以自建同城、异地多处机房,构建集群来提高服务能力,为什么非要选择 CDN 呢?
对于无法缓存的动态资源,你觉得 CDN 也能有加速效果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