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计模式-17状态模式(State Pattern)


    1.模式动机

    在软件开发过程中,应用程序中的有些对象可能会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出不同的行为,我们把这种对象称为有状态的对象,而把影响对象行为的一个或多个动态变化的属性称为状态。当有状态的对象与外部事件产生互动时,其内部状态会发生改变,从而使得其行为也随之发生改变。如人的情绪有高兴的时候和伤心的时候,不同的情绪有不同的行为,当然外界也会影响其情绪变化。

    对这种有状态的对象编程,传统的解决方案是:将这些所有可能发生的情况全都考虑到,然后使用 if-else 语句来做状态判断,再进行不同情况的处理。但当对象的状态很多时,程序会变得很复杂。而且增加新的状态要添加新的 if-else 语句,这违背了“开闭原则”,不利于程序的扩展。

    以上问题如果采用“状态模式”就能很好地得到解决。状态模式的解决思想是:当控制一个对象状态转换的条件表达式过于复杂时,把相关“判断逻辑”提取出来,放到一系列的状态类当中,这样可以把原来复杂的逻辑判断简单化。

    2.模式定义

    状态(State)模式的定义:对有状态的对象,把复杂的“判断逻辑”提取到不同的状态对象中,允许状态对象在其内部状态发生改变时改变其行为。

    状态模式是一种对象行为型模式

    3.模式结构

    状态模式包含如下角色:

    • 环境(Context)角色:也称为上下文,它定义了客户感兴趣的接口,维护一个当前状态,并将与状态相关的操作委托给当前状态对象来处理。
    • 抽象状态(State)角色:定义一个接口,用以封装环境对象中的特定状态所对应的行为。
    • 具体状态(Concrete State)角色:实现抽象状态所对应的行为。

    4.模式代码

    # 环境类
    public class Context {
        private State state;
    
        public Context() {
            this.state = new ConcreteStateA();
        }
    
        // 重新设置状态
        public void setState(State state) {
            this.state = state;
        }
    
        // 获取当前状态
        public State getState() {
            return state;
        }
    
        public void handle() {
            state.handle(this);
        }
    }
    
    # 抽象状态类
    public abstract class State {
        public abstract void handle(Context context);
    }
    
    # 具体状态类 A
    public class ConcreteStateA extends State {
        @Override
        public void handle(Context context) {
            System.out.println("状态 A");
            context.setState(new ConcreteStateB());
        }
    }
    
    # 具体状态类 B
    public class ConcreteStateB extends State {
        @Override
        public void handle(Context context) {
            System.out.println("状态 B");
            context.setState(new ConcreteStateA());
        }
    }
    

    5.总结

    分析

    • 状态模式描述了对象状态的变化以及对象如何在每一种状态下表现出不同的行为。
    • 状态模式的关键是引入了一个抽象类来专门表示对象的状态,这个类我们叫做抽象状态类,而对象的每一种具体状态类都继承了该类,并在不同具体状态类中实现了不同状态的行为,包括各种状态之间的转换。

    在状态模式结构中需要理解环境类与抽象状态类的作用:

    • 环境类实际上就是拥有状态的对象,环境类有时候可以充当状态管理器(State Manager)的角色,可以在环境类中对状态进行切换操作。
    • 抽象状态类可以是抽象类,也可以是接口,不同状态类就是继承这个父类的不同子类,状态类的产生是由于环境类存在多个状态,同时还满足两个条件: 这些状态经常需要切换,在不同的状态下对象的行为不同。因此可以将不同对象下的行为单独提取出来封装在具体的状态类中,使得环境类对象在其内部状态改变时可以改变它的行为,对象看起来似乎修改了它的类,而实际上是由于切换到不同的具体状态类实现的。由于环境类可以设置为任一具体状态类,因此它针对抽象状态类进行编程,在程序运行时可以将任一具体状态类的对象设置到环境类中,从而使得环境类可以改变内部状态,并且改变行为。

    优点

    • 状态模式将与特定状态相关的行为局部化到一个状态中,并且将不同状态的行为分割开来,满足“单一职责原则”。
    • 减少对象间的相互依赖。将不同的状态引入独立的对象中会使得状态转换变得更加明确,且减少对象间的相互依赖。
    • 有利于程序的扩展。通过定义新的子类很容易地增加新的状态和转换。

    缺点

    • 状态模式的使用必然会增加系统的类与对象的个数。
    • 状态模式的结构与实现都较为复杂,如果使用不当会导致程序结构和代码的混乱。
  • 相关阅读:
    4.22 每日一题题解
    4.21 每日一题题解
    4.20 每日一题题解
    【HDU2825】Wireless Password【AC自动机,状态压缩DP】
    【POJ2778】DNA Sequence 【AC自动机,dp,矩阵快速幂】
    【ZOJ 3228】Searching the String 【AC自动机】
    【LA5135 训练指南】井下矿工 【双连通分量】
    【LA3523 训练指南】圆桌骑士 【双连通分量】
    【LA3713 训练指南】宇航员分组 【2-sat】
    【LA3211 训练指南】飞机调度 【2-sat】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wuqinglong/p/12522684.html
Copyright © 2020-2023  润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