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然辩证法复习题 1


    自然辩证法复习题

    考试题型:

    1、名词解释4-5 ;  2、填空5-6; 3、单项选择8-10; 4、简答6-7; 5、论述1-2。

    一、名词解释:

    1、科学技术方法论:是关于科学技术研究中常用的一般方法的理论,是关于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研究一般方法的性质、特点、内在联系和变化发展的理论体系。

    科研选题的基本原则是:需要性原则;创造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可行性原则(见如下2、3、4)。

    2、创造性原则:指选出的课题应是前人没有解决或没有完全解决的疑难问题,并预期能从中产生创造性的科学技术成果。
    3、可行性原则:指选择的课题应与自己的主、客观条件相适应,即根据已经具备的或经过努力可以具备的条件进行选题。
    4、科学性原则:指选出的课题要有一定的科学理论和科学事实作为根据,把课题置于当时的科学技术背景下,并使之成为在科学上可以成立和可以探讨的问题。
    5、模拟实验:是一种间接实验,先设计出反映对象属性的模型,然后用实验的手段作用于模型,通过模型实验了解原型(对象)的性质及其运动规律。
    6、机遇:在科学实践过程中由于意外的事件导致科学上的新发现,称为机遇。
    7、自然观: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体看法。

    8、理想实验:是运用理想模型在思想中塑造理想过程,并进行严密逻辑推理的一种思维方法。

    9、逻辑思维: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对客观世界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过程,是科学思维的一种最普遍、最基本的类型。
    10、归纳方法:是从个别或特殊的事物中概括出共同本质或一般原理的逻辑思维方法。
    11、直觉思维:是指不受某种固定的逻辑规则约束而直接领悟事物本质的一种思维形式。
    12、科学概念:是在科学认识中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它是科学思维的“细胞”,是思维结构的基本单位。
    13、 科学:科学是人类活动的一个范畴,它的直接职能是不断探求和系统总结关于客观世界的知识;“科学”这个概念不仅包括获得新知识的活动,而且还包括这个活动 的结果,即知识体系;科学这种知识体系还可以物化为社会生产力。简言之,科学是知识体系和由知识所转化的生产实践活动的统一。

    14、技术:人类为了满足社会需要,利用自然规律,在改造和控制自然的实践中所创造的劳动手段、工艺方法和技能体系的总和,是反映现代技术形象的科学界说。

    15、科学技术观:是关于科学技术及其发展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的总看法、总观点。

    二、简答和问答题:
    1、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

    答:①自然界存在和演化的一般规律,即自然界的辩证法;

    ②人类通过科学技术实践活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规律,即科学技术研究的辩证法;

    ③以及作为一种认识现象和社会现象的科学技术发生和发展的一般规律,即科学技术发展的辩证法。

    2、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内容?

    答①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②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方法论;③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观。


    3、自然辩证法创立的意义?

    答:自然辩证法的创立,是人类自然观、自然科学方法论和科学技术观发展中的划时代的变革。

    在自然观方面,它深刻地揭示了自然界本身发展的辩证法,从而建立了一种反映自然界本来面目、适合自然科学发展需要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标志着从古代的辩证思维到*代的形而上学思维再复归到现代辩证思维的否定之否定的过程的完成。

    在科学认识论和方法论方面,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认识论和科学方法论。

    在 科学技术观方面,马克思、恩格斯与传统的观点不同,不仅深刻地揭示了科学技术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而且把科学技术的发展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来考察,并由此提 出了许多崭新的思想:自然科学属于一般社会生产力的范畴;科学技术并入生产过程转变为直接的生产力;社会实践的需要,首先是经济、生产的需要,是科学技术 发展的基本动力;科学技术又是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革命力量。这样就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贯穿于对科学技术的认识之中,深刻地揭示了科学技术的实质 及其发展的辩证规律,创造了崭新的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观。


    4、*代自然科学诞生的标志?7
    答:1543年,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的出版,标志着自然科学开始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
     
    5、形而上学自然观与*代自然科学的关系?

    答: *代自然科学为了把自己对自然界的认识建立在对自然界的精细研究的基础上,它所采取的主要分析方法是分析、解剖的方法。这种研究方法为科学认识积累了大量 的经验材料,也是*代自然科学获得巨大进展的基本条件。但是这种做法也给人们留下了一种孤立地、静止地思考问题的习惯。人们已获得的关于自然界的认识主要 是对机械运动的认识,自然界的普遍联系和运动、发展还远没有通过自然科学本身的认识被揭示出来,这就使得*代自然观具有形而上学和机械论的特征。
     
    6、系统概念的四个要点

    答:①系统是由若干个要素组成的;
    ②系统的各要素之间存在着特定关系,形成一定的结构;
    ③系统的结构使它成为一个有特定功能的整体;

    ④功能是在系统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表现出来的,系统总是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之中。
     
    7、物质系统的类型?30-31(选择题)

    答:①从系统与环境的关系分析,自然界中的系统分为:孤立系统、封闭系统、开放系统。
    ②从系统内发生的实际过程分析,自然界的系统分为:物理系统、化学系统、生命系统。
    ③从人对自然物的参与程度分析,自然界中的系统分为:天然系统、人工系统、复合系统。
    ④从系统内各要素相互作用的特点分析,自然界的系统分为:线性系统、非线性系统。
    ⑤从人对自然的认识程度分析,自然界的系统分为:黑系统、白系统、灰系统。
    ⑥从系统所处的状态分析,系统分为:处于*衡态系统、处于**衡态系统、远离*衡态的系统。
     8、系统中整体与部分可以经过哪两种方式进行过渡?31-32
    答:部分与整体可以经由两种方式而相互过渡:①加和性方式,②非加和性方式。


    9、自然界层次结构的主要特点?37
    答:①低层系统对高层系统具有构成性关系;   ②同一层次的系统之间具有相干性关系。
     
    10、自然界层次结构之间的双向因果链的含义?40-41
    答:①低层系统作为原因可以在高层系统中引起一定结果,这可以称为上向因果链;

    ②高层系统作为原因又会在低层系统中引起某些结果,这可以称为下向因果链。

    ③双向因果链既造成了层次之间的差别,也沟通了层次之间的联系。
     
    11、自然界运动的基本形式?43-44
    答:①微观物理运动;      ②宏观物理运动;     ③宇观物理运动;

    ④化学运动;          ⑤生命运动;         ⑥社会运动;      ⑦技术运动。
     
    12、经典热力学与非*衡自组织理论对不可逆过程的认识有哪些差异?65
    答:①经典热力学主要研究了不可逆过程的消极作用,认为不可逆过程可以导致有序结构的破坏;
      ②非*衡自组织理论则更重视不可逆过程的建设性作用,认为不可逆过程可以导致有序结构的产生。

    13、按照自组织理论,一个系统具备哪些条件才会进入有序状态?69-71
    答:①系统从无序走向有序,必须处于远离热*衡的状态;

    ②产生有序结构的系统,必须是一个开放的系统;

    ③形成有序结构的各要素之间存在着非线性的相互作用;

    ④正反馈推动系统走向有序;

    ⑤涨落和突变是产生有序的条件。


    14、大爆炸宇宙学得到哪几个重要事实的支持?55
    答:①河外星系的谱线红移;  ②氦丰度;   ③ 3°K背景辐射等;
     
    15、非*衡自组织理论的三点哲学启示?72-73
    答:非*衡自组织理论对如何一般地理解进化的条件和根据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①系统中的相互作用是系统进化的基本根据;
    ②从外部获得物质和能量是系统进化的基本条件;
    ③内部涨落是系统进化的直接诱因。
     
    16、进化和退化的特点,?66-68
    答:①自发性特点;②稳定性重建的特点;③离散性特点


    17、进化和退化的统一性的表现

    答:①进化与退化相互包含;②进化与退化同存共生;③进化与退化相互交替。


    18、自然界历史观产生的科学前提?48-49
    答:①天文学,1755,康德《宇宙发展史概论》,提出了太阳系起源的“星云说”;1796年,拉普拉斯《宇宙体系论》,“星云说”的星云假设;
      ②地质学,赖尔,1830-1833《地质学原理》提出了地球缓慢进化的“渐变论”;
      ③生物学中,施莱登和施旺,1838-1839年建立了细胞学说;1859年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确立;
      ④化学,维勒的人工合成尿素;
      ⑤物理学中的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

    19、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95
    答:①无机环境(如空气、水、矿物、土壤、阳光、气候等)
        ②生物的生产者(如绿色植物、能进行自养生活的低等菌类等)
        ③生物的消费者(如草食动物、肉食动物等)
        ④生物的分解者(如微生物)

    20、全球性问题是指哪几个问题?98
    答:①人口问题;②粮食问题;③不可再生的资源问题;④工业化问题;⑤环境污染问题(生态*衡问题)

    21、实现人和自然协调发展的两个基本途径?102
    答:要使人和自然协调发展,

    ①首先要在认识方面,重建人和自然是相互依存的有机统一体的观念;
    ②其次要在实践方面,通过高度发展的科学技术来完善人类自身的认识和实践能力,在社会规模、国家规模乃至全球规模上合理地组织人类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
     
    22、科学问题及其结构?111-112
    答:科学问题是指一定时代的科学认识主体在当时的知识背景下提出的关于科学认识和科学实践中需要解决而未解决的矛盾,包含着一定的求解目标和应答域,但尚无确定的答案。

    科学问题的结构:

    (1)形式:①是什么?(what)②为什么?(why)③是怎样的?(how)
    (2)内容:①问题的指向;②研究的目标;③求解的应答域。
     
    23、“科学研究从问题开始”与“认识以实践为基础”两个命题的关系?117问答题
    答: “科学研究从问题开始”与“认识以实践为基础”,是从不同角度提出的不同命题。前者着眼于科学研究的程序,后者着眼于认识的来源,两者层次不同,实质是统 一的。作为认识的一般过程,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自然科学理论归根结底产生于科学实践与生产实践。但作为认识的局部或个人的研究过程来看,情况 就复杂多了。认识过程的每一个阶段既是已有的实践和认识的终点,又是新的认识和实践的起点。科学问题这种认识形式既包含先前实践和认识的成果,也预示进一 步实践和认识的方向。因此,科研从问题开始丝毫不意味着对实践基础的否定,而是把一般的认识论原则在科学研究过程中具体化了。
     
    24、科研选题的步骤?118
    答:①文献调研和实际考察;②提出问题;③初步论证;④评议和确定课题。
     
    25、实验方法及其特点?125-126
    答:实验方法是人们根据一定的科学研究的目的、运用一定的物质手段(科学仪器和设备)、在人为控制或变革客观事物的条件下获得科学事实的方法。
        实验方法具有以下特点:

    ①实验方法可以简化和纯化研究对象;
    ②实验方法可以强化研究对象;
    ③实验方法可以使对象的属性及其变化过程重复出现;
    ④实验方法可以模拟研究对象的运动过程,从而认识对象的性质;
    ⑤实验方法是一种经济可靠的认识和变革自然的方法。
     
    26、实验规划的设计程序和注意要点?127-128
    答:①要根据对象的属性确定对象的控制变量;
    ②确定参量的测定方法;
    ③要选择适当的试样;
    ④尽可能进行比较实验;
    ⑤注意消除实验者的心理偏见和潜意识的个人倾向对实验的影响;
    ⑥进行实验规划时,特别重要的是要考虑实验应具有可重复性;
    ⑦在实验规划的基础上再具体进行实验设计。
     
    27、如何保证观察的客观性?134-135
    答:①科学观察要求实验结果可以用某种标准的方法进行重演;
    ②科学观察要求以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本质的理论为指导;
    ③科学观察要求使用先进的观测技术和观测仪器;
    ④科学观察要求一个科学工作者要有严谨的实事求是的学风。
     
    28、为什么说观察渗透理论?128-129
    答:①因为观察不仅是接收信息的过程,同时也是加工信息的过程;
    ②因为观察陈述是用科学语言表述出来的,而科学语言总是与特定的科学理论联系着;
    ③理论在观察中既起着“定向”的作用,引导观察者有选择地接收外界信息;又起着“加工改造”作用,帮助观察者理解观察到的究竟是什么。

    29、科研选题的重要性?117
    答:科研选题是科学研究的起始步骤,是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科研选题的重要性在于,它关系到科学研究的方向、目标和内容,直接影响科研的途径和方法,决定着科研成果的水*、价值和发展前途。

    30、科学事实及其应满足的条件?122-123
    答:科学事实是指通过观察和实验所获得的经验事实,是经过科学整理和鉴定的确定事实。科学事实一般应满足的条件:

    ①科学事实应该是个别存在陈述;
    ②科学事实应该可复核、可重现;
    ③科学事实应该比较精确、系统。

    31、简要回答科学问题的来源?115-116
    答:科学问题归根结底来源于社会生产实践与科学实践,还有别的来源:

    ①从科学实践与科学理论的矛盾中产生问题;
    ②从科学理论内部的矛盾中产生问题;
    ③从不同学派理论之间的矛盾中产生问题;
    ④从社会需要同现有的生产技术手段不能满足这种需要的矛盾中产生问题。

    32、自然语言符号系统的特点?142
    答:①多义性;②歧义性;③语法结构不够严格和统一。
     
    33、穆勒五法指哪五种方法?151
    答:①求同法;②求异法;③求同求异共用法;④剩余法;⑤共变法。
     
    34、组成公理化系统的一般程序?155
    答:①选择只作公设的概念为基本概念,选择一类自明的陈述作为公理,它们是无须证明就被置入系统的;
    ②制定推理(推导)规则,用以指导本系统的所有演算;
    ③依据规则从原初概念推导出新的概念,从公理演绎出新的陈述;
    ④遵循同样的步骤,从导出的陈述和公理中进一步导出其他陈述。
     
    35、如何正确评价归纳与演绎在科学认识中的作用?156
    答:(1)二者在科学认识中特定的功能(归纳法获致新知识的功能;演绎法科学证明、科学预见、建构理论以及在某种科学发现上的功能)都是整个科学认识中不可缺少、不可完全替代的;

    (2)归纳和演绎在运用中互相依赖、互相渗透,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3) 单纯依靠归纳或演绎本身,都无法克服各自的先天缺陷。从认识论根源上看,片面的归纳主义和演绎主义都看不到人的认识就是在从特殊到一般、又由一般到特殊的 往复过程中不断深化的,它是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的统一。不但演绎和归纳是相互依赖、相互补充的,归纳演绎同其它许多方法也应当是 相互依赖、相互补充的。


    36、什么是类比方法及其思维过程?156-158
    答:类比方法是根据两类对象之间在某些方面的类似或同一,推断它们在其它方面也可能类似或同一的逻辑思维方法,逻辑学上又叫类比推理。
       类比推理的思维过程,其基本环节是联想和比较。首先是选取何种类比对象的联想和比较;其次是对所研究的对象在形态、属性、结构、功能方面,理论的原则、形式、方法、内容方面的联想和比较,以便从已知事物的判断过渡到未知事物的判断。

    37、数学方法及其在科学认识中的作用?167-169
    答:数学方法是指以数学为工具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即用数学语言表达事物的状态、关系和过程,经推导、演算和分析,以形成解释、判断和预言的方法。

    数学方法在科学认识中的作用:

    ①为科学技术研究提供简洁精确的形式化语言;
    ②为科学技术研究提供数量分析和计算的方法;
    ③为科学技术研究提供了逻辑推理的工具。
     
    38、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区别?158-159
    答:①基础:逻辑思维以抽象的概念为基础;形象思维以形象的意象为基础。
        ②一般形式:逻辑思维运用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形象思维运用意象进行联想和想象。
     
    39、形象思维的方法论意义?159-160
    答:形象思维在科学技术发展中的方法论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可以直观形象地揭示对象的本质和规律;
    ②能突破现实的局限,抓住主要矛盾,对研究对象进行极度的纯化和简化,以揭示对象的本质和规律。
    ③形象思维在技术领域有着更为突出的意义:关于对象的意象的创造构成了创造任何人工自然物的先决条件。

    40、狭义的创造性思维的两种形态?163-164
    答:①以非逻辑思维形式——想象、直觉和灵感等为主的创造性思维;
        ②以逻辑思维为主的创造性思维。
     
    41、直觉和灵感的基本特征?160-161
    答:①认识发生的突发性;②认识过程的突变性;③认识成果的突破性。
     
    42、为什么说科学假说是通向科学理论的桥梁?177
    答: 科学研究的根本任务是揭示自然现象的本质和规律性,但客观事物的本质有一个暴露过程,人们对它的认识也有一个发展过程。当客观事物的本质尚未充分暴露,人 们掌握的科学资料不够完备时,只有借助于假说的形式,提出猜测性的假定,才能进一步探索客观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规律。这是科学研究的必由之路。自然科学就是 沿着假说—理论—新假说—新理论……的途径,不断地向前发展的。一部科学发展史,可以说就是一部假说和理论不断更迭的历史。


    43、建立假说应遵循的方法论原则?179-180
    答:①解释性原则,假说应与已知的经过实践复核的事实相符合,不仅能解释个别事实,而且能解释已知的全部事实;
    ②对应原则,这是指假说和已知科学理论的关系;
    ③可检验性原则,提出的假说必须能用观察、实验加以检验,从而判定它的真伪。
     
    44、科学假说的来源?174
    答:科学假说的来源是多方面的,假说的来源虽然不同,但都是为了说明某种自然现象而提出的一种试探性的看法或猜测性的说明。

    ①当出现了用已知科学理论无法解释的新事实时,会产生对新事实的猜想性的说明;
    ②当把某一理论类推到原来适用的范围以外,对其它事物的属性、规律进行猜测或设想时,会提出新的假说;
    ③为解决新旧事实之间的矛盾会提出假定性说明。
     
    45、建立理论体系的常用方法?189-192
    答:①公理化方法:从尽可能少的基本概念、公理、公设出发,运用演绎推理规则,推导出一系列的命题和定理,从而建立整个理论体系的方法;
    ②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
    ③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
     
    46、用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所建立起来的科学理论体系的两种类型?191
    答:①按逻辑发展程序和自然事物的历史发展进程相一致的原则来建立的理论体系;
    ②按逻辑发展程序和人类认识自然历史的过程相一致的原则来建立的理论体系。
     
    47、公理化体系应满足哪些条件?190
    答:①无矛盾性,这是科学性要求;

    ②完备性,这是体系完整性的要求;

    ③独立性,这是公理化体系简单性的要求。
     
    48、科学假说及其构成的基本要素?174-175
    答:根据已知的科学事实和科学原理,对所研究的自然现象及其规律性提出的一种假定性的推测和说明,是自然科学理论思维的一种重要形式。

    构成要素:

    ①事实基础;②背景理论(包括推理规则)③对现象本质的推测;④推演出的预言和预见。
     
    49、简述关于判决性实验的争论及其启示184-186  问答题

    答: 判决性实验是指,如果对同一研究对象,存在两个对立的假说H1和H2,并分别推断出互不相容的结论C1和C2,而且可以通过一个实验进行检验,其检验结果 符合C1(或C2),不符合C2(或C1),则认为这个实验肯定了H1(或H2),否定了H2(或H1),该实验就是关于假说H1和H2之间的判决性实 验。
       争论:一种观点认为,判决性实验不存在,因为一旦碰到反例,人们总可以适当调整理论体系的某一部分而保留另一部分;另一种观点认为,判决性实验是存在的。
       关于判决性实验的争论给人们的启示:观察、实验对假说的检验有确定的一面,也有不确定的一面。

    ①其确定性表现为:在一定条件下,可以重复的科学的观察与实验总是具体的和确定的,它在支持一个假说的同时,又可能为证伪另一个假说提供科学事实。因此,在一定的科学背景下,判决性实验对检验假说有裁决作用。
        ②其不确定性表现为:由于实验技术与有关的科学理论都在发展,已有的实验结果可能被否定或作出新的解释;又由于假说本身是有结构的和相互联系的,所以很难直接判定假说的哪一部分有错误。

    50、评价科学理论的一般标准有哪几点?195-197
    答:①理论同经验事实的一致性; ②理论内在逻辑的完备性;

    ③理论的简单性;           ④理论的预见性。

    51、经济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301-302
    答:①社会的经济需求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最重要的推动力量;
    ②社会的经济支持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最重要的物质基础;
    ③社会的经济竞争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最重要的刺激因素;
     
    52、现代自然科学的显著特征?259
    答:①在科学、技术、生产走向一体化过程中,科学活动逐步从单纯的基础研究扩展到应用研究、开发研究;
    ②不但各门传统的基础科学的分支学科按树枝型不断生长,而且各基础学科之间、各分支学科之间的边缘学科、交叉学科、横断学科也在蓬勃发展;
    ③以自然界基本运动形式为对象的基础自然科学,向着更复杂、更高级的运动形式方面延伸,逐渐形成了新的基础科学门类。当代的自然科学体系结构,本质上是分层次的、立体的、网络式的、开放的大系统。
     
    53、学派及其特点 265-266
    答:学派由一些具有共同学术思想的人们组成,他们保持密切的学术思想的交流或科学研究的合作,并有公认的学术权威为自己的带头人或领袖。
      特点:①内聚性(以权威作为组织的“核”);②整体性(有竞争力的集体);③传统性(学术思想的历史继承关系);④排它性(学术思想上的党同伐异)。

    54、熊彼特创新理论的基本观点? 317-318  问答题    1911年《经济发展理论》

    答:⑴熊彼特所说的“创新”是指将技术发明应用到经济活动中去所引起的生产要素与生产条件的重新组合,即新的生产函数的建立。

    ⑵熊彼特所说的“创新”不是技术学的概念,而是经济学的概念。熊彼特的“创新”包括:①引进新的产品;②采用新的生产方法;③开辟新的市场;④获得原材料的新来源;⑤实行新的企业组织形式等五种情况。
        ⑶在熊彼特看来,人们之所以“创新”,是因为“创新”能带来获取超额利润的机会;一旦一个企业实现了“创新”,其它企业就会相继“模仿”,形成“创新浪 潮”;“创新浪潮”的出现,引起大量投资、信贷扩张和对生产资料的需求扩大,这样就会出现经济高涨,形成经济繁荣;当“创新”普遍化以后,“创新”所带来 的超额利润便会逐渐消失,于是人们为了追求新的超额利润又开始新的“创新”,从而使经济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循环。

    55、高技术及其特点?330-331
    答:高技术是指在当代科学技术革命中涌现出来的,以科学最新成就为基础的,知识高度密集的,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的新兴技术群。
      特点:

    ①高技术是知识高度密集的科学化的技术;
    ②高技术是具有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技术;
    ③高技术是对技术、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高战略价值的技术。

    56、技术的两重性?257
    答:技术具有自然的和社会的两重属性。
       ①技术的自然属性是指,人们在运用技术变天然自然为人工自然的过程中,技术无论作为劳动手段、工艺或技能,都必须遵循自然规律。
       ②技术的社会属性是指,人们在运用技术变天然自然为人工自然的过程中,技术严格地受到各种社会条件的制约。
     
    57、科学共同体及其基本行为规范或精神气质?263
    答:科学家作为群体的一般的抽象存在形式,叫科学家集团或科学共同体。
       科学共同体的基本精神:①普遍主义;②公有主义;③不谋私利精神;④有条件的怀疑精神。
     
    58、“无形学院”与学派的异同点?266
    答:共同点是:以优秀的科学家为中心,立足于自由联合,进行学术思想的通信交流和自由讨论。
       不同点是:“无形学院”不一定是单科性的而往往是多科性的,是为了彼此充分交流借鉴而并非为了坚持某种特定的学术主张,所以排它性不强。


    59、科学的社会支持系统有哪些?268-270
    答:①经济支持系统;②信息支持系统;③实验技术装备支持系统;④教育支持系统。

    60、逻辑实证主义的科学发展观?276   问答题
    答: 逻辑实证主义按照归纳主义观点来说明科学知识增长的特征,认为科学知识来自对经验事实的归纳,科学发展就是通过归纳获得的科学知识的不断增加;因此,科学 发展是一个渐进积累的直线发展过程,其中没有渐进的中断,没有革命;观察事实越多、越深入,通过归纳逻辑得出科学定律或理论越被高频率经验证据所证实,那 么它就越普遍,解释力和预见力越强,所包括的非科学的错误成分也越少。其根本缺陷:忽视了科学中的革命,因而不能解释人们怎样提出逻辑上和传统理论不同的 革命性新理论。
     
    61、科学发展的形式?273
    答:在科学内部基本矛盾的推动下,科学的发展在纵向(时间轴)上表现为渐进与飞跃两种基本形式的辨证统一,在横向(空间轴)上表现为分化与综合两种基本趋势的辨证统一。

    62、波普的科学发展模式?276-279
    答:P1→TT→EE→P2,即:科学从问题(P1)开始,经过试探性理论(TT),又经过批判性检验,排除错误(EE),进而提出新的问题(P 2).。这四个环节循环往复,推动科学不断前进。

    63、库恩的科学发展模式?279-281
    答:前科学→常规科学(形成范式)→反常→危机→科学革命(新范式战胜旧范式)→新常规科学→……
     
    64、拉卡托斯的科学发展模式?282-283
    答:①科学研究纲领的进化阶段→②科学研究纲领的退化阶段→③新的进化的研究纲领取代退化的研究纲领→④新的研究纲领的进化阶段……
     
    65、技术进步的渐进形式和跃进形式的含义?286-287
    答:①技术进步的渐进形式是指在技术基本原理不变的情况下的局部改良。包括一般性技术发明、技术改造、技术综合、技术转移等,可总称为技术革新。
    ②技术进步的跃进形式是指技术原理性的发展所引起的技术上的创新,称为技术革命。

    66、试述星野芳郎的技术进步模式理论的要点?290
    答:⑴星野芳郎把技术发展过程概括为局部性的改良和原理性的发展。星野芳郎认为,技术的原理性发展和局部性改良的交替前进,构成技术阶段性发展模式。

    ⑵当一种基于新原理的技术诞生时,它往往是不完备、不成熟的,包含着许多矛盾,局部性改良是逐个去解决矛盾,使新技术趋于完善并走上正轨,这是技术的渐进性发展。

    (3)经过局部性改良,原有技术日益成熟,当它达到技术原理所允许的极限时,局部性改良就遇到不可逾越的障碍。这时人们期待着更新的技术原理出现。

    (4)有了更新的技术原理,在它的允许界限内,又开始了局部性改良,不断提高它的效能,最后又达到了极限状态,又开始了另一次原理性发展的循环。


    67、科学发展的基本矛盾?271-284
    答:科学发展的基本矛盾:①科学实验和科学理论之间的矛盾;

    其他一些重要矛盾:②科学中不同理论观点(学派)的矛盾;③各门自然科学之间发展不*衡的矛盾。

    68、技术发展的基本矛盾

    答:技术目的与技术手段的矛盾。

  • 相关阅读:
    记支付宝接口对接,涉及到提取证书SN号的解决方案
    Second Level Cache for Entity Framework 6.1
    记一个dynamic的坑
    使用EntityFramwork[6.1]进行级联保存的时候出现异常
    转:Transform Web.Config when Deploying a Web Application Project
    转:程序员如何增加收入
    超实用的JavaScript技巧及最佳实践(下)
    超实用的JavaScript技巧及最佳实践(上)
    Oracle PL/SQL入门语法点
    轻量级IOC框架:Ninject (下)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wqvbjhc/p/2465162.html
Copyright © 2020-2023  润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