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ive性能优化


    一、Hive表设计优化

    1.1 分区表

    1.1.1 Hive查询基本原理

    Hive的设计思想是通过元数据将HDFS上的文件映射成表,基本的查询原理是当用户通过HQL语句对Hive中的表进行复杂数据处理和计算时,默认将其转换为分布式计算MapReduce程序对HDFS中的数据进行读取处理的过程。

    例如,当我们在Hive中创建一张表tb_login并关联HDFS上的文件,用于存储所有用户的登录信息,当我们对这张表查询数据时,Hive中的实现过程如下:

    step1:创建表

    -- 创建数据库
    create database tb_part;
    
    -- 创建表
    create table tb_login(
      userid string,
      logindate string
    ) row format delimited fields terminated by '\t';
    

    img

    HDFS中自动在Hive数据仓库的目录下和对应的数据库目录下,创建表的目录

    img

    img step2:关联数据

    load data local inpath '/export/data/login.log' into table tb_login;
    

    img

    数据会被自动放入HDFS中对应的表的目录下

    img

    数据在表中可以被正常读取

    img

    step3:查询数据

    -- 统计3月24号的登录人数
    select
      logindate,
      count(*) as cnt
    from tb_login
    where logindate = '2021-03-24'
    group by logindate;
    

    img

    当执行查询计划时,Hive会使用表的最后一级目录作为底层处理数据的输入

    先根据表名在元数据中进行查询表对应的HDFS目录

    img

    img

    然后将整个HDFS中表的目录作为底层查询的输入,可以通过explain命令查看执行计划依赖的数据

    explain extended
    select
      logindate,
      count(*) as cnt
    from tb_login
    where logindate = '2021-03-24'
    group by logindate;
    

    img

    1.1.2 普通表结构问题

    默认的普通表结构中,表的最后一级目录就是表的目录,而底层的计算会使用表的最后一级目录作为Input进行计算,这种场景下,我们就会遇到一个问题,如果表的数据很多,而我们需要被处理的数据很少,只是其中一小部分,这样就会导致大量不必要的数据被程序加载,在程序中被过滤,导致大量不必要的计算资源的浪费。

    例如,上面的需求中,只需要对2021-03-24日的数据进行计算,但实际上由于表结构的设计,在底层执行MapReduce时,将整张表的数据都进行了加载,MapReduce程序中必须对所有数据进行过滤,将3月24号的数据过滤出来,再进行处理。假设每天有1G的数据增量,一年就是365GB的数据,按照业务需求,我们每次只需要对其中一天的数据进行处理,也就是处理1GB的数据,程序会先加载365GB的数据,然后将364GB的数据过滤掉,只保留一天的数据再进行计算,导致了大量的磁盘和网络的IO的损耗。

    img

    1.1.3 分区表设计思想

    针对上面的问题,Hive提供了一种特殊的表结构来解决——分区表结构。分区表结构的设计思想是:根据查询的需求,将数据按照查询的条件【一般都以时间】进行划分分区存储,将不同分区的数据单独使用一个HDFS目录来进行存储,当底层实现计算时,根据查询的条件,只读取对应分区的数据作为输入,减少不必要的数据加载,提高程序的性能。

    例如,上面的需求中,我们可以将每天的用户登录数据,按照登陆日期进行分区存储到Hive表中,每一天一个分区,在HDFS的底层就可以自动实现将每天的数据存储在不同的目录中,当用户查询某天的数据时,可以直接使用这一天的分区目录进行处理,不需要加载其他数据。

    img

    1.1.4 分区表测试

    基于分区表的设计实现将所有用户的登录信息进行分区存储

    创建分区表:按照登陆日期分区

    -- 创建表
    create table tb_login_part(
      userid string
    ) 
    partitioned by (logindate string)
    row format delimited fields terminated by '\t';
    

    img

    将所有登陆数据写入分区表,分区存储

    -- 开启动态分区
    set hive.exec.dynamic.partition.mode=nonstrict;
    -- 按登录日期分区
    insert into table tb_login_part partition(logindate)
    select * from tb_login;
    

    HDFS中会自动在表的目录下,为每个分区创建一个分区目录img

    查询2021-03-23或者2021-03-24的数据进行统计

    select
      logindate,
      count(*) as cnt
    from tb_login_part
    where logindate = '2021-03-23' or logindate = '2021-03-24'
    group by logindate;
    

    img

    查询先检索元数据,元数据中记录该表为分区表并且查询过滤条件为分区字段,所以找到该分区对应的HDFS目录

    加载对应分区的目录作为计算程序的输入

    img

    img

    查看执行计划

    如果不做分区表

    explain extended
    select
      logindate,
      count(*) as cnt
    from tb_login
    where logindate = '2021-03-23' or logindate = '2021-03-24'
    group by logindate;
    

    img

    如果做了分区表

    explain extended
    select
      logindate,
      count(*) as cnt
    from tb_login_part
    where logindate = '2021-03-23' or logindate = '2021-03-24'
    group by logindate;
    

    img

    1.2 分桶表

    1.2.1 Hive中Join的问题

    表的Join是数据分析处理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操作,Hive同样支持Join的语法,Hive Join的底层还是通过MapReduce来实现的,但是Hive实现Join时面临一个问题:如果有两张非常大的表要进行Join,两张表的数据量都很大,Hive底层通过MapReduce实现时,无法使用MapJoin提高Join的性能,只能走默认的ReduceJoin,而ReduceJoin必须经过Shuffle过程,相对性能比较差,而且容易产生数据倾斜,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image-20221112140839238

    1.2.2 分桶表设计思想

    针对以上的问题,Hive中提供了另外一种表的结构——分桶表结构。分桶表的设计有别于分区表的设计,分区表是将数据划分不同的目录进行存储,而分桶表是将数据划分不同的文件进行存储。分桶表的设计是按照一定的规则【通过MapReduce中的多个Reduce来实现】将数据划分到不同的文件中进行存储,构建分桶表。

    image-20221112141008255

    如果有两张表按照相同的划分规则【按照Join的关联字段】将各自的数据进行划分,在Join时,就可以实现Bucket与Bucket的Join,避免不必要的比较。

    不用进行全局join,只要进行桶与桶直接的Join就可以了。

    例如:当前有两张表,订单表有1000万条,用户表有10万条,两张表的关联字段是userid,现在要实现两张表的Join。

    我们将订单表按照userid划分为3个桶,1000万条数据按照userid的hash取余存储在对应的Bucket中。

    img

    同理,我们再将用户表按照相同的规则,存储在3个桶中。

    img

    在Join时,只需要将两张表的Bucket0与Bucket0进行Join,Bucket1与Bucket1进行Join,Bucket2与Bucket2进行Join即可,不用让所有的数据挨个比较,降低了比较次数,提高了Join的性能。

    img

    1.2.3 分桶表测试

    当前有两份较大的数据文件,emp员工数据和dept部门数据,现在要基于Hive实现两张表的Join,我们可以通过分桶实现分桶Join提高性能。

    构建普通emp表

    create database if not exists db_emp;
    use db_emp;
    -- 创建普通表
    create table tb_emp01(
         empno string,
         ename string,
         job string,
         managerid string,
         hiredate string,
         salary double,
         jiangjin double,
         deptno string
    ) row format delimited fields terminated by '\t';
    -- 加载数据
    load data local inpath '/export/data/emp01.txt' into table tb_emp01;
    

    img

    构建分桶emp表(分桶排序表)

    use db_emp;
    -- 创建分桶表
    create table tb_emp02(
       empno string,
       ename string,
       job string,
       managerid string,
       hiredate string,
       salary double,
       jiangjin double,
       deptno string
    )
    clustered by(deptno) sorted by (deptno asc) into 3 buckets
    row format delimited fields terminated by '\t';
    -- 写入分桶表
    insert overwrite table tb_emp02
    select * from tb_emp01;
    

    img

    构建普通dept表

    use db_emp;
    -- 创建部门表
    create table tb_dept01(
        deptno string,
        dname string,
        loc string
    )
    row format delimited fields terminated by ',';
    -- 加载数据
    load data local inpath '/export/data/dept01.txt' into table tb_dept01;
    

    img

    构建分桶dept表

    use db_emp;
    -- 创建分桶表
    create table tb_dept02(
        deptno string,
        dname string,
        loc string
    )
    clustered by(deptno) sorted by (deptno asc) into 3 buckets
    row format delimited fields terminated by ',';
    -- 写入分桶表
    insert overwrite table tb_dept02
    select * from tb_dept01;
    

    img

    普通的Join执行计划

    explain
    select
      a.empno,
      a.ename,
      a.salary,
      b.deptno,
      b.dname
    from tb_emp01 a join tb_dept01 b on a.deptno = b.deptno;
    

    img

    分桶的Join执行计划

    -- 开启分桶SMB join Sorted Merge Bucket
    set hive.optimize.bucketmapjoin = true;
    set hive.auto.convert.sortmerge.join=true;
    set hive.optimize.bucketmapjoin.sortedmerge = true;
    -- 查看执行计划
    explain
    select
      a.empno,
      a.ename,
      a.salary,
      b.deptno,
      b.dname
    from tb_emp02 a join tb_dept02 b on a.deptno = b.deptno;
    

    img

    1.3 索引设计

    1.3.1 Hive中的索引

    在传统的关系型数据库例如MySQL、Oracle等数据库中,为了提高数据的查询效率,可以为表中的字段单独构建索引,查询时,可以基于字段的索引快速的实现查询、过滤等操作。

    Hive中也同样提供了索引的设计,允许用户为字段构建索引,提高数据的查询效率。但是Hive的索引与关系型数据库中的索引并不相同,比如,Hive不支持主键或者外键。Hive索引可以建立在表中的某些列上,以提升一些操作的效率,例如减少MapReduce任务中需要读取的数据块的数量。

    在可以预见到分区数据非常庞大的情况下,分桶和索引常常是优于分区的。而分桶由于SMB Join对关联键要求严格,所以并不是总能生效。官方文档:https://cwiki.apache.org/confluence/display/Hive/LanguageManual+DDL#LanguageManualDDL-Create/Drop/AlterIndex

    img

    注意:官方明确表示,索引功能支持是从Hive0.7版本开始,到Hive3.0不再支持。

    1.3.2 索引的原理及使用

    Hive中索引的基本原理:当为某张表的某个字段创建索引时,Hive中会自动创建一张索引表,该表记录了该字段的每个值与数据实际物理位置之间的关系,例如数据所在的HDFS文件地址,以及所在文件中偏移量offset等信息

    Hive的索引目的是提高Hive表指定列的查询速度。没有索引时,类似'WHERE tab1.col1 = 10' 的查询,Hive会加载整张表或分区,然后处理所有的rows,但是如果在字段col1上面存在索引时,那么只会加载和处理文件的一部分。

    构建数据时,Hive会根据索引字段的值构建索引信息,将索引信息存储在索引表中

    查询数据时,Hive会根据索引字段查询索引表,根据索引表的位置信息读取对应的文件数据。

    下面我们来实现索引的构建,例如:

    当前有一张分区表tb_login_part,默认查询数据时,是没有索引的,当查询登陆日期时可以通过分区过滤来提高效率,但是如果想按照用户ID进行查询,就无法使用分区进行过滤,只能全表扫描数据。

    img

    如果我们需要经常按照用户ID查询,那么性能就会相对较差,我们可以基于用户ID构建索引来加快查询效率。

    可以使用Hive3.0以下版本测试

    创建索引

    -- 为表中的userid构建索引
    create index idx_user_id_login on table tb_login_part(userid)
    -- 索引类型为Compact,Hive支持Compact和Bitmap类型,存储的索引内容不同
    as 'COMPACT'
    -- 延迟构建索引
    with deferred rebuild;
    

    img

    构建索引

    alter index idx_user_id_login ON tb_login_part rebuild;
    

    通过运行一个MapReduce程序来构建索引(效率??)

    查看索引

    desc default__tb_login_part_idx_user_id_login__;
    select * from default__tb_login_part_idx_user_id_login__;
    

    img

    索引中记录了每个用户ID对应的文件以及在文件中的位置

    img

    删除索引

    DROP INDEX idx_user_id_login ON tb_login_part;
    

    1.3.3 索引的问题与应用

    问题

    Hive构建索引的过程是通过一个MapReduce程序来实现的,这就导致了Hive的一个问题,每次Hive中原始数据表的数据发生更新时,索引表不会自动更新,必须手动执行一个Alter index命令来实现通过MapReduce更新索引表,导致整体性能较差,维护相对繁琐。例如:

    表中数据发生新增或者修改

    img

    索引表没有更新

    img

    手动更新索引表

    alter index idx_user_id_login ON tb_login_part rebuild;
    

    img

    应用

    由于Hive的索引设计过于繁琐,所以从Hive3.0版本开始,取消了对Hive Index的支持及使用,不过如果使用的是Hive1.x或者Hive2.x在特定的场景下依旧可以使用Hive Index来提高性能。

    实际工作场景中,一般不推荐使用Hive Index,推荐使用ORC文件格式中的索引、物化视图来代替Hive Index提高查询性能

    二、Hive表数据优化

    2.1 文件格式

    2.1.1 概述

    Hive数据存储的本质还是HDFS,所有的数据读写都基于HDFS的文件来实现,为了提高对HDFS文件读写的性能,Hive中提供了多种文件存储格式:TextFile、SequenceFile、RCFile、ORC、Parquet等。不同的文件存储格式具有不同的存储特点,有的可以降低存储空间,有的可以提高查询性能等,可以用来实现不同场景下的数据存储,以提高对于数据文件的读写效率。

    img

    下面为大家介绍常用的几种文件格式以及各自使用的场景。

    2.1.2 TextFile

    TextFIle是Hive中默认的文件格式,存储形式为按行存储。工作中最常见的数据文件格式就是TextFile文件,几乎所有的原始数据生成都是TextFile格式,所以Hive设计时考虑到为了避免各种编码及数据错乱的问题,选用了TextFile作为默认的格式。建表时不指定存储格式即为textfile,导入数据时把数据文件拷贝至hdfs不进行处理。

    TextFile的优点

    • 最简单的数据格式,不需要经过处理,可以直接cat查看
    • 可以使用任意的分隔符进行分割
    • 便于和其他工具(Pig, grep, sed, awk)共享数据
    • 可以搭配Gzip、Bzip2、Snappy等压缩一起使用

    TextFile的缺点

    • 耗费存储空间,I/O性能较低
    • 结合压缩时Hive不进行数据切分合并,不能进行并行操作,查询效率低
    • 按行存储,读取列的性能差

    TextFile的应用场景

    • 适合于小量数据的存储查询
    • 一般用于做第一层数据加载和测试使用

    TextFile的使用

    创建原始数据表

    -- 创建数据库
    create database if not exists db_fileformat;
    use db_fileformat;
    
    -- 创建原始数据表
    create table tb_sogou_source(
      stime string,
      userid string,
      keyword string,
      clickorder string,
      url string
    )
    row format delimited fields terminated by '\t';
    

    加载原始数据

    load data local inpath '/export/data/SogouQ.reduced' into table tb_sogou_source;
    

    img

    创建TextFile数据表

    -- 创建textfile数据表
    create table tb_sogou_text(
      stime string,
      userid string,
      keyword string,
      clickorder string,
      url string
    )
    row format delimited fields terminated by '\t'
    -- 指定 textfile 不指定也是默认
    stored as textfile;
    

    写入TextFile数据表

    insert into table tb_sogou_text
    select * from tb_sogou_source;
    

    img

    2.1.3 SequenceFile

    SequenceFile是Hadoop里用来存储序列化的键值对即二进制的一种文件格式。SequenceFile文件也可以作为MapReduce作业的输入和输出,hive也支持这种格式。

    image-20221112144317435

    image-20221112144326798

    SequenceFIle的优点

    • 以二进制的KV形式存储数据,与底层交互更加友好,性能更快
    • 可压缩、可分割,优化磁盘利用率和I/O
    • 可并行操作数据,查询效率高
    • SequenceFile也可以用于存储多个小文件

    SequenceFIle的缺点

    • 存储空间消耗最大
    • 与非Hadoop生态系统之外的工具不兼容
    • 构建SequenceFile需要通过TextFile文件转化加载。

    SequenceFIle的应用

    • 适合于小量数据,但是查询列比较多的场景

    SequenceFIle的使用

    创建SequenceFile数据表

    create table tb_sogou_seq(
      stime string,
      userid string,
      keyword string,
      clickorder string,
      url string
    )
    row format delimited fields terminated by '\t'
    stored as sequencefile;
    

    不能用load加载(load只能做单纯的复制移动操作),应采用insert select,底层走MR程序,把TextFile写入SequenceFile数据表。

    insert into table tb_sogou_seq
    select * from tb_sogou_source;
    

    查看数据

    img

    在Hadoop中可以看懂,下载下来就是二进制文件,看不懂。

    2.1.4 Parquet

    Parquet是一种支持嵌套结构的列式存储文件格式,最早是由Twitter和Cloudera合作开发,2015年5月从Apache孵化器里毕业成为Apache顶级项目。是一种支持嵌套数据模型对的列式存储系统,作为大数据系统中OLAP查询的优化方案,它已经被多种查询引擎原生支持,并且部分高性能引擎将其作为默认的文件存储格式。通过数据编码和压缩,以及映射下推和谓词下推功能,Parquet的性能也较之其它文件格式有所提升。

    Parquet 是与语言无关的,而且不与任何一种数据处理框架绑定在一起,适配多种语言和组件,能够与 Parquet 适配的查询引擎包括 Hive, Impala, Pig, Presto, Drill, Tajo, HAWQ, IBM Big SQL等,计算框架包括 MapReduce, Spark, Cascading, Crunch, Scalding, Kite 等

    Parquet是Hadoop生态圈中主流的列式存储格式,并且行业内流行这样一句话流传:如果说HDFS是大数据时代文件系统的事实标准,Parquet 就是大数据时代存储格式的事实标准。Hive中也同样支持使用Parquet格式来实现数据的存储,并且是工作中主要使用的存储格式之一。

    Parquet的优点

    • 更高效的压缩和编码

    img

    • 可用于多种数据处理框架

    img

    img

    Parquet的缺点

    • 不支持update, insert, delete, ACID

    Parquet的应用

    • 适用于字段数非常多,无更新,只取部分列的查询。

    Parquet的使用

    创建Parquet数据表

    create table tb_sogou_parquet(
      stime string,
      userid string,
      keyword string,
      clickorder string,
      url string
    )
    row format delimited fields terminated by '\t'
    stored as parquet;
    

    写入Parquet数据表

    insert into table tb_sogou_parquet
    select * from tb_sogou_source;
    

    查看数据

    img

    2.1.5 ORC

    ORC(OptimizedRC File)文件格式也是一种Hadoop生态圈中的列式存储格式,源自于RC(RecordColumnar File),它的产生早在2013年初,最初产生自Apache Hive,用于降低Hadoop数据存储空间和加速Hive查询速度。它并不是一个单纯的列式存储格式,仍然是首先根据行组分割整个表,在每一个行组内进行按列存储。ORC文件是自描述的,它的元数据使用Protocol Buffers序列化,并且文件中的数据尽可能的压缩以降低存储空间的消耗,目前也被Hive、Spark SQL、Presto等查询引擎支持。2015年ORC项目被Apache项目基金会提升为Apache顶级项目。

    image-20221112145509328

    ORC文件也是以二进制方式存储的,所以是不可以直接读取,ORC文件也是自解析的,它包含许多的元数据,这些元数据都是同构ProtoBuffer进行序列化的。其中涉及到如下的概念:

    ORC文件:保存在文件系统上的普通二进制文件,一个ORC文件中可以包含多个stripe,每一个stripe包含多条记录,这些记录按照列进行独立存储,对应到Parquet中的row group的概念。

    文件级元数据:包括文件的描述信息PostScript、文件meta信息(包括整个文件的统计信息)、所有stripe的信息和文件schema信息。

    stripe:一组行形成一个stripe,每次读取文件是以行组为单位的,一般为HDFS的块大小,保存了每一列的索引和数据。

    stripe元数据:保存stripe的位置、每一个列的在该stripe的统计信息以及所有的stream类型和位置。

    row group:索引的最小单位,一个stripe中包含多个row group,默认为10000个值组成。

    stream:一个stream表示文件中一段有效的数据,包括索引和数据两类。索引stream保存每一个row group的位置和统计信息,数据stream包括多种类型的数据,具体需要哪几种是由该列类型和编码方式决定。

    ORC文件中保存了三个层级的统计信息,分别为文件级别、stripe级别和row group级别的,他们都可以用来根据Search ARGuments(谓词下推条件)判断是否可以跳过某些数据,在统计信息中都包含成员数和是否有null值,并且对于不同类型的数据设置一些特定的统计信息。

    性能测试:

    • 原始Text格式,未压缩 : 38.1 G

    • ORC格式,默认压缩(ZLIB): 11.5 G

    • Parquet格式,默认压缩(Snappy):14.8 G

    • 测试对比:复杂数据Join关联测试

    img

    ORC的优点

    • 列式存储,存储效率非常高

    • 可压缩,高效的列存取

    • 查询效率较高,支持索引

    • 支持矢量化查询

    ORC的缺点

    • 加载时性能消耗较大

    • 需要通过text文件转化生成

    • 读取全量数据时性能较差

    ORC的应用

    • 适用于Hive中大型的存储、查询

    ORC的使用

    创建ORC数据表

    create table tb_sogou_orc(
      stime string,
      userid string,
      keyword string,
      clickorder string,
      url string
    )
    row format delimited fields terminated by '\t'
    stored as orc;
    

    写入ORC数据表

    insert into table tb_sogou_orc
    select * from tb_sogou_source;
    

    查询数据

    img

    二进制序列化存储,大大压缩了存储空间。

    2.2 数据压缩

    2.2.1 压缩概述

    Hive底层转换HQL运行MapReduce程序时,磁盘I/O操作、网络数据传输、shuffle和merge要花大量的时间,尤其是数据规模很大和工作负载密集的情况下,鉴于磁盘I/O和网络带宽是Hadoop的宝贵资源,数据压缩对于节省资源、最小化磁盘I/O和网络传输非常有帮助。如果磁盘I/O和网络带宽影响了MapReduce作业性能,在任意MapReduce阶段启用压缩都可以改善端到端处理时间并减少I/O和网络流量。

    image-20221112150036836

    压缩的优点

    • 减小文件存储所占空间

    • 加快文件传输效率,从而提高系统的处理速度

    • 降低IO读写的次数

    压缩的缺点

    • 使用数据时需要先对文件解压,加重CPU负荷,压缩算法越复杂,解压时间越长(利用算法对数据进行重新编制,用算力换空间)

    Hadoop中各种压缩算法对比

    img

    2.2.2 Hive中压缩配置

    Hive中的压缩就是使用了Hadoop中的压缩实现的,所以Hadoop中支持的压缩在Hive中都可以直接使用。

    Hadoop中支持的压缩算法:

    img

    要想在Hive中使用压缩,需要对MapReduce和Hive进行相应的配置

    临时配置

    • 配置MapReduce开启输出压缩及配置压缩类型
    -- 开启输出压缩
    set mapreduce.output.fileoutputformat.compress=true;
    -- 配置压缩类型为Snappy
    set mapreduce.output.fileoutputformat.compress.codec=org.apache.hadoop.io.compress.SnappyCodec;
    
    • 配置Hive开启中间结果压缩和输出压缩及配置压缩类型
    -- 中间结果压缩
    set hive.exec.compress.intermediate=true;
    set hive.intermediate.compression.codec=org.apache.hadoop.io.compress.SnappyCodec;
    -- 输出结果压缩
    set hive.exec.compress.output=true;
    

    永久配置

    • 将以上MapReduce的配置写入mapred-site.xml中,重启Hadoop

    • 将以上Hive的配置写入hive-site.xml中,重启Hive

    1.2.3 Hive中压缩测试

    创建表,指定为textfile格式,并使用snappy压缩

    create table tb_sogou_snappy
    stored as textfile
    as select * from tb_sogou_source;
    

    查看数据

    img

    创建表,指定为orc格式,并使用snappy压缩

    create table tb_sogou_orc_snappy
    stored as orc tblproperties ("orc.compress"="SNAPPY")
    as select * from tb_sogou_source;
    

    查看数据

    img

    2.3 存储优化

    2.3.1 避免小文件生成

    Hive的存储本质还是HDFS,HDFS是不利于小文件存储的,因为每个小文件会产生一条元数据信息,并且不利用MapReduce的处理(小文件过多,虽然磁盘空间所占不多,但元数据可能占很多,导致HDFS的namenode被撑爆),MapReduce中每个小文件会启动一个MapTask计算处理,导致资源的浪费,所以在使用Hive进行处理分析时,要尽量避免小文件的生成。

    那么在使用Hive时,如何能避免小文件的生成呢?当我们使用多个Reduce进行聚合计算时,我们并不清楚每个Reduce最终会生成的结果的数据大小,无法控制用几个Reduce来处理。Hive中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特殊的机制,可以自动的判断是否是小文件,如果是小文件可以自动将小文件进行合并

    配置

    -- 如果hive的程序,只有maptask,将MapTask产生的所有小文件进行合并
    set hive.merge.mapfiles=true;
    -- 如果hive的程序,有Map和ReduceTask,将ReduceTask产生的所有小文件进行合并
    set hive.merge.mapredfiles=true;
    -- 每一个合并的文件的大小
    set hive.merge.size.per.task=256000000;
    -- 平均每个文件的大小,如果小于这个值就会进行合并
    set hive.merge.smallfiles.avgsize=16000000;
    

    2.3.2 读取小文件

    尽管我们通过配置避免了多个小文件的同时产生,但是我们总会遇到数据处理的中间结果是小文件的情况,例如每个小时的分区数据中,大多数小时的数据都比较多,但是个别几个小时,如凌晨的2点~6点等等,数据量比较小,下一步进行处理时就必须对多个小文件进行处理,那么这种场景下怎么解决呢?

    类似于MapReduce中的解决方案,Hive中也提供一种输入类CombineHiveInputFormat,用于将小文件合并以后,再进行处理

    配置

    -- 设置Hive中底层MapReduce读取数据的输入类:将所有文件合并为一个大文件作为输入
    set hive.input.format=org.apache.hadoop.hive.ql.io.CombineHiveInputFormat;
    

    image-20221112151530383

    2.3.3 ORC文件索引

    在使用ORC文件时,为了加快读取ORC文件中的数据内容,ORC提供了两种索引机制:Row Group Index(行组索引)Bloom Filter Index(布隆过滤器索引)可以帮助提高查询ORC文件的性能,当用户写入数据时,可以指定构建索引,当用户查询数据时,可以根据索引提前对数据进行过滤,避免不必要的数据扫描。

    image-20221112151621130

    Row Group Index

    一个ORC文件包含一个或多个stripes(groups of row data),每个stripe中包含了每个column的min/max值的索引数据。

    当查询中有<,>,=的操作时,会根据min/max值,跳过扫描不包含的stripes。而其中为每个stripe建立的包含min/max值的索引,就称为Row Group Index行组索引,也叫min-max Index大小对比索引,或者Storage Index。

    在建立ORC格式表时,指定表参数’orc.create.index’=’true’之后,便会建立Row Group Index,需要注意的是,为了使Row Group Index有效利用,向表中加载数据时,必须对需要使用索引的字段进行排序,否则,min/max会失去意义。另外,这种索引主要用于数值型字段的范围查询过滤优化上

    img

    • 开启索引配置
    set hive.optimize.index.filter=true;
    

    永久生效,请配置在hive-site.xml中

    • 创建表,并指定构建索引
    create table tb_sogou_orc_index
    stored as orc tblproperties ("orc.create.index"="true")
    as select * from tb_sogou_source
    distribute by stime
    sort by stime;
    
    • 进行范围或者等值查询(<,>,=)时就可以基于构建的索引进行查询
    select count(*) from tb_sogou_orc_index where stime > '12:00:00' and stime < '18:00:00';
    

    Bloom Filter Index

    建表时候,通过表参数”orc.bloom.filter.columns”=”columnName……”来指定为哪些字段建立BloomFilter索引,这样,在生成数据的时候,会在每个stripe中,为该字段建立BloomFilter的数据结构。

    当查询条件中包含对该字段的=号过滤时候,先从BloomFilter中获取以下是否包含该值,如果不包含,则跳过该stripe。

    主要是用来判断数据在不在的,当布隆过滤器认为数据不存在,那么一定不存在;认为存在时,可能存在。

    • 创建表,并指定构建索引
    create table tb_sogou_orc_bloom
    stored as orc tblproperties ("orc.create.index"="true",orc.bloom.filter.columns"="stime,userid")
    as select * from tb_sogou_source
    distribute by stime
    sort by stime;
    
    • stime的范围过滤可以走row group index,userid的过滤可以走bloom filter index
    select
      count(*)
    from tb_sogou_orc_index
    where stime > '12:00:00' and stime < '18:00:00'
    and userid = '3933365481995287' ;
    

    2.3.4 ORC矢量化查询

    Hive的默认查询执行引擎一次处理一行,而矢量化查询执行是一种Hive针对ORC文件操作的特性,目的是按照每批1024行读取数据,并且一次性对整个记录整合(而不是对单条记录)应用操作,提升了像过滤, 联合, 聚合等等操作的性能。

    注意:要使用矢量化查询执行,就必须以ORC格式存储数据。

    配置

    set hive.vectorized.execution.enabled = true;
    set hive.vectorized.execution.reduce.enabled = true;
    

    三、计算Job执行优化

    3.1 Explain

    3.1.1 功能

    HiveQL是一种类SQL的语言,从编程语言规范来说是一种声明式语言,用户会根据查询需求提交声明式的HQL查询,而Hive会根据底层计算引擎将其转化成Mapreduce/Tez/Spark的 job。大多数情况下,用户不需要了解Hive内部是如何工作的,不过,当用户对于Hive具有越来越多的经验后,尤其是需要在做性能优化的场景下,就要学习下Hive背后的理论知识以及底层的一些实现细节,会让用户更加高效地使用Hive。explain命令就可以帮助用户了解一条HQL语句在底层的实现过程

    explain会解析HQL语句,将整个HQL语句的实现步骤、依赖关系、实现过程都会进行解析返回,可以帮助更好的了解一条HQL语句在底层是如何实现数据的查询及处理的过程,这样可以辅助用户对Hive进行优化。

    官网:https://cwiki.apache.org/confluence/display/Hive/LanguageManual+Explain

    3.1.2 语法

    img

    常用语法命令如下:

    EXPLAIN [FORMATTED|EXTENDED|DEPENDENCY|AUTHORIZATION|] query

    • FORMATTED:对执行计划进行格式化,返回JSON格式的执行计划

    • EXTENDED:提供一些额外的信息,比如文件的路径信息

    • DEPENDENCY:以JSON格式返回查询所依赖的表和分区的列表

    • AUTHORIZATION:列出需要被授权的条目,包括输入与输出

    3.1.3 组成

    解析后的执行计划一般由三个部分构成,分别是:

    The Abstract Syntax Tree for the query

    • 抽象语法树AST:Hive使用Antlr解析生成器,可以自动地将HQL生成为抽象语法树

    The dependencies between the different stages of the plan

    • Stage依赖关系:会列出运行查询所有的依赖以及stage的数量

    The description of each of the stages

    • Stage内容:包含了非常重要的信息,比如运行时的operator和sort orders等具体的信息

    3.1.4 示例1:过滤

    explain select count(*) as cnt from tb_emp where deptno = '10';
    
    • 组成

    img

    • 解释

    img

    img

    3.1.5 示例2:分组排序

    explain
    select
       deptno,count(*) as cnt
    from tb_emp where salary > 2000
    group by deptno order by cnt desc;
    

    img

    img

    img

    3.2 MapReduce属性优化

    3.2.1 本地模式

    使用Hive的过程中,有一些数据量不大的表也会转换为MapReduce处理,提交到集群时,需要申请资源,等待资源分配,启动JVM进程,再运行Task,一系列的过程比较繁琐,本身数据量并不大,提交到YARN运行返回会导致性能较差的问题。

    Hive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延用了MapReduce中的设计,提供本地计算模式,允许程序不提交给YARN,直接在本地运行,以便于提高小数据量程序的性能。

    • 配置
    -- 开启本地模式
    set hive.exec.mode.local.auto = true;
    
    • 限制条件

    Hive为了避免大数据量的计算也使用本地模式导致性能差的问题,所以对本地模式做了以下限制,如果以下任意一个条件不满足,那么即使开启了本地模式,将依旧会提交给YARN集群运行。

    • 处理的数据量不超过128M

    • MapTask的个数不超过4个

    • ReduceTask的个数不超过1个

    3.2.2 JVM重用

    JVM正常指代一个Java进程,Hadoop默认使用派生的JVM来执行map-reducer,如果一个MapReduce程序中有100个Map,10个Reduce,Hadoop默认会为每个Task启动一个JVM来运行,那么就会启动100个JVM来运行MapTask,在JVM启动时内存开销大,尤其是Job大数据量情况,如果单个Task数据量比较小,也会申请JVM资源,这就导致了资源紧张及浪费的情况。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MapReduce中提供了JVM重用机制来解决,JVM重用可以使得JVM实例在同一个job中重新使用N次,当一个Task运行结束以后,JVM不会进行释放,而是继续供下一个Task运行,直到运行了N个Task以后,就会释放,N的值可以在Hadoop的mapred-site.xml文件中进行配置,通常在10-20之间。

    • 配置
    -- Hadoop3之前的配置,在mapred-site.xml中添加以下参数
    -- Hadoop3中已不再支持该选项
    mapreduce.job.jvm.numtasks=10 
    

    3.2.3 并行执行

    Hive在实现HQL计算运行时,会解析为多个Stage,有时候Stage彼此之间有依赖关系,只能挨个执行,但是在一些别的场景下,很多的Stage之间是没有依赖关系的,例如Union语句,Join语句等等,这些Stage没有依赖关系,但是Hive依旧默认挨个执行每个Stage,这样会导致性能非常差,我们可以通过修改参数,开启并行执行,当多个Stage之间没有依赖关系时,允许多个Stage并行执行,提高性能。

    • 配置
    -- 开启Stage并行化,默认为false
    SET hive.exec.parallel=true;
    -- 指定并行化线程数,默认为8
    SET hive.exec.parallel.thread.number=16; 
    

    注意:线程数越多,程序运行速度越快,但同样更消耗CPU资源

    3.3 Join优化

    3.3.1 Hive中的Join方案

    表的Join是数据分析处理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操作,Hive同样支持Join的语法,Hive Join的底层还是通过MapReduce来实现的,Hive实现Join时,为了提高MapReduce的性能,提供了多种Join方案来实现,例如适合小表Join大表的Map Join,大表Join大表的Reduce Join,以及大表Join的优化方案Bucket Join等。

    3.3.2 Map Join

    应用场景

    适合于小表join大表或者小表Join小表

    没有了Reduce阶段,没有了shuffle操作,将小表数据进行分布式缓存,发送到各台机器上,启动Mapper Task读大表数据,并与缓存中的小表数据关联,关联结果直接输出

    原理

    img

    • 将小的那份数据给每个MapTask的内存都放一份完整的数据,大的数据每个部分都可以与小数据的完整数据进行join

    • 底层不需要经过shuffle,需要占用内存空间存放小的数据文件

    使用

    • 尽量使用Map Join来实现Join过程

    • Hive中默认自动开启了Map Join

    -- 默认已经开启了Map Join
    hive.auto.convert.join=true
    
    • Hive中判断哪张表是小表及限制

      • LEFT OUTER JOIN的左表必须是大表
      • RIGHT OUTER JOIN的右表必须是大表
      • INNER JOIN左表或右表均可以作为大表
      • FULL OUTER JOIN不能使用MAPJOIN
      • MAPJOIN支持小表为子查询
      • 使用MAPJOIN时需要引用小表或是子查询时,需要引用别名
      • 在MAPJOIN中,可以使用不等值连接或者使用OR连接多个条件
      • 在MAPJOIN中最多支持指定6张小表,否则报语法错误
    • Hive中小表的大小限制

    -- 2.0版本之前的控制属性
    hive.mapjoin.smalltable.filesize=25M
    -- 2.0版本开始由以下参数控制
    hive.auto.convert.join.noconditionaltask.size=512000000
    

    3.3.3 Reduce Join

    应用场景

    适合于大表Join大表

    原理

    img

    • 将两张表的数据在shuffle阶段利用shuffle的分组来将数据按照关联字段进行合并

    • 必须经过shuffle,利用Shuffle过程中的分组来实现关联

    使用

    • Hive会自动判断是否满足Map Join,如果不满足Map Join,则自动执行Reduce Join

    3.3.4 Bucket Join

    桶之间jion,减少笛卡儿积

    应用场景

    适合于大表Join大表

    原理

    img

    • 将两张表按照相同的规则将数据划分,根据对应的规则的数据进行join,减少了比较次数,提高了性能

    使用

    • Bucket Join

      • 语法:clustered by colName

      • 参数

        -- 开启分桶join
        set hive.optimize.bucketmapjoin = true;
        
      • 要求

        分桶字段 = Join字段 ,桶的个数相等或者成倍数

    • Sort Merge Bucket Join(SMB):基于有序的数据Join

      • 语法:clustered by colName sorted by (colName)

      • 参数

        -- 开启分桶SMB join
        set hive.optimize.bucketmapjoin = true;
        set hive.auto.convert.sortmerge.join=true;
        set hive.optimize.bucketmapjoin.sortedmerge = true;
        set hive.auto.convert.sortmerge.join.noconditionaltask=true;
        
      • 要求

        分桶字段 = Join字段 = 排序字段 ,桶的个数相等或者成倍数

    3.4 优化器

    3.4.1 关联优化

    在使用Hive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特殊的问题,例如当一个程序中如果有一些操作彼此之间有关联性,是可以放在一个MapReduce中实现的,但是Hive会不智能的选择,Hive会使用两个MapReduce来完成这两个操作。

    例如:当我们执行以下SQL语句:

    select …… from table group by id order by id desc;
    

    该SQL语句转换为MapReduce时,我们可以有两种方案来实现:

    方案一

    • 第一个MapReduce做group by,经过shuffle阶段对id做分组

    • 第二个MapReduce对第一个MapReduce的结果做order by,经过shuffle阶段对id进行排序

    方案二

    • 因为都是对id处理,可以使用一个MapReduce的shuffle既可以做分组也可以排序

    在这种场景下,Hive会默认选择用第一种方案来实现,这样会导致性能相对较差,我们可以在Hive中开启关联优化,对有关联关系的操作进行解析时,可以尽量放在同一个MapReduce中实现。

    配置

    set hive.optimize.correlation=true;
    

    3.4.2 CBO优化器引擎

    在使用MySQL或者Hive等工具时,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个问题,默认的优化器在底层解析一些聚合统计类的处理的时候,底层解析的方案有时候不是最佳的方案。

    例如:当前有一张表【共1000条数据】,id构建了索引,id =100值有900条,我们现在的需求是查询所有id = 100的数据,所以SQL语句为:select * from table where id = 100;

    方案一

    • 由于id这一列构建了索引,索引默认的优化器引擎RBO,会选择先从索引中查询id = 100的值所在的位置,再根据索引记录位置去读取对应的数据,但是这并不是最佳的执行方案。

    方案二

    • 有id=100的值有900条,占了总数据的90%,这时候是没有必要检索索引以后再检索数据的,可以直接检索数据返回,这样的效率会更高,更节省资源,这种方式就是CBO优化器引擎会选择的方案。

    RBO

    • rule basic optimise:基于规则的优化器(比较死板)

    • 根据设定好的规则来对程序进行优化

    CBO

    • cost basic optimise:基于代价的优化器

    • 根据不同场景所需要付出的代价来合适选择优化的方案

    • 对数据的分布的信息【数值出现的次数,条数,分布】来综合判断用哪种处理的方案是最佳方案

    很明显CBO引擎更加智能,所以在使用Hive时,我们可以配置底层的优化器引擎为CBO引擎。

    配置

    set hive.cbo.enable=true;
    set hive.compute.query.using.stats=true;
    set hive.stats.fetch.column.stats=true;
    set hive.stats.fetch.partition.stats=true;
    

    CBO引擎是基于代价的优化引擎,那么CBO如何知道每种方案的计算代价的呢?

    要求

    • 要想使用CBO引擎,必须构建数据的元数据【表行数、列的信息、分区的信息……】

    • 提前获取这些信息,CBO才能基于代价选择合适的处理计划

    • 所以CBO引擎一般搭配analyze分析优化器一起使用

    3.4.3 Analyze分析优化器

    功能

    用于提前运行一个MapReduce程序将表或者分区的信息构建一些元数据【表的信息、分区信息、列的信息】,搭配CBO引擎一起使用

    语法

    -- 构建分区信息元数据
    ANALYZE TABLE tablename
      [PARTITION(partcol1[=val1], partcol2[=val2], ...)]
      COMPUTE STATISTICS [noscan];
    
    -- 构建列的元数据
    ANALYZE TABLE tablename
      [PARTITION(partcol1[=val1], partcol2[=val2], ...)]
      COMPUTE STATISTICS FOR COLUMNS ( columns name1, columns name2...) [noscan];
    
    -- 查看元数据
    DESC FORMATTED [tablename] [columnname];
    

    举例

    • 构建表中分区数据的元数据信息
    ANALYZE TABLE tb_login_part PARTITION(logindate) COMPUTE STATISTICS;
    
    • 构建表中列的数据的元数据信息
    ANALYZE TABLE tb_login_part  COMPUTE STATISTICS FOR COLUMNS  userid;
    
    • 查看构建的列的元数据
    desc formatted tb_login_part userid;
    

    img

    3.5 谓词下推(PPD)

    3.5.1 基本思想

    谓词下推 Predicate Pushdown(PPD)的思想简单点说就是在不影响最终结果的情况下,尽量将过滤条件提前执行。谓词下推后,过滤条件在map端执行,减少了map端的输出,降低了数据在集群上传输的量,降低了Reduce端的数据负载,节约了集群的资源,也提升了任务的性能。

    -- 方式一
    select a.id,a.value1,b.value2 
    from table1 a
    join (select b.* from table2 b where b.ds>='20181201' and b.ds<'20190101') c
    on (a.id=c.id)
    
    -- 方式二
    select a.id,a.value1,b.value2 
    from table1 a
    join table2 b on a.id=b.id
    where b.ds>='20181201' and b.ds<'20190101'
    

    推荐方式一,先过滤再join。

    3.5.2 基本规则

    • 开启参数
    -- 默认自动开启谓词下推
    hive.optimize.ppd=true;
    
    • 不同Join场景下的Where谓词下推测试

    img

    • 试验结论

    img

    • Inner Join和Full outer Join,条件写在on后面,还是where后面,性能上面没有区别

    • Left outer Join时 ,右侧的表写在on后面,左侧的表写在where后面,性能上有提高

    • Right outer Join时,左侧的表写在on后面、右侧的表写在where后面,性能上有提高

    • 如果SQL语句中出现不确定结果的函数,也无法实现下推

    3.6 数据倾斜

    3.6.1 数据倾斜的现象

    分布式计算中最常见的,最容易遇到的问题就是数据倾斜,数据倾斜的现象是,当我们提交运行一个程序时,我们通过监控发现,这个程序的大多数的Task都已经运行结束了,只有某一个Task一直在运行,迟迟不能结束,导致整体的进度卡在99%或者100%,这时候我们就可以判定程序出现了数据倾斜的问题。

    3.6.2 数据倾斜的原因

    表面上看,发生数据倾斜的原因在于这个Task运行过慢,但是仔细分析我们会发现,这个Task运行过慢的原因在于这个Task的负载要比其他Task的负载要高,所以发生数据倾斜的直观原因在于Task的数据分配不均衡

    那为什么会出现多个Task数据分配不均衡的情况呢?

    从两方面考虑,第一:数据本身就是倾斜的,数据中某种数据出现的次数过多。第二:分区规则导致这些相同的数据都分配给了同一个Task,导致这个Task拿到了大量的数据,而其他Task拿到的数据比较少,所以运行起来相比较于其他Task就比较慢一些。

    综上所述,产生数据倾斜的根本原因在于分区规则

    img

    3.6.3 group By的数据倾斜

    当程序中出现group by或者count(distinct)等分组聚合的场景时,如果数据本身是倾斜的根据MapReduce的Hash分区规则,肯定会出现数据倾斜的现象。根本原因是因为分区规则导致的,所以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案来解决group by导致的数据倾斜的问题。

    方案一:开启Map端聚合

    尽量将一些聚合操作在Map端进行

    -- 开启Map端聚合:Combiner
    hive.map.aggr=true;
    
    • 通过减少Reduce的输入量,避免每个Task数据差异过大导致数据倾斜

    方案二:实现随机分区

    -- SQL中避免数据倾斜,构建随机分区
    select * from table distribute by rand();
    
    • distribute by用于指定底层的MapReduce按照哪个字段作为Key实现分区、分组等
    • 默认由Hive自己选择,我们可以通过distribute by自己指定,通过rank函数随机值实现随机分区,避免数据倾斜

    方案三:自动构建随机分区并自动聚合

    空间换时间

    -- 开启随机分区,走两个MapReduce 
    hive.groupby.skewindata=true;
    
    • 开启该参数以后,当前程序会自动通过两个MapReduce程序来运行

    • 第一个MapReduce自动进行随机分区,然后实现聚合(Key相同的数据会被打散,需要第二个MapReduce程序)

    • 第二个MapReduce将聚合的结果再按照业务进行处理,得到结果

    3.6.4 Join的数据倾斜

    实际业务需求中往往需要构建两张表的Join实现,如果两张表比较大,无法实现Map Join,只能走Reduce Join,那么当关联字段中某一种值过多的时候依旧会导致数据倾斜的问题

    面对Join产生的数据倾斜,我们核心的思想是尽量避免Reduce Join的产生,优先使用Map Join来实现

    但往往很多的Join场景不满足Map Join的需求,那么我们可以以下几种方案来解决Join产生的数据倾斜问题:

    方案一:提前过滤,将大数据变成小数据,实现Map Join

    实现两张表的Join时,我们要尽量考虑是否可以使用Map Join来实现Join过程有些场景下看起来是大表Join大表,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转换将大表Join大表变成大表Join小表,来实现Map Join。

    例如:现在有两张表订单表A与用户表B,需要实现查询今天所有订单的用户信息,关联字段为userid。

    A表:今天的订单,1000万条,字段:orderId,userId,produceId,price等

    B表:用户信息表,100万条,字段:userid,username,age,phone等

    • 需求:两张表关联得到今天每个订单的用户信息

    • 实现1:直接关联,实现大表Join大表

    select a.*,b.* from A join B on a.userid = b.userid;
    

    由于两张表比较大,无法走Map Join,只能走Reduce Join,容易产生数据倾斜。

    • 实现2:将下了订单的用户的数据过滤出来,再Join
    select a.*,d.*
    from (
      -- 获取所有下订单的用户信息
      select
        b.*
      from
      -- 获取所有下订单的userid
      ( select distinct a.userid from A a ) c join B b on c.userid = b.userid ) d 
    join
      A a on d.userid = a.userid;
    
    • 100万个用户中,在今天下订单的人数可能只有一小部分,大量数据是不会Join成功的

    • 可以提前将订单表中的userid去重,获取所有下订单的用户id

    • 再使用所有下订单的用户id关联用户表,得到所有下订单的用户的信息

    • 最后再使用下订单的用户信息关联订单表

    • 通过多次Map Join来代替Reduce Join,性能更好也可以避免数据倾斜

    方案二:使用Bucket Join

    • 如果使用方案一来避免Reduce Join ,有些场景下依旧无法满足,例如过滤后的数据依旧是一张大表,那么最后的Join依旧是一个Reduce Join
    • 这种场景下,我们可以将两张表的数据构建为桶表,实现Bucket Map Join,避免数据倾斜

    方案三:使用Skew Join

    Skew Join是Hive中一种专门为了避免数据倾斜而设计的特殊的Join过程,这种Join的原理是将Map Join和Reduce Join进行合并,如果某个值出现了数据倾斜,就会将产生数据倾斜的数据单独使用Map Join来实现,其他没有产生数据倾斜的数据由Reduce Join来实现,这样就避免了Reduce Join中产生数据倾斜的问题,最终将Map Join的结果和Reduce Join的结果进行Union合并

    配置

    -- 开启运行过程中skewjoin
    set hive.optimize.skewjoin=true;
    -- 如果这个key的出现的次数超过这个范围
    set hive.skewjoin.key=100000;
    -- 在编译时判断是否会产生数据倾斜
    set hive.optimize.skewjoin.compiletime=true;
    -- 不合并,提升性能
    set hive.optimize.union.remove=true;
    -- 如果Hive的底层走的是MapReduce,必须开启这个属性,才能实现不合并
    set mapreduce.input.fileinputformat.input.dir.recursive=true;
    

    示例图

    img

  • 相关阅读:
    获取到某一方法的调用者的类名、方法名、命名空间(转)
    JQ插件收集
    输出KnownColor枚举颜色值
    SQL 优化之该走索引却不走索引的分析
    oracle日期处理(一)
    ORACLE如何使用DBMS_METADATA.GET_DDL获取DDL语句
    案例分析:ora04031与ora04030错误分析与解决
    分区表、分区索引和全局索引部分总结
    Oracle性能调整指导纲要
    ORACLE常用SQL优化hint语句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wkfvawl/p/16884206.html
Copyright © 2020-2023  润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