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ashMap源码解析


    HashMap是基于哈希表的Map接口的非同步实现

    此实现提供所有可选的映射操作,并允许使用null值和null键

    Hashtable跟HashMap很像,唯一的区别是Hashtalbe中的方法是线程安全的,也就是同步的

    1 HashMap的数据结构:

    在java编程语言中,最基本的结构就是两种,一个是数组,另外一个是模拟指针(引用),

    所有的数据结构都可以用这两个基本结构来构造的,HashMap也不例外。

    HashMap实际上是一个“链表的数组”的数据结构,每个元素存放链表头结点的数组,即数组和链表的结合体

    如图:

     

    从上图中可以看出,HashMap底层就是一个数组结构,数组中的每一项又是一个链表

    当新建一个HashMap的时候,就会初始化一个数组。

    在代码中这个数组的名字叫table,是一个Entry类型的数组

    Entry是HashMap的内部类,里面有key和value属性,还有一个Entry类的引用next,用来指向下一个节点

    源码如下:

     1 transient Entry[] table;
     2 
     3 
     4 static class Entry<K,V> implements Map.Entry<K,V> {
     5     final K key;
     6     V value;
     7     Entry<K,V> next;
     8     final int hash;
     9     ……
    10 }

     

    2 向HashMap中put一个元素

     1 public V put(K key, V value) {
     2     // HashMap允许存放null键和null值。
     3     // 当key为null时,调用putForNullKey方法,将value放置在数组第一个位置。
     4     if (key == null)
     5         return putForNullKey(value);
     6 
     7     // 根据key的hashCode重新计算hash值。
     8     int hash = hash(key.hashCode());
     9     // 搜索指定hash值所对应table中的索引。
    10 int i = indexFor(hash, table.length);
    11 
    12 // 如果 i 索引处的 Entry 不为 null,通过循环不断遍历这个链表
    13     for (Entry<K,V> e = table[i]; e != null; e = e.next) {
    14         Object k;
    15         // ==比较key是否为一个对象  
    16         //通过 key的equal来比较内容是否相同   
    17         if (e.hash == hash && ((k = e.key) == key || key.equals(k))) {
    18             // 替换并返回旧的值
    19             V oldValue = e.value;
    20             e.value = value;
    21             e.recordAccess(this);
    22             return oldValue;
    23         }
    24     }
    25 
    26     // 如果i索引处的Entry为null,表明此处还没有Entry。
    27     // modCount记录HashMap中修改结构的次数
    28     modCount++;
    29     // 将key、value添加到i索引处。    
    30 addEntry(hash, key, value, i);
    31 return null; 32 }

     

     1 /**
     2  key为null时是放在table的index=0的位置 然后遍历那个链表
     3  */
     4     private V putForNullKey(V value) {
     5         for (Entry<K,V> e = table[0]; e != null; e = e.next) {//null对应的值已经存在 发生替换
     6             if (e.key == null) {
     7                 V oldValue = e.value;
     8                 e.value = value;
     9                 e.recordAccess(this);
    10                 return oldValue;
    11             }
    12         }
    13 
    14     // 第一次插入null和及其对应的值 
    15        // 对应的存储位置是table[0]
    16         modCount++;
    17         addEntry(0, null, value, 0);
    18         return null;
    19     }

     从上面的源代码中可以看出:当我们往HashMap中put元素的时候,先根据key的hashCode重新计算hash值,根据hash值得到这个元素在数组中的位置(即下标),如果数组该位置上已经存放有其他元素了,那么在这个位置上的元素将以链表的形式存放,新加入的放在链头,最先加入的放在链尾。如果数组该位置上没有元素,就直接将该元素放到此数组中的该位置上。

    addEntry(hash, key, value, i)方法根据计算出的hash值,将key-value对放在数组table的 i 索引处。addEntry 是HashMap 提供的一个包访问权限的方法(就是没有public,protected,private这三个访问权限修饰词修饰,为默认的访问权限,用default表示,但在代码中没有这个default),代码如下:

     1 void addEntry(int hash, K key, V value, int bucketIndex) {
     2     // 获取指定 bucketIndex 索引处的 Entry 
     3     Entry<K,V> e = table[bucketIndex];
     4     // 将新创建的 Entry 放入 bucketIndex 索引处,并让新的 Entry 指向原来的 Entry
     5     table[bucketIndex] = new Entry<K,V>(hash, key, value, e);
     6     // 如果 Map 中的 key-value 对的数量超过了极限
     7     if (size++ >= threshold)
     8     // 把 table 对象的长度扩充到原来的2倍。
     9         resize(2 * table.length);
    10 }

    当系统决定存储HashMap中的key-value对时,完全没有考虑Entry中的value,仅仅只是根据key来计算并决定每个Entry的存储位置。

    我们完全可以把 Map 集合中的 value 当成 key 的附属,当系统决定了 key 的存储位置之后,value 随之保存在那里即可。

    hash(int h)方法根据key的hashCode重新计算一次散列。此算法加入了高位计算,防止低位不变,高位变化时,造成的hash冲突。

    1 static int hash(int h) {
    2     h ^= (h >>> 20) ^ (h >>> 12);
    3     return h ^ (h >>> 7) ^ (h >>> 4);
    4 }

    我们可以看到在HashMap中要找到某个元素,需要根据key的hash值来求得对应数组中的位置。如何计算这个位置就是hash算法。前面说过HashMap的数据结构是数组和链表的结合,所以我们当然希望这个HashMap里面的 元素位置尽量的分布均匀些,尽量使得每个位置上的元素数量只有一个,那么当我们用hash算法求得这个位置的时候,马上就可以知道对应位置的元素就是我们要的,而不用再去遍历链表,这样就大大优化了查询的效率。

    对于任意给定的对象,只要它的 hashCode() 返回值相同,那么程序调用 hash(int h) 方法所计算得到的 hash 码值总是相同的。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把hash值对数组长度取模运算,这样一来,元素的分布相对来说是比较均匀的。但是,“模”运算的消耗还是比较大的,在HashMap中是这样做的:调用 indexFor(int h, int length) 方法来计算该对象应该保存在 table 数组的哪个索引处。indexFor(int h, int length) 方法的代码如下:

    static int indexFor(int h, int length) {
        return h & (length-1);
    }

    这段代码保证初始化时HashMap的容量总是2的n次方,即底层数组的长度总是为2的n次方。

    当length总是 2 的n次方时,h& (length-1)运算等价于对length取模,也就是h%length,但是&比%具有更高的效率。

    这种是否保证只有相同的hash值的两个值才会被放到数组中的同一个位置上形成链表。

    而且当数组长度为2的n次幂的时候,不同的key算得得index相同的几率较小,那么数据在数组上分布就比较均匀,也就是说碰撞的几率小,相对的,查询的时候就不用遍历某个位置上的链表,这样查询效率也就较高了。

     

    小结:

    根据上面 put 方法的源代码可以看出,当程序试图将一个key-value对放入HashMap中时,程序首先根据该 key的 hashCode() 返回值决定该 Entry 的存储位置:如果两个 Entry 的 key 的 hashCode() 返回值相同,那它们的存储位置相同。如果这两个 Entry 的 key 通过 equals 比较返回 true,新添加 Entry 的 value 将覆盖集合中原有Entry 的 value,但key不会覆盖。如果这两个 Entry 的 key 通过 equals 比较返回 false,新添加的 Entry 将与集合中原有 Entry 形成 Entry 链,而且新添加的 Entry 位于 Entry 链的头部——具体说明继续看 addEntry() 方法的说明。

    3从HashMap中get

     1 public V get(Object key) {
     2     //key是null
     3     if (key == null)
     4         return getForNullKey();
     5 
     6     //计算下标并遍历链表
     7     int hash = hash(key.hashCode());
     8     for (Entry<K,V> e = table[indexFor(hash, table.length)]; e != null;e = e.next) {
     9         Object k;       //比较key的内容
    10         if (e.hash == hash && ((k = e.key) == key || key.equals(k)))
    11             return e.value;
    12     }
    13     return null;
    14 }

    有了上面存储时的hash算法作为基础,理解起来这段代码就很容易了。

    从上面的源代码中可以看出:

    从HashMap中get元素时,首先计算key的hashCode,找到数组中对应位置的某一元素,

    然后通过key的equals方法在对应位置的链表中找到需要的元素。

    4归纳

    HashMap 在底层将 key-value 当成一个整体进行处理,这个整体就是一个 Entry 对象。

    HashMap 底层采用一个 Entry[] 数组来保存所有的 key-value 对,

    当需要存储一个 Entry 对象时,会根据hash算法来决定其在数组中的存储位置,在根据equals方法决定其在该数组位置上的链表中的存储位置;

    当需要取出一个Entry时,也会根据hash算法找到其在数组中的存储位置,再根据equals方法从该位置上的链表中取出该Entry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 相关阅读:
    https://leetcode-cn.com/problems/binary-search/solution/er-fen-cha-zhao-by-leetcode/
    Question_add-two-numbers
    leetcode merge-two-sorted-lists
    leetcode 1108
    leetcode 1107
    git
    sql 语句
    cas
    OMP 算法
    OC----预处理器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wihainan/p/4596513.html
Copyright © 2020-2023  润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