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试几乎是人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甚至可能会是人生轨迹的众多转折点之一。如此重要的事情,非深思熟虑不可。一个毕业至今还没有跳槽过的人,面试次数屈指可数。虽说缺乏面试的经验,但从不缺对生活的追求和理解。所以,并不妨碍我对面试的思考。
首先,我会想面试是什么?
百度百科有以下三种解释:
解释一:面试是一种经过组织者精心设计,在特定场景下,以考官对考生的面对面交谈与观察为主要手段,由表及里测评考生的知识、能力、经验等有关素质的考试活动。
解释二:面试是公司挑选职工的一种重要方法。
解释三:面试给公司和应招者提供了进行双向交流的机会,能使公司和应招者之间相互了解,从而双方都可更准确做出聘用与否、受聘与否的决定。
面试是一个过程,而这个过程又可以分解为"发起面试”和“相互选择”两个过程。以上前两个解释,我觉得更多是对“发起面试"这个过程的解释。因为这个过程是因为企业的持续发展需要产生的行为,所以是主动方,而应聘者是被动方。一旦“发起面试”这个行为的产生后,接下来就是进入“相互选择”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是平等的。因为企业有选择应聘者的权利,应聘者同样有选择企业的权利。如果用生活中的“相亲”来比喻面试中“相互选择”的过程,我觉得最适合不过了。相亲前,谁也不认识谁,都是通过有限的信息相互做一个初步的了解,如果合适就通过中间人(招聘网站、内荐人等)协调进入面谈阶段。如果相互见面的印象也不错的话,就进入试交往阶段(试用期)。通常相亲的试交往期不会太长(1至3个月),毕竟双方的家长都着急抱孙子啊。近期看过一份有趣的研究说,通过试用期的应聘者,后续一年内解除劳动合同(离职)的概率较低。而通过这个现象也大概可以猜测出,通过相亲认识结婚的夫妻,离婚率的贡献应该不在于结婚后的两三年内。当然,这只是一个题外话而已。现实中,应聘者给人的感觉始终是处于一个被动的地位。试想,如果相亲双方的其中一方为了取得对方的欢喜而贬低身份、委曲求全乃至过分装饰自己,后续的相处的矛盾可能会纠缠不断。
其次,我会想我为什么要去面试?
当我自问这个问题的时候,我突然发现面试的模型并非上述的那样,而是这样的:
应聘者在面试过程同样有一个主动的过程,那就是“我要面试”。“相互选择”是基于双方的主动性才能促成,就像相亲中的男女双方要同时拥有“主动性”目的才会去相亲。“我为什么要去面试”这是一个应聘者相对主观的问题,答案因人而异,但恰恰也是人生下一段剧情的开始。如果我以“需要一份工作”来回答自己的问题,这显然是一种自我敷衍的行为,是一种对自己人生不负责任的态度。这也是应聘者从面试的开始到合同的结束这一过程始终处于被动状态的原因。这并非只是工作上的被动,而且还是人生中的被动。一个准备充分的面试不但是对企业的一种尊重,更多地还是给自己的一个交代。别以为面试官都是傻子,临时抱佛脚的事情,只能自欺欺人。这都不是重点,去面试是自己主动的事情,不认真对待,可视为自我放弃。我曾经的一位同事就因为“今年要买一辆车”为目标而跳槽到一家能满足他的企业。这是他一个短期的目标,这也是他的主动性表现。我非常欣赏他那活在自己眼里的态度。一个目标如此明确的人,背后的付出不会少。事实上,一个有明确目标的人,活力充沛、激情四射,会非常享受努力的过程。我相信这也是吸引企业的原因之一,我更相信我的这位同事的下一个短期目标,不会太远。
一个主动性强的人,可以很清晰地看到自己的内心所想。既然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那自然就知道自己应该从哪方面去努力和选择怎样的企业。企业好比一艘船,如果航行的方向跟自己的方向一致,可以选择与其一起乘风破浪、谈笑风生。但天下无不散之筵席,当船与自己的方向出现偏离的时候,这正是双方“后会有期”的时候了。如果一个人缺乏主动性,就会很容易被这只船牵着鼻子走。一个以“企业已经无法帮助我提升更多的技能”为借口而离职的人,这正是一个被企业牵着鼻子走的人。没错,从本质上讲,企业与员工的合作就是一个相互利用的过程,或者说是一个双赢的合作过程。一旦一方出现“贬值”,“散伙”是不远的结果。如果一个人的技能过于依赖企业使用的技术范畴,那未免过于被动了。一个主动性强的人,更多地是去寻找一个能够满足他现状水平的平台来实现自我价值最大化。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清楚地知道,我必须要做到主动,才能清楚我需要一个怎样的平台让我施展身手。但主动并非夸夸而谈,而是通过对生活的不断理解和反复思考来逐渐建立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不断地提升自己思维的高度去思考。否则,何谈主动。这显然是一个滚雪球的漫长的过程,也是“活到老学到老”的最佳体现。
再次,我会想如果面试失败怎么办?
我相信,没人喜欢被拒绝。那被拒绝了怎么办?其实这是一个心态的问题。如果我能做到上个问题所强调的,心胸会自然而然地广阔。不会因为被拒绝而愤怒或悲观,更不会因此倔强到非它不可的地步。遭受拒绝不一定是因为别人对自身的轻视,更不代表是因为自身能力的不足。一个主动性强的人是一个极具魅力的人,更是企业向往的人才。企业和应聘者没能建立合作关系的原因太多了,例如信息的不对称等。如果一个被拒绝的机会可以让自己看到自身的不足,价值不亚于找到一个合适的企业。这么一想,这个问题压根就不是问题了。
然后,我会想试用期的意义何在?
试用期是双方签订合同的最后验证过程,这个过程还属于“相互选择”的一段过程。上文也提到,“相互选择”是一个平等的过程,企业可以通过试用期时间检验应聘者的真实情况,应聘者同样在观察平台选择的正确性。如果企业确定这是他们要找的人,可通过提前转正手段终止“相互选择”的过程而进入相互合作的过程。同样如果应聘者发现与自己的意愿平台有所差异,亦可提前终止“相互选择”过程而终止最终的合作目的。当然,这只是双方都处于主动地位的一个状态。
最后,我会想......
我会想,就算我找到了一个能实现我当前价值最大化的平台,也不能成为停止脚步的借口。因为,一切未知的精彩永远在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