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2321-王彪-实验四总结


    写在前面:程序设计与数据结构到目前为止的大题成绩出来了,悄悄咪咪地看了一下,发现实验得分和实验博客得分都不高,说实话有点尴尬。可能是在提交实验作业时过于简单,提交不完全,而实验博客也不是太详细,导致分数不高。所以这最后一次实验博客,一定要仔细并且详尽讲述本次实验的理解和思路历程。

    实验四-图的实现与应用-1

    用邻接矩阵实现无向图(边和顶点都要保存),实现在包含添加和删除结点的方法,添加和删除边的方法,size(),isEmpty(),广度优先迭代器,深度优先迭代器,给出伪代码,产品代码,测试代码(不少于5条测试),上方提交代码链接,附件提交测试截图

    邻接矩阵

    • 用二维数组来实现矩阵,邻接矩阵的长度等于顶点个数,邻接矩阵(A,B),其中A,B表示的是顶点在顶点集合中的位置。而邻接矩阵(二维数组)的每个位置则表示图的边(带权图:每个位置存入数字代表权值,没有边则用-1或0;非带权图:每个位置存入布尔值来表示两个顶点是否连接)
    • 无向图和有向图的邻接矩阵:
      无向图和有向图的邻接矩阵有着些许差别(我们以顶点:A,B,C,D,E为例)

    我们可以看到无向图的邻接矩阵是对称,这是因为在无向图中(A,B)所代表的边的含义与(B,A)所代表的边的含义完全一样,而有向图则不同。

    UML类图

    伪代码

        属性{
            链表(保存顶点)
            二维数组(邻接矩阵)
            边的数量
    } 
       构造函数(int n){
            根据n来初始化链表和二维数组
    }
        插入顶点(T item){
            链表中加入item
    }
        插入边(int x,int y,int weight){
            二维数组[x][y] = weight;
            边的数量增加
    }
        删除边(intx ,int y){
            二维数组[x][y] = 0 or -1
            边的数量减少
    }
        删除顶点(T item){
            调用帮助删除边函数
            顶点链表移除item
    }
        帮助删除边(T item){
            得到item在顶点链表中位置
            新建二维数组,n1 = 原二维数组长度-1
            for(int i=0;i<原二维数组长度;i++){
                如果 i = item的位置,则继续循环
                如果 i < item的位置,则建立循环(int j=0;j<n;j++){
                        如果j=item的位置,则继续循环;
                        如果j<item的位置,则新数组(i,j)位置上的值=原数组(i,j)位置上的值;
                        如果j>item的位置,则新数组(i,j-1)位置上的值 = 原数组(i,j)位置上的值;
            }
                如果i > item的位置,则建立循环(int j=0;j<n;j++){
                        如果j=item的位置,则继续循环
                        如果j<item的位置,则新数组(i-1,j)位置上的值=原数组(i,j)位置上的值;
                        如果j>item的位置,则新数组(i-1,j-1)位置上的值=原数组(i,j)位置上的值;
            }
            将新数组指向原数组
        }    
    
        是否为空{
            如果顶点表的长度为0,则返回正确;
        }
    }
    
    • 关于深度优先和广度优先遍历的实现

    书上给了两个方法,但由于只是片面的给了单独的方法,所以以下是我对书中的代码的注释和改动。

        public Iterator<T> iteratorBFS(int startIndex){
            //用来保存从队列中出队的数,此数是要加入迭代器中的顶点在顶点集中的下标
            int currentVertex;
            //该队列用来存储顶点在顶点集中的位置
            LinkedQueue<Integer> traversalQueue = new LinkedQueue<>();
            //该迭代器保存的是顶点元素
            ArrayIterator<T> iter = new ArrayIterator<>();
            /* insexIsValid(int n)
            ** 书中并没有给出indexIsValid的具体实现方式
            ** 根据命名推断:index是否有效,所以该方法的目的是判断参数startIndex是否是有效值
            **public  boolean insexIsValid(int index){
            **        if (0<index&&index<myList.size()){
            **                return true;
            **        }
            **        else return false;
            **    }  
            */           
            if (!indexIsValid(startIndex))
                return iter;
            //visited数组帮助判断顶点是否被访问
            boolean[] visited = new boolean[myList.size()];
            //利用循环现将visited全部标记为未访问
            for (int vertexIndex=0;vertexIndex<myList.size();vertexIndex++){
                visited[vertexIndex]= false;
            }
            //初始化操作:将参数startIndex入队,并标记为已访问
            traversalQueue.enqueue(startIndex);
            visited[startIndex] =  true;
            //while循环,只要队列不为空就继续循环
            while (!traversalQueue.isEmpty()){
               
                //将队列中第一个元素出队,赋值给currentVertex
               
                currentVertex = traversalQueue.dequeue();
                //迭代器加入顶点集中currentVertex位置的元素
                iter.add(myList.get(currentVertex));
                //利用循环遍历与currentVertex位置的顶点相连的所以顶点
                for (int vertexIndex=0;vertexIndex<myList.size();vertexIndex++){
                    if (edges[currentVertex][vertexIndex]>0&&!visited[vertexIndex]){
                        traversalQueue.enqueue(vertexIndex);
                        visited[vertexIndex] = true;
                    }
                }
            }
            return iter;
        }
    

    实验一:代码

    实验四-图的实现与应用-2

    用十字链表实现无向图(边和顶点都要保存),实现在包含添加和删除结点的方法,添加和删除边的方法,size(),isEmpty(),广度优先迭代器,深度优先迭代器,给出伪代码,产品代码,测试代码(不少于5条测试),上方提交代码链接,附件提交测试截图

    十字链表

    • 实验二是比较难的,原因就在于上课时老师对十字链表的讲述也不是很详细,自身对十字链表的理解也不够。导致在上手时完全不知道该怎么做,网上查找了很多资料,一开始也是有点云里雾里的。

    • 十字链表比较难理解的地方是在于十字这一概念:十字链表是为了便于求得图中顶点的度(出度和入度)而提出来的。它是综合邻接表和逆邻接表形式的一种链式存储结构。

    • 既然是链表那么就得构建结点类,十字链表中有有两种结点结构:边结点结构,顶点结构

    • 顶点结构

    • 弧结构

    • 接下来,就要弄清楚十字链表的具体实现,以下是我用ProcessOn画的理解图,本博客中所有图就出自于我的ProcessOn

    • 我个人理解为:每个顶点结点都有两个链表,正如上图的蓝色和绿色标记的,以结点B为例:蓝色的链表表示以B为弧尾的边的集合即进入B的边的集合;绿色的链表表示以B为弧头的边的集合(从B出去的边)

    UML类图

    代码解析

    • 插入边:insertEdge(int tail,int head),结合前面的图我们知道,如果要插入一条边,那么这条边对应的头结点的FirstIn表就得加入此条边,同时这条边对应的尾节点的FirstOut表就得也得加入此条边。
    public void insertEdge(int tail,int head){
            EdgeNode<T> myEdge = new EdgeNode(tail,head,null,null);
            VertexNode<T> tailNode = NodeList.get(tail);
            VertexNode<T> headNode = NodeList.get(head);
            if (tailNode.firstOut==null){
                tailNode.firstOut = myEdge;
            }
            else {
                tailNode.firstOut.insertTail(myEdge);
            }
            if (headNode.firstIn==null){
                headNode.firstIn = myEdge;
            }
            else {
               headNode.firstIn.insertHead(myEdge);
            }
        }
    
    • 删除边
    public void removeEdge(int tail,int head){
                EdgeNode myEdge = NodeList.get(tail).firstOut;
                if (myEdge.tailVex==tail&&myEdge.headVex==head){
                    if (!(myEdge.tailLink==null&&myEdge.headLink==null)){
                        NodeList.get(tail).firstOut = myEdge.tailLink;
                    }
                    else NodeList.get(tail).firstOut=null;
                }
                else {
                    myEdge = findBeforeEdge(tail,head);
                    myEdge.tailLink = null;
                }
        }
    public EdgeNode findBeforeEdge(int tail,int head){
            EdgeNode myEdge = null;
            if (NodeList.get(tail).firstOut!=null){
                 myEdge = NodeList.get(tail).firstOut;
            }
            else return null;
            while (myEdge.tailLink!=null){
                if (!(myEdge.tailLink.tailVex==tail&&myEdge.tailLink.headVex==head)) {
                    myEdge = myEdge.tailLink;
                }
                else
                    break;
            }
            return myEdge;
        }
    

    实验二:代码

    实验四-图的实现与应用-3

    实现PP19.9,给出伪代码,产品代码,测试代码(不少于5条测试),上方提交代码链接,附件提交测试截图

    PP19.9

    创建计算机网络路由系统,输入网络中点到点的线路,以及每条线路使用的费用,系统输出网络中各点之间最便宜的路径,指出不相通的所有位置

    • 主要实现原理就是查找两个顶点之间的最短路径;其余实现则没有区别,具体是带权的无向图

    关键代码

    public void vertexShortestDist(){
            for (int i=0;i<myList.size();i++){
                    helpShortestDist(i);
            }
        }
        public void helpShortestDist(int index){
            for (int i=0;i<myList.size();i++){
                for (int j=0;j<myList.size();j++){
                    if (edges[i][index]!=0&&edges[index][j]!=0){
                        if (edges[i][j]==0){
                        edges[i][j]=edges[i][index]+edges[index][j];}
                        else if (edges[i][j]>edges[i][index]+edges[index][j])
                            edges[i][j]=edges[i][index]+edges[index][j];
                    }
                }
            }
        }
    
    • 这里一次以每个顶点为中间点对整个二维数组进行加工,但关键是每次添加一条边时都调用此方法。
    • 该代码的伪代码来自于蓝墨云班课上的PPT163:各顶点对间最短路径算法,略有不同的是:初始化矩阵的方式不同,PPT中直接出示话了矩阵,而我的做法则是在添加边时调用函数,致使每次添加边后,矩阵都会变化,使其始终保持储存最小路径
    public void inserEdge(int a,int b,int weigth){
            if (!insexIsValid(a)||!insexIsValid(b)){
                throw new NumberFormatException("Wrong number");
            }
            edges[a][b] = weigth;
            vertexShortestDist();
            NumEdges++;
        }
    
    • 实现原理很简单:例如以A为中间点,判断BC之间的路径时,比较Node[B][C]?Node[B][A]+Node[A][C]的大小关系,若<和=则Node[B][C]的值不做更改,反之Node[B][C]=Node[B][A]+Node[A][C]

    实验三:代码

  • 相关阅读:
    从HDFS下载文件到本地
    oracle jdbc jar包异常
    spring jdbctemplate 启动报错(oracle驱动bug)
    solr搜索异常
    jdbc 处理Clob
    Wavosaur音频编辑软件: 功能专业,体积超小(500KB)
    isa server 2004中找不到HTTP过滤选项。
    cisco pix logging facility含义
    IPSec基础-密钥交换和密钥保护
    cisco 831 使用 SDM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wbiao21/p/7892713.html
Copyright © 2020-2023  润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