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JVM(三)对象的生死判定和算法详解


    好的文章是能把各个知识点,通过逻辑关系串连起来,让人豁然开朗的同时又记忆深刻。

    导读:对象除了生死之外,还有其他状态吗?对象真正的死亡,难道只经历一次简单的判定?如何在垂死的边缘“拯救”一个将死对象?判断对象的生死存活都有那些算法?本文带你一起找到这些答案。

    在正式开始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垃圾回收。

    GC介绍

    GC:Garbage Collection,中文翻译为垃圾回收。

    GC的历史

    GC有着很长的历史了,最初的GC算法发布于1960年(已经快有60年的历史了),Lisp之父John McCarthy发布的,他是一名非常有名的黑客,也是人工智能之父,同时也是GC之父。

    为什么要学习GC?

    1、排查内存溢出和内存泄露的问题。

    2、系统调优,处理更高的并发瓶颈。

    GC的作用

    1、找到内存空间的垃圾。

    2、回收垃圾。

    对象生死判断算法

    垃圾回收的第一步就是判断对象是否存活,只有“死去”的对象,才会被垃圾回收器所收回。

    引用计数器算法

    引用计算器判断对象是否存活的算法是这样的:给每一个对象设置一个引用计数器,每当有一个地方引用这个对象的时候,计数器就加1,与之相反,每当引用失效的时候就减1。

    优点:实现简单、性能高。

    缺点:增减处理频繁消耗cpu计算、计数器占用很多位浪费空间、最重要的缺点是无法解决循环引用的问题。

    因为引用计数器算法很难解决循环引用的问题,所以主流的Java虚拟机都没有使用引用计数器算法来管理内存。

    来看一段循环引用的代码:

    public class ReferenceDemo {
        public Object instance = null;
        private static final int _1Mb = 1024 * 1024;
        private byte[] bigSize = new byte[10 * _1Mb]; // 申请内存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System.out.println(String.format("开始:%d M",Runtime.getRuntime().freeMemory() / (1024 * 1024)));
            ReferenceDemo referenceDemo = new ReferenceDemo();
            ReferenceDemo referenceDemo2 = new ReferenceDemo();
            referenceDemo.instance = referenceDemo2;
            referenceDemo2.instance = referenceDemo;
            System.out.println(String.format("运行:%d M",Runtime.getRuntime().freeMemory() / (1024 * 1024)));
            referenceDemo = null;
            referenceDemo2 = null;
            System.gc(); // 手动触发垃圾回收
            System.out.println(String.format("结束:%d M",Runtime.getRuntime().freeMemory() / (1024 * 1024)));
        }
    }
    

    运行的结果:

    开始:117 M

    运行中:96 M

    结束:119 M

    从结果可以看出,虚拟机并没有因为相互引用就不回收它们,也侧面说明了虚拟机并不是使用引用计数器实现的。

    可达性分析算法

    在主流的语言的主流实现中,比如Java、C#、甚至是古老的Lisp都是使用的可达性分析算法来判断对象是否存活的。

    这个算法的核心思路就是通过一些列的“GC Roots”对象作为起始点,从这些对象开始往下搜索,搜索所经过的路径称之为“引用链”。

    当一个对象到GC Roots没有任何引用链相连的时候,证明此对象是可以被回收的。如下图所示:

    可达性分析算法

    在Java中,可作为GC Roots对象的列表:

    • Java虚拟机栈中的引用对象。
    • 本地方法栈中JNI(既一般说的Native方法)引用的对象。
    • 方法区中类静态常量的引用对象。
    • 方法区中常量的引用对象。

    对象生死与引用的关系

    从上面的两种算法来看,不管是引用计数法还是可达性分析算法都与对象的“引用”有关,这说明:对象的引用决定了对象的生死。那对象的引用都有那些呢?

    在JDK1.2之前,引用的定义很传统:如果reference类型的数据中存储的数值代表的是另一块内存的起始地址,就称这块内存代表着一块引用。

    这样的定义很纯粹,但是也很狭隘,这种情况下一个对象要么被引用,要么没引用,对于介于两者之间的对象显得无能为力。

    JDK1.2之后对引用进行了扩充,将引用分为:

    • 强引用(Strong Reference)
    • 软引用(Soft Reference)
    • 弱引用(Weak Reference)
    • 虚引用(Phantom Reference)

    这也就是文章开头第一个问题的答案,对象不是非生即死的,当空间还足够时,还可以保留这些对象,如果空间不足时,再抛弃这些对象。很多缓存功能的实现也符合这样的场景。

    强引用、软引用、弱引用、虚引用,这4种引用的强度是依次递减的。

    强引用:在代码中普遍存在的,类似“Object obj = new Object()”这类引用,只要强引用还在,垃圾收集器永远不会回收掉被引用的对象。

    软引用:是一种相对强引用弱化一些的引用,可以让对象豁免一些垃圾收集,只有当jvm认为内存不足时,才会去试图回收软引用指向的对象。jvm会确保在抛出OutOfMemoryError之前,清理软引用指向的对象。

    弱引用:非必需对象,但它的强度比软引用更弱,被弱引用关联的对象只能生存到下一次垃圾收集发生之前。

    虚引用:也称为幽灵引用或幻影引用,是最弱的一种引用关系,无法通过虚引用来获取一个对象实例,为对象设置虚引用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当着个对象被收集器回收时收到一条系统通知。

    死亡标记与拯救

    在可达性算法中不可达的对象,并不是“非死不可”的,要真正宣告一个对象死亡,至少要经历两次标记的过程。

    如果对象在进行可达性分析之后,没有与GC Roots相连接的引用链,它会被第一次标记,并进行筛选,筛选的条件是此对象是否有必要执行finalize()方法。

    执行finalize()方法的两个条件:

    1、重写了finalize()方法。

    2、finalize()方法之前没被调用过,因为对象的finalize()方法只能被执行一次。

    如果满足以上两个条件,这个对象将会放置在F-Queue的队列之中,并在稍后由一个虚拟机自建的、低优先级Finalizer线程来执行它。

    对象的“自我拯救”

    finalize()方法是对象脱离死亡命运最后的机会,如果对象在finalize()方法中重新与引用链上的任何一个对象建立关联即可,比如把自己(this关键字)赋值给某个类变量或对象的成员变量。

    来看具体的实现代码:

    public class FinalizeDemo {
        public static FinalizeDemo Hook = null;
        @Override
        protected void finalize() throws Throwable {
            super.finalize();
            System.out.println("执行finalize方法");
            FinalizeDemo.Hook = this;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throws InterruptedException {
            Hook = new FinalizeDemo();
            // 第一次拯救
            Hook = null;
            System.gc();
            Thread.sleep(500); // 等待finalize执行
            if (Hook != null) {
                System.out.println("我还活着");
            } else {
                System.out.println("我已经死了");
            }
            // 第二次,代码完全一样
            Hook = null;
            System.gc();
            Thread.sleep(500); // 等待finalize执行
            if (Hook != null) {
                System.out.println("我还活着");
            } else {
                System.out.println("我已经死了");
            }
        }
    }
    

    执行的结果:

    执行finalize方法

    我还活着

    我已经死了

    从结果可以看出,任何对象的finalize()方法都只会被系统调用一次。

    不建议使用finalize()方法来拯救对象,原因如下:

    1、对象的finalize()只能执行一次。

    2、它的运行代价高昂。

    3、不确定性大。

    4、无法保证各个对象的调用顺序。

    参考

    《深入理解Java虚拟机》

    《垃圾回收的算法与实现》

    ※ 为写好一篇技术文章,背后是读了两本书的“艰辛”。写作不易,请多支持!!!

    最后

    关注公众号,发送“gc”关键字,领取《垃圾回收的算法与实现》学习资料。

  • 相关阅读:
    Django简介和安装
    CVE-2011-0104:Microsoft Office Excel 中的栈溢出漏洞调试分析
    Struts2漏洞
    JSONP跨域资源共享的安全问题
    如何以最简单的方式安装 KALI 渗透测试框架系统
    CVE-2010-3333:Microsoft RTF 栈溢出漏洞调试分析
    CVE-2010-2883:基于样本分析 PDF SING表字符溢出漏洞
    针对缓冲区保护技术(ASLR)的一次初探
    利用 ROP 技术绕过 DEP 保护的一次简单尝试
    缓冲区溢出之栈溢出利用(手动编写无 payload 的 Exploit)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vipstone/p/10297140.html
Copyright © 2020-2023  润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