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如何在生产环境中进行真实的容量测试


    从今天开始,我们进入新的模块:性能工程实践。在这一模块中,我会讲述在实际生产环境中应用性能工程的场景、案例。这些场景和案例都是针对大规模互联网服务,是在解决实际性能问题后总结的经验。

    今天我要讲的主题是“在生产环境中进行真实场景的压力测试”。这来源于我对LinkedIn公司生产实践的总结。

    LinkedIn为超过5.9亿用户提供服务,在性能优化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这类问题:一个服务可以承受的最大QPS是多少?要满足100K QPS的服务需求,我需要多少服务器?……

    怎么解决这些问题呢,有一个大招就是在生产环境中进行真实的容量测试。

    关于这个实践的详细方案和技术细节,我们曾经发表过一篇研究论文(IEEE ICWS),并且很荣幸地获得了IEEE最佳论文奖,推荐你去读一读。

    今天我就带你从这个场景的源头出发,一步步探索到最后的具体落地方案。

    为什么需要在生产环境中进行容量测试?

    既然我们要解决一个具体的问题,那我们一定要先问个“为什么”。

    为什么要在生产环境中进行容量测试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还得再往前追问,为什么说真实的容量测试很重要呢?

    我想这个问题不难回答,你应该已经有自己的答案了。

    我们都知道,一个在线互联网公司的存活和发展,靠的是它提供的互联网在线服务,自然也就依赖于这些服务的性能和稳定性。要保证每个服务都能够稳定地运行,我们必须为之提供足够的服务容量,比如适当数量的服务器。

    那么要如何保证服务容量足够呢?首先就必须做好服务容量的预测

    要预测服务容量,我们就需要做容量的性能测试。一般是先确定每台单独的服务器可以支撑多少服务流量;然后用这个单台服务器的数据,来决定这个服务整体需要多少台服务器。这种测试其实就是我们前面讲过的容量测试。

    举个具体例子,如果测试结果表明,一台服务器最多可以支撑100个QPS,那么要满足100K QPS的服务需求,总共就需要部署一千台服务器。

    讲到这里,我想再补充几句。我们讲了这么多服务容量的事儿,那“服务”到底都指的是什么呢?

    一般来说,公司提供的服务大致上分为两种:前端服务和后端服务。前端服务是什么样呢?包括各种服务的登陆页面和移动App,这些服务会直接影响用户的体验。后端服务呢,一般是为前端服务和其他后端服务提供数据和结果。后端服务可以有多种,比如键值数据存储服务(例如,Apache Cassandra),和公司内部的各种微服务。

    服务容量预测的重要性我们了解了,那测试为什么需要在生产环境中进行呢?

    你是不是想到了,在非生产环境中的容量测试,执行起来肯定更简单啊!没错,的确会更简单,但是,在实验环境或者其他非生产环境中做这样的测试,比如采用人工合成的流量负载,会非常不准确。

    这是因为实际的生产环境里面,有多个特殊因素会导致和非生产环境中不同的结果。比如:

    1. 客户需求会随着时间而变化,例如高峰时段与非高峰时段的流量就很不一样;
    2. 用户请求的多样性,例如不同国家的查询类型不同;
    3. 负载流量的规模,基础架构设施的变化,例如服务的软件版本更新,微服务互相调用的变化等等。

    所以,对一个重要而复杂的互联网在线服务,由于难以在非生产环境中进行准确的容量测试,我们经常需要转向真正的生产环境,使用实时而真实的客户流量负载来测试。

    所以,想要在非生产环境中进行准确的容量测试基本上是做不到的。而对一个重要而复杂的互联网在线服务,能够做到准确的容量测试又太重要了。因为准确的容量数据,是保证线上服务的可靠运行和控制公司成本的基础。

    那怎么办呢?这时候我们就需要转向真正的生产环境,使用实时而真实的客户流量负载来测试。

    如何在真实生产环境中进行容量测试?

    那在真实生产环境中进行容量测试,要如何做呢?

    一般来说,我们需要把生产环境的流量进行重定向,让这些重定向的流量,实时地驱动运行SUT的单个或者几个服务器。根据重定向的流量大小,会产生不同级别的流量负载。通过仔细地操作重定向的多少,并且把握测试的时间,我们可以获得非常准确的运行SUT服务器的容量值。

    但是,生产环境中的容量测量也有诸多挑战,你需要特别小心。

    第一个挑战是需要设计一个控制重定向流量的机制。这个机制要能够根据其他一些参数,来调整重定向的流量多少。

    第二个挑战(也是最大的挑战)是这种重定向生产流量可能会影响真正的客户。因为我们会把客户请求重定向到某个服务器,并且会不断给服务器加压,直到这个服务器接近超载,那么这个服务器上所有的客户请求的延迟都会受影响,也就是可能会变大,用户性能也就可能会受到损害。

    为了尽量减少对客户的影响,我们的容量测试需要设计合适的机制,来将这种可能的损害降到最低点。系统里面必须有一个模块,来不断地监测客户的性能;一旦到达临界点,就停止继续加压的操作,甚至适当减压。这就是所谓的“非侵入性”(Non-Intrusive)。

    还有一个挑战是对于测试时间的控制。既然重定向生产流量可能影响客户性能,当然是测试的时间越短越好。可是测试时间太短的话,又可能会影响数据的稳定性。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准确地确定服务容量的极限,并精确定位容量瓶颈,LinkedIn采用了一个解决方案,我们将它命名为RedLiner。

    宏观来讲,Redliner是固定一个生产环境中的SUT,这个SUT包括服务器和上面运行的被测服务,然后不断地把其他服务器上的流量,重定向到这个SUT服务器上面。随着流量的不断增大,这个SUT服务器的资源使用也就越来越多,所服务的客户请求的性能,比如端到端延迟,就会越来越差。

    直到客户请求的性能差到一个定好的阈值,比如端到端延迟是200毫秒,流量重定向才会停止。这个时候,基本就可以确定SUT服务器不能再处理任何额外的负载。此时获得的容量结果就是SUT服务器的最大容量。

    想要实现上述的测试,需要好几个模块一起合作。不过在讲RedLiner具体的各个模块之前,我们要先梳理一下合理方案的设计原则,一共是五条:

    1. 要使用实时流量以确保准确性。
    2. 尽量不影响生产流量,这就需要实时的监测和反馈模块。
    3. 可以定制重定向等行为规则;对不同的服务和不同的场景的测试,各种性能指标和阈值都会不同。
    4. 自动终止测试,并把测试环境复位,尽量减少人工干预。
    5. 支持基于日历和事件的自动触发和调度

    那这个方案具体是怎么实现的呢?

    现在我们来看看解决方案的高层架构,如下图所示,这个方案主要包括四个组件:

    • 核心控制器LiveRedliner
    • 重定向流量的TrafficRedirector
    • 收集性能数据的PerfCollector
    • 分析性能数据的PerfAnalyzer

    我先来一一给你介绍下这四个关键组件。

    1.核心控制组件LiveRedliner

    核心控制组件是整个系统的神经中枢,负责总体调度容量测试的过程。比如何时发起测试,何时终止测试,何时需要增加更大的流量等等。

    用户可以自己定义一些特殊的规则,来更好地控制整个测试。用户可以自定义性能指标的阈值。这些性能指标,可以是用户的端到端延迟,包括各种统计指标,比如P99。也可以把几个不同的性能指标组合起来,实现复杂的逻辑,比如“端到端延迟不超过200毫秒,并且错误率不超过0.1%等”。

    2.重定向流量组件TrafficRedirector

    重定向流量组件负责对生产流量进行重定向。具体的实现机制,根据被测试的服务类型分为两种:前端服务和后端服务。

    用于前端服务时,Redliner是通过客户请求的属性(例如用户ID、语言或帐户创建日期),来决定是否对一个客户请求来进行重定向的。这个转换也很简单,可以是取模机制。

    举个例子来说,如果Redliner需要重定向1%的流量,它可以把用户的一个属性比如userid转换成整数,然后执行用100来取模的操作,并且和一个固定整数值作比较。

    用于后端服务时,重定向流量可以通过另外一个叫做“资源动态发现和负载均衡”的模块来实现。在LinkedIn,我们很多的服务负载均衡机制,一般会采用一个服务器列表(URI集群),以相对应的权重值来决定一个请求发送到哪个服务器。

    假设这样一个机制有10个可用的URI集群,并且最初所有这些集群都接收等量的流量(即每个URI的权重为10%)。如果Redliner决定将20%的流量重定向到特定的URI(即SUT),那么它可以为SUT的URI分配20%的权重。

    3.性能数据收集组件PerfCollector

    容量测试必须采集各种类型的性能指标,例如CPU,内存和QPS等。这些性能指标的作用,就是确定SUT何时达到其容量最大值,以及容量值是多少。

    PerfCollector组件负责收集各种性能指标,包括系统级和服务级的指标。这个组件运行在所有受监视的节点。组件传递的数据量通常很大,因为一般要监测较多的性能指标。所以最好采用扩展性好的实时消息传递系统,来把这些性能数据及时传到其他组件,尤其是下面要介绍的性能分析组件PerfAnalyer。

    我们采用的消息传递系统是Kafka。Kafka也是由LinkedIn设计并开源的,扩展性和性能都很好,建议你也尝试采用。

    4.性能分析组件PerfAnalyzer

    收集性能指标是第一步,下一步就是分析性能,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具体来说,可以根据性能指标的值来确定SUT是否饱和。

    根据性能数据和用户定义的规则,如果发现当前的SUT,仍有空间来承担更多的负载,我们可以将更大比例的实时流量重定向到该SUT。否则,如果SUT显示饱和迹象,那么重定向的流量百分比就应该降低。PerfAnalyzer组件能分析收集的数据,并确定是否有特定指标是否违反用户定义的规则。

    Redliner作为一个完整的解决方案,通过几个模块互相配合来实现真实的线上容量测试。通过动态地调整线上的流量,直到让被测系统临近超载状态,从而获得准确的单位服务容量。

    现在我们再来换个角度,看一下RedLiner的具体操作流程。流程图如下所示。

    首先是跟据以前的测试历史数据,决定一个初始重定向数量,也就决定了SUT的初始负载。理论上讲,每个测试都可以从0开始;但是如果起点流量太低,整个测试需要花很长时间,所以最好能利用历史数据,从一个比较高的起点开始。

    在使用历史数据的基础上,我们还需要决定总体测试时间。决定了时间后,每次调整重定向流量的百分比也就确定了。这个调整的数值大小也就是所谓的“步距”,如同人迈步走路,每一步都有大小。对每个百分比,我们一般固定测试3分钟,让数据稳定下来,然后调用PerfAnalyzer分析并决定下一步。

    举个例子,假如我们决定总体测试60分钟,并且是从0%开始。因为每一个百分点需要测试3分钟,那么我们就会决定调整的“步距”大小是5%,因为最大就是100%。如果PerfAnalyzer决定需要继续增加或者减少重定向百分比,那么就按照前面决定的步距,进行相应的调整。

    一起来看两个生产环境的数据

    刚才讲了一大堆如何实现这个解决方案的内容,现在我们来看看两个生产环境中的实际数据,来直观地感受一下这个系统的特点。下图显示了典型Redliner运行的特征。

    这是一次完整的容量测试,持续了一个小时。

    第一幅图是QPS,也就是系统吞吐量。蓝色线,表示SUT有望实现的目的QPS。红色线,是SUT实现的实际QPS。我们可以看到,实际的QPS值持续变化,这个变化表明了Redliner的控制和探测过程,就是一直在动态增加和减少重定向流量百分比。

    第二幅图,标识出了所测量的客户查询等待时间的中值。

    比较这两幅图,你可以看到,开始测试的阶段,RedLiner不断提高重定向百分比,实际的流量持续增加;同时客户感受的查询等待时间也慢慢加大。

    等到SUT不堪重负时,查询等待时间也就太大了,超出了客户能接受的阈值(40毫秒)。所以,RedLiner决定逐步降低重定向百分比,最后重置到初始状态。

    总结

    我们这一讲介绍了一个在生产环境中,进行真实场景压力和容量测试的方案,这里面的关键点,是逐步而智能地把一部分流量重定向到被测试的系统上面

    这个案例是我们在领英的生产实践,但我觉得在你的公司里实现这么一个类似的系统一点也不难。希望这些分享能帮助你设计和实现。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相思》最后的几句是:“愿作远方兽,步步比肩行。愿作深山木,枝枝连理生。”说的是主人公愿意与心爱的人相守到老,哪怕是做山林中的野兽和树木,一起步步连心,亦步亦趋,比肩而行,并肩而居。

    我们用实际的生产负载做容量测试时,要小心控制重定向的流量“步距”大小,尽量“小步勤挪”,并且实时地观测,才不会影响客户的体验,并且得到比较准确的结果

  • 相关阅读:
    ssh REMOTE HOST IDENTIFICATION HAS CHANGED!
    pipenv+sublime text3 配置
    华硕N55SF 折腾记
    vscode 的tab与空格设置
    kbenigne学习3 get-started 2创建实体
    设置数据编码
    jQuery解决IE6、7、8不能使用 JSON.stringify 函数的问题
    jquery与其他js冲突
    php取整
    IE8 indexOf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ting152/p/13522700.html
Copyright © 2020-2023  润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