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名称重复、市民耳熟能详的胡同名在道路新建后被改名等现象今后将有所改变。《北京市地名规划编制标准》即日起向公众公开征求意见,这份征求意见稿明确了地名命名标准。例如新建、改建道路要使用原有地名,通用名称为胡同的,要保留。同时,新建道路在全市范围内禁止重名,无法避免重名时,可在专名前加方位词等来区别。
新建快速路、城市干路、片区、桥梁、轨道交通站在全市范围内禁止重名。即日起,由北京大学起草的地方标准《北京市地名规划编制标准》在市质监局官网上公开征求意见,地方标准明确提出,禁止用国家领导人的名字作地名。同时,“胡同”作为北京历史地名的重要部分,应予以保留并保护。
优先使用历史地名
意见稿指出,在名称设计中应优先使用历史地名,在地名上要“尊重历史,照顾习惯,体现规划,好找好记”。在历史文化保护街区内,新建、改建道路要使用原有地名命名,原地名无法使用时,可由其派生命名,使得新老地名能够有机衔接。原有通名为“胡同”的,予以保留。
难以直接使用的历史地名,宜将名称雅化,或用其谐音,以保持同历史地名的内在联系,如粪场胡同改为奋章胡同,屎壳郎胡同改为时刻亮胡同等,片区命名应以方便人们生活为目的,宜采用区域内历史悠久、辐射面广、知名度高、指位性强的地名,如双榆树、双井等。
新建道路全市禁止重名
城市建设中当新建快速路、城市干路、片区、桥梁、轨道交通站时,命名时在全市范围内禁止重名;城市支路、小型城市广场及绿地等在区、县区域内不得重名。不宜更改正在使用的地名,可更改名实不符的地名通名。
意见稿规定,音同字不同,不视为重名;字同音不同,视为重名。同一类型的地物之间专名相同、通名不同的,视为重名,如中山路、中山街。不同类型的地物之间专名相同时不视为重名,如中关村一街、中关村一桥。另外,在市域范围内,无法避免重名时,可在专名前加方位词等来区别,如海淀黄庄、北太平庄、东八里庄等。
国家领导人姓名不得作地名
意见稿强调禁止用国家领导人的名字作地名,不得以外国人名和外国地名作地名,也不宜以现代人名作地名。此外,不宜以北京市域外的行政区域名称作地名。可采用长期稳定且有地标功能的公共建筑名称作地名,但非公共建筑不宜用作地名。
地名命名必须使用中文,不得使用外文或中外文混合使用,命名中的数字须用汉字。地名要方便公众的识别和使用,避免使用生僻难懂、拗口、难记、易引起方位混乱和歧义的字、词,选择易于接受、易于识别,且不与现行法律法规相矛盾的名称。
“大街”用于商业街通名
道路命名时应注意不同等级道路的通名配置。“街”、“路”、“道”可用于各级道路的通名;“大街”用于主干路或次干路的商业街通名;“大道”可用于快速路和城市主干路通名;“巷”、“条”用于支路通名。旧城区须保留区域历史遗留的道路序列特征。
轨道交通站命名应尽量避免使用道路名称,必须用道路名称命名车站时,应选取与轨道交通线路垂直相交道路的名称。
建国初,中国的很多东西都学苏联,北京的城市规划也不例外。还记得教科书介绍道路网布局形式的时候,环形放射路网的典型案例就是莫斯科。环形放射式路网的特点是:便于相邻区域的联系,便于城市外围与城市中心的沟通联系,但会造成城市中心的拥堵。
环路相比方格网式的道路,交叉口要少很多,占用的土地资源也要少,但环路结构相对封闭,虽然便于快速通行,但进出口却较少,容易在有限的进出口处形成交通流的「栓点」。此外,环路过多会使车辆在道路上的无效行驶时间增加,造成道路交通资源的极大浪费。
就北京道路网规划来看,整个城市缺少南北向的主干路通道。北京东西向有长安街、平安大街、广安大街等主干路,南北向缺少这样的主干路沟通,导致环路的东环和西环在事实上承担了南北向的主干路功能,从而使在东西环路上的交通压力过大。
而北京交通拥堵的实质是资源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均衡。就业、商业等区域过于集中于城市中心区,而居住区却又郊区边缘化,这就直接导致了人们住在六环,工作在三环,从而每天都要长距离奔波在北京的环路上。这种大量的长时间的通勤交通势必会造成城市道路的拥堵,无论道路网布局采用的是环形式还是方格网式。因此,改善城市交通最根本的是改变目前「摊大饼」却只在「饼」中央放「馅儿」的现状,让「馅儿」尽可能地在「大饼上」分布均匀,减少人们出行的时间和距离,减少城市中心的人口密度。
此外,北京道路:1、不能走的路太多。各个高校、部委大院封闭,导致很多道路断头不通,只能绕路走;2、支路的作用也没发挥。能跑车的路都像主干路,又宽又大,支路上都停着车,无法起到疏散车流的作用;城市道路好比人的血管,体内如果全是大动脉和大静脉,没有毛细血管或者毛细血管没有血,发挥不了作用,这个人还能活的好么?3、交通管制也经常发生,这个不能说太多,唉。非常不合理,环路就是耍流氓。
交通的精髓是让车在外面,也就是路上的停留时间最短。
一般来说城市周边都不发达,也就是说车少,周边互通交通需求少,但偏偏路程最长,建环路是极大的浪费资源。
拿过境来说,一般城市也就东南西北几个方向能进城出城,弄个十字,或者偏心的十字就够了。弄个环路还要到没用的四个角跑一圈,浪费资源。
合理的是网格状快速路,也就是说井字或者放射状九宫格。
当然井字构成了一环,放射状九宫格构成了二环,但这是先有网格的前提下自然形成的。然后出入口间距合理,分布均匀。能让快速路的车及时分散出去。
只建几个空心环路,环路之间没有纵横交错,互为备份分流的快速路使环路上的车快速分散出去,结果就是市中心憋着出不来,大家都堵在环路上。这是最没有意义的事。
很多拥堵路段简单的限制左转是非常愚蠢的做法,需要左转的车辆要么违章造成堵塞,要么右转之后掉头,增加了很多不必要的路面上停留时间,最后还是会增加堵塞。
当然限制左转加单行线,一直右转一圈盘过来,还有些意义,但也很有限。高架全定向互通立交才是王道。
在此基础上,看城市规模,中等城市继续建井字,大城市建放射状的九宫格,自然形成环路。
特意建个环路没必要。
环路的作用就是把城市周围本来分散的车流都捡起来集中到环路上,让车都不能直达,在环路上使劲绕圈,形成停车场。
能方便的直达谁愿意跑到环路上去绕圈呀。
关于规范北京市道路命名标准的建议 | |||||
|
|||||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我市和全国一样城市建设飞速发展,一片片老区、胡同、棚户区、城中村被改造,一栋栋大楼平地拔起,一条条大路新开拓宽,用日新月异来形容一点不为过,热城市迅速扩张,城市道路命名随之而来,笔者认为:目前我市道路命名还是比较混乱的,最主要的是:一:东西南北运用混乱,比如同样的××西街,可能是原有一条街,又在这条街西面新开了一条街,就起名××西街,如马家堡路、马家堡西路……还有一个是一条很长的路分开段起名,东半部叫东街,西半部叫西街,如莲石东路、莲石西路……举例最乱的地方金顶街地区,金顶街南半条街叫金顶街,北半条街叫金顶北街,与它相交的路叫金顶路(金顶街是南北向,金顶路是东西向),金顶路北面还有一条金顶北路,南面有金顶南路,东面有金顶东街,如果你要只知道找的地方在金顶街,估计你是要费大工夫了。二:街、路、道、胡同、巷用法混淆,为了保存旧名称挺宽阔的一条街叫胡同或巷,如辟才胡同……,挺窄的一条街叫大街……如此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