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保证软件质量


    1. 软件测试危机

    1.1 国内软件测试的困境

    目前的软件开发环境中,最在乎软件质量的是用户、项目经理,最应该在乎软件质量的软件测试人员并不关心软件本身的质量,他们只想找 bug。

    早期的软件开发过程中,软件的质量仅仅只是靠编码后的测试来验证,谁能真正提高软件的质量呢,其实是开发人员,因此那时候软件开发人员的薪水要比测试人员高很多。

    后来,大多数软件开发团队意识到,只有提高整体的软件开发效率,才能激烈的竞争中占有优势。这一时期有两个明显的特征:软件测试的周期越来越短,因为在交付的压力下,不再有以前那样充足的测试时间;软件测试人员的工作贯穿整个软件开发的周期。软件开发的 W 模型很好地诠释了这一时期的软件测试工作特征,软件测试有了专门的团队,测试人员的地位相比于过去有了明显的提高。

    再后来软件开发的流程演变成螺旋模型,摒弃了 W 模型的长周期,追求增量开发,随着一轮又一轮的编码和测试,软件开发处于一种不断迭代的过程中。现在流行的敏捷开发模型,本质上还是螺旋模型。

    即使是螺旋模型,测试人员始终还是从事着质量控制(Quality Control)的工作,不断手段多么花哨,接口测试,自动化测试,性能测试,安全测试,各种先进的测试工具,本质上和手工点点点找 bug 并没有什么不同。在软件的开发过程中,测试人员依然是很被动,被动体现在不能主动提高软件的质量。

    1.2 软件测试人员的危机

    软件测试人员将会分层,有管理能力熟悉测试流程的顺利成章地成为测试过程的管理者,代码能力强的演变为测试工具的开发者(为项目定制的自动化黑盒测试工具,为项目定制的性能测试工具等等),代码能力差的就只能从事点点点的黑盒测试。

    黑盒测试岗位门槛较低,可替代性强。在不远的将来,黑盒测试人员不是被测试开发人员取代,就是被测试工具开发人员开发的测试工具取代。值得一提的是:当黑盒测试被取代之后,测试过程管理者也会有失业的风险,他们必须要转型为测试架构师才能适应潮流,才不会被后浪拍死在沙滩上。

    2. 解决危机

    2.1 引入软件质量保证

    绝大多数公司招聘测试人员,更多地是:想通过他们的测试工作,去发现软件中存在的问题,修复缺陷,从而提高软件的质量。很明显,这是一种头痛医脚的行为,提高软件的质量难道不是更应该去直接提高代码质量吗?

    对于测试人员来讲,解决软件测试危机的办法就是专注于提高整个开发过程的质量,也就是说,成为软件开发项目的质量保证人员(Quality Assurance)。测试人员更多的是需要在整个软件开发的过程中,通过制定标准,监督执行,保证每一个环节的质量,从而提高整个软件开发过程的质量。这其实是一整套解决方案,当你的过程有了标准化的、成熟的解决方案之后,软件的质量一定是过硬的。

    2.2 质量保证的思路

    对于螺旋模型而言,最基本的单元就是:

    需求分析->详细设计->编码->集成->测试->验收

    那么每一个过程都应该有对应的工作过程及体现工作过程的文档,质量保障人员就可以根据以往成功的经验,制定合理的质量标准体系来指导和优化工作过程,同时也在实践中优化质量体系。

    3. 如何保证软件质量

    如何保证软件质量这个问题很宽泛,应该保证以下几个方面的质量,那么软件的质量将得到保证。

    3.1 需求文档质量

    • 需求描述详尽:无缺漏,无歧义,无重复,没有无法实现的,没有巨大风险
    • 需求指标明确:前提条件明确,数据指标精确。

    3.2 设计文档质量

    • 字段定义明确:字段没有混淆,数据来源和走向清晰
    • 逻辑清晰通畅:软件操作不会进入死胡同,用户使用场景考虑全面
    • 交互简单易懂 :每个按钮点击前是怎样,点击后会有什么变化
    • 提供丰富的辅助文档:Visio 流程图,Xmind 思维导图,Axure 交互原型设计文档等

    3.3 代码质量

    • 优质的框架设计: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技术栈,底层设计容错性高、健壮性好、可扩展性好,前端兼容性好、性能好
    • 编码规范:参考阿里巴巴的 java 编码规范制定
    • 代码走查:开发人员自己或者结对进行代码走查,考虑逻辑是否完备,数据处理是否到位,场景是否缺漏,算法性能是否最优
    • 代码评审:评价代码是否还有改进的空间等
    • 单元测试:开发人员自行编写单元测试,测试函数方法是否满足要求,随着代码版本的迭代,能否保持原来的功能

    3.4 测试质量

    3.4.1 测试策略

    后端测试:接口测试,压力测试,部署测试,安全测试

    前端测试:UI 测试,性能测试,兼容性测试,安全测试

    3.4.2 测试方法的质量

    • 设计合理的测试方法
    • 测试方法的评审
    • 改进优化测试方法

    3.4.3 测试用例质量

    • 良好的用例设计方法:等价类划分、因果图法、场景分析法、正交分析法、路径覆盖、逻辑覆盖、语句覆盖
    • 用例评审:保证测试的广度(界面、接口、数据库、日志)和深度(测试要点的精细程度)
    • 测试用例维护:测试过程中补全缺漏的和思路有问题的用例,记录线上故障并添加到测试用例中

    3.4.4 缺陷质量

    • 缺陷分级:一般四级分类法,
    • 缺陷记录:bug 管理系统,bug 的生命周期理论
    • 缺陷反思:bug 评审,开发避免类似错误,测试在设计测试用例的时候考虑类似情景

    3.5 部署质量

    不是说保证了设计、开发、测试质量之后,产品上线后质量一定好。因为部署上线还有一整套流程,部署流程的质量,直接决定了产品的上线质量。
    部署环境: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是否满足功能和性能要求
    部署时机:选择对用户影响最小的时机,一般游戏更新选在午夜。
    部署参数:测试环境的参数和正式环境的参数往往是不同的,往往涉及到参数的调整。
    自动化部署:流程化,自动化的部署将大大减少人为失误。

    3.6 风险控制

    • 项目风险:需求变动,开发环境不能满足,人员缺失,技术自身风险,安全风险
    • 风险预测:根据项目实际情况和自身的软件开发经验,找到薄弱环节和不确定的环节,这些往往都是风险高发处
    • 降低风险: 在可能发生风险的地方做好两手,甚至多手打算

    3.7 组织技术学习

    从长远来看,提升团队的技术水平,也能够提升软件产品的质量

    4.结论

    保证软件质量需要一整套的质量保证体系,搭建这样的体系是 QA 的核心竞争力。QA 人员在从业的道路上需要不断地打磨自己的业务能力、技术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 相关阅读:
    以服务形式运行SVN(svnserve)
    快速切换公司双线网络的批处理文件
    提高ASP.Net应用程序性能的十大方法
    NoSQL数据库探讨之一 - 为什么要用非关系数据库?
    快速实现一个简单的bigpipe模型
    Visual Studio使用小技巧1 – HTML编辑器中的格式化 (转载)
    Visual Studio使用小技巧2 – 使用任务列表(task list) (转载)
    Visual Studio 快捷键
    网站开发人员应该知道的62件事(转载)
    Visual Studio使用小技巧5 – 区块选择(box selection)的拷贝(copy)和粘贴(paste) (转载)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tiechui2015/p/16413464.html
Copyright © 2020-2023  润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