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公司一会议,我讲:对于用户的强烈明确需求的满足,在产品设计上可以考虑略做“含蓄”,一则可以增加场景通过多个产品模块互相配合来解决用户需求,表现形式上可以更丰富;二则延长用户行为路径,带活其它产品,变单一产品为产品集。
话音刚落,对中心思想反馈未知,却因举的例子里有“更有文化”的缘故,几名同事异口同声教育我:你这样肯定不行,文艺是小众, 我们的用户肯定不喜欢。再加上后来又有几位私下跟我讲这个观点,让人不得不有这种感觉:低端用户与文化(极端点:文艺)的对立,是个简单、绝对的定论问题。
一、低端用户真的痛恨“文艺”吗?
低端用户者:低收入,低学历,低年龄。
我爸不是李刚,是普通的工人,我妈是农民,家庭收入很低,在外求学期间也很穷苦,虽然毕业分配了工作,但一开始工资很低,总之,至少我曾经很“屌丝”,周围有很多人也很屌丝。我看到的情况是,大家从来没有放弃对更高层次需求满足的追求。
很小的时候,有条件的人家家里有什么大事,想吸引乡里乡亲一起来热闹庆祝,手段都很单调,单调到都是文艺:放电影、演花鼓戏。为什么?因为效果很好。
在人们开始不为吃饱发愁了之后,精神上的开拓成了最大的需求,于是,一放电影,隔着几条村都带着小板凳去看。演戏成本高,相对较少,我也跟着邻居大叔去看过一回,很远,没看懂,整件事的印象跟鲁迅同学的《社戏》描述差不多,记得比较清楚的是大叔回来的路上一脸兴奋,不停给孩子们讲解,因为,作为农民的他,从来没这么文艺过!
二、高端用户真的就不“三俗”吗?
越是低层的需求,越在更大范围更大频率被消费,这个道理更浅显,就像“高帅富”的华哥,一样成天换“三俗”的内部IM工具头像吸引小姑娘的注意力。
三、低端用户为什么不能用高端产品?
几年前,我把iphone这样的潮流电子产品带回老家,家乡人可能只是在电视里听过这个东西,但是借过去玩弄时,喜爱之情溢于言表,仔细询问电话怎么打,上网是怎么回事,用手指成功操控图片的满脸兴奋。谁不想用精致的东西,谁甘当土B,谁在走在别人之前的之前,不一样是土B?为什么山寨机要做xPhone,有品牌的不好意思xPhone也要弄得跟顶尖产品差距日小。地铁上貌似人人是iphone,仔细一看,还不少是不知道什么phone呢。
在竞争的市场中,低端用户不能使用高端产品的原因是:社会当前生产能力不能将生产成本降到低端人群消费能力范围内。而不是他们的内心喜好。
那又有反例了,有的人就是需要喇叭大各种灯闪的手机,带天线能看电视的手机。但请注意,这是需求(需求,有能力消费的需要),不是喜好。如果你能轻易去KTV、家里听歌唱歌, 你喜欢把手机装“5.1声道”,如果你有40寸以上的IPTV,你需要给手机装根天线看电视?
总之,对各层次心理需求的满足,对高品质消费的追求,是所有人类共同的心理诉求。低端人群的智商情商分布并不像我们想象中的差很多(当然有差,但更多是行为模式),更多时候,是教育、机遇、所处的行业,甚至爹的差异等因素造就高帅富与屌丝的处境。简单的认为,我的用户以低端用户为主,他们大多脑残,三俗效果好(拜托,三俗对谁都效果好好吧),其它需要是多余的,这种思考方式,是与用户的主动人为隔阂。
此刻,脑海中想起屌丝的代表,司马迁同学,这位都屌丝到没屌的同学,写出了《史记》。
四、文娱文娱,娱乐产生怎能单纯去文就俗,应该文中带俗,俗中含文,雅俗共赏,如郭德纲搞活相声。
文化本来就是娱乐最大的优质载体,你出去找人消遣,还是得去KTV唱个歌,和人吃饭,还不得聊聊最近看的大片?
国内游戏行业,太俗,没有文化是通病,当暴雪的大作或神话或科幻,以完整的角色形象性格,连绵的故事情节,组成所谓的“游戏中的宇宙观”,暴力袭向我们,我们只能拿着让美工MM画的两波两腿图闪啊闪的与之抗衡,在高成本的渠道占道情形下,一款款“大作”登场,捞一票,收场,改个游戏名,再次祭起波腿神功,再登场……然后,得出结论,我们的网民,还是以低端为主,运营,还以低俗为王。(这段比较偏激,运营手法不是单一的原因,主要还是游戏行业的生产方式与人家有差异)
五、对高层次心理需求的满足是社会发展的趋势与必然,无内涵,少文化的游戏(产品)在未来的竞争中必处更大劣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