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困难
由于老师发了钉钉,博客园,码云的链接,我们只需要点进去注册就好,同时还给了markdown使用的基本语法,很方便学习,只是原以为需要下载markdown编辑器,后来上网搜索了相关内容发现在博客园就可以修改默认编辑器为markdown,因此并未有什么困难。
二、工具软件认识
在以前的学习搜索的过程中,我曾搜索阅读过博客园的文章,博客园是开发者的网上家园,许多IT技术人员在这里分享自己的感悟见解,相信它对我们今后的学习会有很大帮助。
markdown编辑器很方便使用,按照Markdown编辑器的使用环境,可以将它们归纳为三类
平台集成工具:各大在线博客、社区平台自带的写作工具,比如CSDN、博客园、简书等。
独立软件类:下载到自己机器上使用的独立产品,可以编辑本地文件,比如Mou、MarkdownEditor、Haroopad等。
插件类:他自己本身是不能独立使用的,可以在你现有的主流编辑器安装,使你现有的编辑器具有Markdown的功能,比如Atom、WebStorm、Sublime Text等。
三、第一章概述内容读后感
这学期老师采用《构建之法》来教授课程,希望我们通过 “做中学 (Learning By Doing)” 来实实在在的掌握软件工程,这和我们以往在学习的学习不太一样,也使我对新学期这门课的学习有了不一样的期待。
在讲义中,作者将师生关系贴切的地比作Coach / Trainee (健身教练 / 健身学员) 的关系
如果大学里能确定下教练和学员的关系就好办了。 每一个来学习的学生, 都是想学好才来的。 各人条件不同, 学好的目标也未必相同。 有些同学想成为世界一流的软件工程师, 那老师就会以世界一流的标准来要求学生;有些同学只想拿一个及格的分数, 那老师也会告诉他如何才能及格,并严格执行评分标准;有些同学想在某个领域深造,老师也会提供相应的指点。
对此我非常认同,老师与学生之间应该是学生自己想学,想要提高自己,而老师作为一个具有专业知识的人给予学生专业的指导,合适的建议,引导学生更好的学习。
通过阅读软件工程概述,我对这门学科有了一个大概的认知,作者先举了程序员二柱的例子,使我对程序与软件的关系,从程序到软件的过程有了初步的认识
软件 = 程序 + 软件工程
一个扩展的推论是:
软件企业 = 软件 + 商业模式
作者还类比了航空产业发展与软件工程,我认识到软件的发展的各个阶段、工序、流程,软件的开发到使用要经过千百人的努力,不可能只凭一个某一位软件工程师就完成。
软件工程的bug并不是指质量不合格,而是软件的行为和用户的期望值不同
例如, 某聊天软件启动的时候就崩溃了, 用户期望这个聊天软件不能崩溃.
又例如, 某聊天软件不支持视频聊天,用户期望这个聊天软件支持视频聊天。但是开发这个软件的开发人员说, 这个版本根本没打算支持视频聊天。这还是一个bug 么?
软件工程中需求分析非常重要,明确客户需要什么,如何使客户满意,如何使自己的软件与别人的不同,带给客户更好的体验,都需要不断的探索完善。
阅读微软学术搜索项目 10个版本的历程 ,我认识到了一个项目的进行非常不易,要不断的修缮bug,升级版本,我也更深切地了解一个项目开发所要经历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