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http://rpy000.blog.163.com/blog/static/196109536201292615547939/
众所周知,最开始我们用new来创建一个指针,那么等我们用完它之后,一定要用delete将该指针删掉。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难道就仅仅是删除这个指针这么简单的么?下面,我们用一个程序来说明这个问题:
#include <iostream> using namespace std; int main() { int *p=new int; *p=3; cout<<"将3赋给p的地址后,指针p读取的值:"<<*p<<endl; delete p; cout<<"删除空间后,指针p读取的值:"<<*p<<endl; long *p1=new long; *p1=100; cout<<"创建新空间后,指针p中保存的地址:"<<p<<endl; cout<<"指向新空间的指针p1保存的地址:"<<p1<<endl; *p=23; cout<<"将23赋给p的地址后,指针p读取的值:"<<*p<<endl; cout<<"将23赋给p的地址后,指针p1读取的值:"<<*p1<<endl; delete p1; return 0; }
在上面这个程序中,我们在第8行就将指针p利用delete删掉了。但是,我们来看看程序的输出结果:
对照着上面的程序,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个输出。首先,我们在程序的第5行初始化了一个指针p。之后输出指针p读取的值。由于第6行的原因,程序肯定会输出3了。之后,我们在程序的第8行删除了这个指针p。但是我们惊奇的发现,在程序的第9行竟然可以输出指针p读取的值。我们不是已经把它删了么?其实不然,debug,上图:
从监视窗口中,我们可以看见虽然程序的第8行已经将指针p删除了,但是在监视窗口中p仍然存在,只是*p所指向的值不再是原来的3了,而是一个随机数。这里就说明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我们在删除一个指针之后,编译器只会释放该指针所指向的内存空间,而不会删除这个指针本身。
然后我们接着往下分析。在程序的第10行我们又创建了一个long型的指针p1。在12行与13行的输出中我们惊奇地发现,指针p保存的地址居然和指针p1保存的地址一模一样!这个就说明了指针p和指针p1都指向内存的同一个地方!!!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其实是由于编译器。编译器默认将释放掉的内存空间回收然后分配给新开辟的空间。所以在第11行由于我们新开辟了一个可以保存long型变量的空间并且由p1来指向它,那么这里的p1指向的其实就是在程序第8行释放掉的内存空间,即p指向的内存空间!所以,这就导致了两个指针同时指向同一个内存空间。这是多不安全的一件事情啊!要知道,我们是把指针p删了的啊!如果再重新对*p进行赋值操作,那么不是会连着*p1一起改动么?
果然,让我们担心的事情出现了。我们明明在程序的第11行中定义了*p1的值为100,但是在输出上面,指针p1读取的值竟然也是23。这个原因就是因为野指针p造成的。我们可以看到,在程序的第14行我们将23赋给了*p。又由于p和p1指向的是同一块内存单元,所以在这里相当于也将p1所指向的内存单元中的值(原来是100),改成了23!这样必然会导致程序的出错!
那么我们就不禁要问了,对于这种由于野指针造成的问题,有没有解决的方法呢?答案当然是有的了。我们只需要牢记下面这句话:
在删除一个指针之后,一定将该指针设置成空指针(即在delete *p之后一定要加上: p=NULL)
我们来看一下在stdio.h中关于关键字NULL的定义:
注意上面定义的第5行。这里其实就说明了NULL就是0。也就是说,我们在删除完指针p之后,一定要把它变成空指针!只有这样,才会杜绝上面程序中出现的野指针的错误。
p.s. 对于NULL的应用,我们不应该仅限于上面的方法,还可以应用NULL来判断指针是否初始化成功了,如下例if中的判断方法:
#include <iostream> using namespace std; int main() { int *p=new int; if (p==NULL) { //判断指针p是不是空指针,如果是空指针,那么程序在这里就应该报错 //报错的方法有很多,比如说返回一个ERROR值: //return ERROR; } //判断了操作成功之后我们才能进行一系列的操作 //... //用完指针p之后,一定要将其删掉。这样可以杜绝野指针的存在 delete p; //删除指针p之后,一定要加上下面这句话,免得成为野指针 p=NULL; }
好了,下次一定要记住,在分配空间给指针之后,一定要用NULL来判断一下是否成功了。然后在删除这个指针的时候,也要用NULL来赋给指针,杜绝成为野指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