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Linux/Unix中,一般在屏幕上面看到的信息是从stdout (standard output) 或者 stderr (standard error output) 来的。许多人会问,output 就是 output,送到屏幕上不就得了,为什麼还要分成stdout 和 stderr 呢?那是因为通常在 server 的工作环境下,几乎所有的程序都是 run 在 background 的,所以呢,为了方便 debug,一般在设计程序时,就把stdout 送到/存到一个档案,把错误的信息 stderr 存到不同的档案。
哪些是正常的output呢,例如程序开始运行的时间,现在正在上线人数等等。
哪些是错误的output呢,例如无法找到使用者想要去的URL,或者信用卡认证失败等等。
—————————————————————————————————————————
有了上面这些认知后,回头来讲什麼是 > /dev/null
这是把 stdout 送到 /dev/null 里面
那什麼是 /dev/null 呢,/dev/null 是 Unix/Linux 里的【无底洞】
任何的 output 送去了【无底洞】就再也没了。相信我,真的没了!
那麼有人问,在什麼情况下要把 output 送去这无底洞呢?这里没有标准答案,不过一般呢,要是你不想看到 output 或者output 太多太大了,有可能把硬碟给挤爆了的时候,程序的设计就会考虑把 output 送到 /dev/null 了。—————————————————————————————————————————
下面,咱们一起来看看这个命令操作涉及到的知识点(敲黑板。。。。)题主问题里描述的这条命令其实涉及到三部分的内容,如下图:
文件描述符
下面手打一段《linux shell脚本攻略》的描述(如有侵权我会删除的 T_T):
文件描述符是与文件输入、输出关联的整数。它们用来跟踪已打开的文件。最常见的文件描述符是stidin、stdout、和stderr。我们可以将某个文件描述符的内容重定向到另外一个文件描述符中。 《linux shell脚本攻略》
文件描述符我们常见的就是系统预留的0,1和2这三个,他们的意义分别有如下对应关系:
-
0 —— stdin(标准输入)
-
1 —— stdout (标准输出)
-
2 —— stderr (标准错误)
用 >/dev/null 2>&1 这样的写法.这条命令的意思是将标准输出和错误输出全部重定向到/dev/null中,也就是将产生的所有信息丢弃. 下面就为大家来说一下, command > file 2>file 与command > file 2>&1 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首先 command > file 2>file 的意思是将命令所产生的标准输出信息,和错误的输出信息送到file中,command > file 2>file 这样的写法,stdout和stderr都直接送到file中, file会被打开两次,这样stdout和stderr会互相覆盖,这样写相当使用了FD1和FD2两个同时去抢占file 的管道.
而command >file 2>&1 这条命令就将stdout直接送向file, stderr 继承了FD1管道后,再被送往file,此时,file 只被打开了一次,也只使用了一个管道FD1,它包括了stdout和stderr的内容.
从IO效率上,前一条命令的效率要比后面一条的命令效率要低,所以在编写shell脚本的时候,较多的时候我们会用command > file 2>&1 这样的写法.
关于shell中:>/dev/null 2>&1 详解
shell中可能经常能看到:>/dev/null 2>&1
命令的结果可以通过%>的形式来定义输出
分解这个组合:“>/dev/null 2>&1” 为五部分。
1:> 代表重定向到哪里,例如:echo "123" > /home/123.txt
2:/dev/null 代表空设备文件
3:2> 表示stderr标准错误
4:& 表示 等同于 的意思,2>&1,表示2的输出重定向 等同于 1
5:1 表示stdout标准输出,系统默认值是1,所以">/dev/null"等同于 "1>/dev/null"
因此,>/dev/null 2>&1也可以写成“1> /dev/null 2> &1”
那么本文标题的语句执行过程为:
1>/dev/null :首先表示标准输出重定向到空设备文件,也就是不输出任何信息到终端,说白了就是不显示任何信息。
2>&1 :接着,标准错误输出重定向 到标准输出,因为之前标准输出已经重定向到了空设备文件,所以标准错误输出也重定向到空设备文件。-- 这里和上边对应(较多的时候我们会用command > file 2>&1 这样的写法.)
转载地址:
https://blog.csdn.net/long2746004900/article/details/53367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