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经历了一个特殊的2020上半年,疫情出乎意料的持续了半年之久,还是没有看到结束的趋势。虽然外部环境很恶劣,还是做出了个人的重大选择,换工作。期间纠结了很久,毕竟工作就是生活,换工作就是对未来的期待,对过去的总结,对自己的人生的深度思考。这里回顾下当时的个人思考,供后续复盘参考。
当前的状况
2020,本科毕业的第六年,不再像刚毕业那会,觉得换公司是轻而易举的事,考虑的事情越来越多。
毕业五年开始就越发的焦虑,这是当时的心境
2019年春-当前的困境、
2019秋-走的太久忘记了为什么出发
总结起来
- 在拥抱变化的过程中,没有匹配上自己的个人目标
- 工作多年还依然在纠结擅长和喜欢
老马说的员工想要离职无非两个原因
- 钱没给到位
- 心委屈了
分别是物质和精神方面。算是高度概括了。细分起来就是三方面钱、人、事。
钱
钱的计算相对比较复杂了。
- 时薪和月薪
月薪20K 的996,和15K的965相比,时薪还要低不少。但是如何选择,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选择不一样 - 月薪和总包
互联网公司的总包除了现金部分还包括股票或者期权。一般分4年归属,待满两年才能拿到一半。股票的价值不好估算,毕竟二级市场波动很大。对比股票,期权价值就更不好估算了。因为没上市的公司估值的水分很大,另外不一定能兑现,毕竟上市没那么容易。但是机会和风险并存,创业公司会给很多期权来吸引(忽悠)人才加入。你想获得高额的回报甚至是财务自由,就得冒很大的风险。
所以总收入: 现金 + 风险系数 * 股票/期权价值。 同时考虑你的时间比。
那对于当前的我来说,缺钱,但是不是缺工作跳槽的钱。怎么说呢,就是生活基本物质得到了保障,但是更高的需求无法满足,而这些多出来的需求靠换工作是满足不了。所以钱不是重点考虑的。
人
互联网的从业人员的个人素质相对比较高,加上工作专业度比较高,所以都比较简单,没那么多乱七八糟的人情世故需要去处理。所以相处起来还比较愉快。
但是人与人之间是有磁场的,不是每个人都能和你对脾气、遇到合适的领导,相近的同事也没那么容易,另外建立关系也需要时间。这个对于跳槽是减分项。
事
事包含两部分,一部分是成就感,一部分个人成长机会。也就是通常说的借人成事、借事修人。
马斯洛需求理论最高层级就是自我实现。对于互联网人,每天除了睡觉,70%以上时间都给了工作,那自我实现肯定要在工作中实现。
那对于我个人而已,相对稳定的业务,确定性比较高,没什么发展前景的就没什么吸引力。希望是有挑战性的工作,能把事情做成功,并且自己能够在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个人成长其实就是未来。个人成长不是一蹴而就的,短期内不易觉察。但是非常重要,互联网更新很快,你没跟上就被淘汰了。对于广泛流传的程序员成长路线,3年高工,7年架构,10年外卖。
虽然是调侃,但是也说明了几点内容
- 更新迭代很快的互联网对大龄人不是很友好,你必须要持续成长。恍惚中我就工作6年,在互联网行业中都算一个老兵了。
- 互联网人的职业发展与其他行业发展曲线不一样。一个发展很快,新知识很多的领域,个体是永远追不上行业的发展水平的。
总结来说,发展是当前跳槽的主要考虑因素。
跳槽的期望
有了换工作的想法,是对现状的不满,但是换一个环境并不意味着问题的解决。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经常抱怨公司的不好,但是不挪窝的原因。我们不能寄希望于未知的事情。尤其是从18年底开始互联网整体再走下坡路,就业环境并不好,加上今年疫情的原因,外部环境更加恶化。
但是大环境不好,不代表个体就不好。不确定性很多不代表没有确定性的东西。人的一生就是在不断选择中度过的,我们必须要了解自己,抓住重点,匹配自己与环境。
那么我的个人期望是怎么样的,新的工作能满足我的期望吗?
职业发展
之前迷茫过还要不要做程序员,能不能转行到产品,咨询,售前。现在不能说笃定了一直做技术,但是找到了一些发展规律。
- 不会再去做偏底层的技术
以前做过大数据,BI,甚至3年前还拿到过大数据工程师的offer,现在也深入了解了运维、中间件相关的工作内容。彻底打消了偏技术侧的技术开发。 - 解决问题为驱动
问题为导向,离业务越近越好。通过技术来驱动业务,非技术手段来解决业务问题。
这个算是近两年个人的一个不小的突破,排除了哪些事不会去做,哪些事要去尝试探索。
行业
行业涉及面太广了,现在toC不好做,巨头林立把用户时间都挤占了。toB 更难了,工具效率型的,国内目前付费意愿并不强,能帮助企业带来收入的才能发展的下去。
个人目前对具体做哪个行业的并没有那么执着。更多的期望是能够以某个点切入到某个行业,然后看到如何通过互联网技术把问题解决了,形成闭环,把事情做成功了。这种成就感足以让我兴奋。因为这些年,在不同的公司做各种创业项目,都没有做成功的,都因为各种原因死掉了。正因如此,才知道创业是如何的艰难与不易。
通过自我的剖析和明确当前职业发展目标,在2020年春夏之际,我成功换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