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叉堆 及 大根堆的python实现


    Python

    二叉堆(binary heap)

    二叉堆是一种特殊的堆,二叉堆是完全二叉树或者是近似完全二叉树。二叉堆满足堆特性:父节点的键值总是保持固定的序关系于任何一个子节点的键值,且每个节点的左子树和右子树都是一个二叉堆。
    当父节点的键值总是大于或等于任何一个子节点的键值时为最大堆。 当父节点的键值总是小于或等于任何一个子节点的键值时为最小堆。

    二叉堆的存储

    二叉堆一般用数组来表示。如果根节点在数组中的位置是1,第n个位置的子节点分别在2n和 2n+1。因此,第1个位置的子节点在2和3,第2个位置的子节点在4和5。以此类推。这种基于1的数组存储方式便于寻找父节点和子节点。
    如果存储数组的下标基于0,那么下标为i的节点的子节点是2i + 1与2i + 2;其父节点的下标是⌊floor((i − 1) ∕ 2)⌋, 函数floor(x), 其功能是“向下取整”,或者说“向下舍入”,即取不大于x的最大整数(与“四舍五入”不同,下取整是直接取按照数轴上最接近要求值的左边值,即不大于要求值的最大的那个值)。比如floor(1.1),floor(1.9)都是返回1。
    如下图的两个堆:

    将这两个堆保存在以1开始的数组中:
    位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左图: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右图: 11 9 10 5 6 7 8 1 2 3 4
    对于一个很大的堆,这种存储是低效的。因为节点的子节点很可能在另外一个内存页中。B-heap是一种效率更高的存储方式,把每个子树放到同一内存页。
    如果用指针链表存储堆,那么需要能访问叶节点的方法。可以对二叉树“穿线”(threading)方式,来依序遍历这些节点。

    基本操作

    插入节点

    在数组的最末尾插入新节点。然后自下而上调整子节点与父节点(称作up-heap或bubble-up, percolate-up, sift-up, trickle up, heapify-up, cascade-up操作):比较当前节点与父节点,不满足堆性质则交换。从而使得当前子树满足二叉堆的性质。时间复杂度为O(log n)。

    删除节点

    删除根节点用于堆排序。
    对于最大堆,删除根节点就是删除最大值;对于最小堆,是删除最小值。然后,把堆存储的最后那个节点移到填在根节点处。再从上而下调整父节点与它的子节点:对于最大堆,父节点如果小于具有最大值的子节点,则交换二者。这一操作称作down-heap或bubble-down, percolate-down, sift-down, trickle down, heapify-down, cascade-down,extract-min/max等。直至当前节点与它的子节点满足堆性质为止。

    构造二叉堆

    一个直观办法是从单节点的二叉堆开始,每次插入一个节点。其时间复杂度为 (O(nlog n))
    最优算法是从一个节点元素任意放置的二叉树开始,自底向上对每一个子树执行删除根节点时的Max-Heapify算法(这是对最大堆而言)使得当前子树成为一个二叉堆。具体而言,假设高度为h的子树均已完成二叉堆化,那么对于高度为h+1的子树,把其根节点沿着最大子节点的分枝做调整,最多需要h步完成二叉堆化。可以证明,这个算法的时间复杂度为(O(n))

    代码

    #!/usr/bin/env python2
    # -*- coding: utf-8 -*-
    """
    
    
    @author: gsharp
    """
    
    class BinaryHeap:
        def __init__(self, n):
            self.heap = [0] * n
            self.size = 0
    
        def remove_min(self):
            removed = self.heap[0]
            self.size -= 1
            self.heap[0] = self.heap[self.size]
            self._down(0)
            return removed
    
        def add(self, value):
            self.heap[self.size] = value
            self._up(self.size)
            self.size += 1
    
        def _up(self, pos):
            while pos > 0:
                parent = (pos - 1) // 2
                if self.heap[pos] >= self.heap[parent]:
                    break
                self.heap[pos], self.heap[parent] = self.heap[parent], self.heap[pos]
                pos = parent
    
        def _down(self, pos):
            while True:
                child = 2 * pos + 1
                if child >= self.size:
                    break
                if child + 1 < self.size and self.heap[child + 1] < self.heap[child]:
                    child += 1
                if self.heap[pos] <= self.heap[child]:
                    break
                self.heap[pos], self.heap[child] = self.heap[child], self.heap[pos]
                pos = child
    
    
    def test():
        h = BinaryHeap(10)
        h.add(5)
        h.add(7)
        h.add(9)
        h.add(4)
        h.add(3)
        print(h.heap)
        h.add(1)
        print(h.heap)
        h.add(2)
        print(h.heap)
        print(h.remove_min())
        print(h.remove_min())
        print(h.remove_min())
    
    
    test()
    
  • 相关阅读:
    缩略图生成算法
    页面间传值方法
    net开源cms系统
    海量图片的分布式存储及负载均衡研究(浅析)
    c# 序列化
    net 3.5平台上的Socket开发
    详细讲解jquery带进度上传插件Uploadify(ASP.NET版本)使用
    Linux命令小记
    Trunc(dtpPurDate.DateTime)可以将时间取到天。
    CentOS VNC配置(转)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sonnet/p/8996968.html
Copyright © 2020-2023  润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