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yhon学习有一段时间了,今天又碰到了Django的中间件,其实Django里面的中间件,就是用了多层的装饰器,然后去了解了一下多层装饰器,感觉有写东西差不多快忘了,也可能前面没学好。
现在重新记录,学习下。
普通简单装饰器
def warp(func): print('我是装饰器,碰到需要装饰的函数,一开始执行这里') def inner(*args, **kwargs): print('这里才是真正的装饰开始!') res = func(*args, **kwargs) print('装饰结束') return res print('我这里是外围,先出去了,里面的等需要的时候执行') return inner @warp # 装饰器符号 def demo(x, y): return x + y if __name__ == '__main__': demo(1, 2)
运行结果:
我是装饰器,碰到需要装饰的函数,一开始执行这里 我这里是外围,先出去了,里面的等需要的时候执行 这里才是真正的装饰开始! 装饰结束
装饰器的本质就是一个函数,当你写好装饰器的函数从上而下运行时,一旦遇到@的提醒,python应该就开始进入准备状态寻找需要装饰的函数,当遇到下面一个需要被装饰的函数demo时,
整个过程我在debug过程中发现,其实python马上跳转到开始去执行了warp函数,这就是刚开始我们输出前面两句的原因,其实这个时候,程序根本没有执行到demo(1,2)的地方。
在这个warp 程序的运行过程中,还发生一个命名转换的过程,就是demo=warp(demo),其实就是demo等于warp执行返回的函数inner,所以最后面执行demo(1,2)的时候,装饰器开始工作。
理解了这个,后面多层的装饰器更加好理解了。
简单来说,装饰器是一个可调用对象,但返回的还是一个可调用对象。
下面上一个最简单的两层装饰器。
def deco1(func): print('func 1 in') def wrapper1(): print('wrap1 in') func() print('wrap1 out') print('func 1 out') return wrapper1 def deco2(func): print('func 2 in') def wrapper2(): print('wrap2 in') func() print('wrap2 out') print('func 2 out') return wrapper2 @deco1 @deco2 def foo(): print('foo') if __name__ == '__main__': foo()
执行结果为:
func 2 in
func 2 out
func 1 in
func 1 out
wrap1 in
wrap2 in
foo
wrap2 out
wrap1 out
其实一开我因为没能理解装饰器的原理在两个地方卡住了,第一个就是为什么先出的是
func 2 in
func 2 out
func 1 in
func 1 out
第二个问题就是为什么foo函数执行了一次,第二问题,网上查到了资料,第一个问题,通过对装饰的理解和debug的过程,也理解了。
通过介绍,整个程序是至上而下运行的,在运行过程到
@deco1
@deco2
def foo():
一遇到需要装饰的函数def的时候,用要开始重新走装饰器,在走的过程中,先走跟函数近的装饰器deco2,所以输出了
func 2 in
func 2 out
再走deco1,所以输出了
func 1 in
func 1 out
回头来看就好理解多了,多层装饰,装饰器函数除了返回的内部函数不执行。函数体内会执行。就脚本执行的时候先执行foo=deco1(deco2(foo))
所以先执行了装饰函数内的print输出,当执行foo()函数的时候,
首先要执行deco1装饰器内的wrapper1()
函数,当wrapper1()
函数执行到func()
的时候,会去执行deco2装饰器返回的wapper2函数,因为wrapper1内的func就是deco2装饰器中的wrapper2
wrapper2中的func位被装饰的函数foo。好心累。
最后一个带参数的装饰器。
这个更加像一个内部返回来两次函数的定义函数,一共需要三个def来写这个函数。
为什么需要三个def,很简单因为带参数的装饰器在@func()这样的时候,已经消耗了一个def。
def deco(params): # params 为需要传入的参数 print('floor1') def inner(func): print('floor2') def warp(*args, **kwargs): print('floor3') print('装饰开始') for i in range(params): func(*args, **kwargs) print('装饰结束') print('out3') print('out2') return warp print('out1') return inner @deco(5) #这个就是生成一个函数warp指向demo def demo(): print('ok') if __name__ == '__main__': demo()
执行结果:
/Users/shijianzhong/Desktop/swiper/.venv/bin/python /Users/shijianzhong/Desktop/swiper/paramsfunc.py
floor1 out1 floor2 out2 floor3 装饰开始 ok ok ok ok ok 装饰结束 out3
三层装饰器,简单的理解就是一个装饰器工厂,运行@func()的时候,func()将返回一个装饰器给需要装饰的对象用。
带参数的装饰器,也可以用类写,参考链接:https://blog.csdn.net/weixin_43751803/article/details/86491529
class Decorate(object): """将最终返回的函数名更新为func原始函数名""" def __init__(self, func): print('装饰器初始化',func.__name__) self.__func = func self.__name__ = Decorate.__name__ @classmethod def set_name(cls,update_func): cls.__name__ = update_func.__name__ print(cls.__name__) return cls def __call__(self, *args, **kwargs): print('装饰器功能') self.__func(*args, **kwargs) def decorater(func): @Decorate.set_name(func) def wrapping(*args,**kwargs): print('执行函数',func.__name__) return func(*args,**kwargs) return wrapping @decorater def test(a,b): print(a+b) test(2,3) print('返回的函数名',test.__name__)
作者对装饰器的理解还是蛮厉害的,通过类方法,给类添加一些属性,然后然后自己。
后期的返回的装饰器类,实例以后调用类属性,逻辑还是非常清晰可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