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窍通五脏:心气足则味觉灵 肺燥热则鼻孔干 身体流出 5种 液体对应五脏


    在中医里,用五行描述人体五脏系统(肝心脾肺肾)的功能和关系,注意这里的五脏也是个功能概念(称为藏象),并不限于具体的解剖上的五脏。
    木-生长、生法、柔和、条达舒畅
      火-温热、升腾、明亮
      土-生化、承载、受纳
      金-清洁、清肃、收敛
      水-寒凉、滋润、向下运行
    五行
    五脏
    六腑
    季节
    气候
    五感
    五官
    五色
    五味
    形体
    五音
    方位
    小肠
    长夏
    湿
    大肠
    皮毛
    西
    膀胱
    同一行的事物相互感应,但过度则害。比如怒则伤肝。范进中举是过喜伤心的典型例子。再比如适当的甘味是补脾的,但味过于甘,又能呆胃滞脾。

    汉语非常形象,形容一个人快不行了,说“七窍流血”;形容一个人愤怒到极点,说“七窍生烟”。可见“七窍”集中代表着一个人的身体状况。何谓“七 窍”?指的是面部的7个孔窍,即两眼、两耳、鼻、口、舌。《黄帝内经》指出,心开窍于舌,肺开窍于鼻,脾开窍于口,肝开窍于目,肾开窍于耳。也就是说,五 脏的精气分别通达于七窍,通过观察这7个部位的变化,就能了解相应脏器的状况。

      心开窍于舌

      《黄帝内经》说:“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味觉正常和语言表达有赖于心主血脉和心主神志的功能正常。心气足,则舌色红润、柔软灵 活、味觉灵敏、语言流利。心有病变,如心阳气不足,则舌质淡白胖嫩;心阴血不足,则舌红绛、瘦瘪;心火上炎,则舌红、生疮;心血淤阻,则舌质紫暗或有淤 斑;心主神志功能异常,则会出现说话费力,吐字不清。

      肺开窍于鼻

      《黄帝内经》指出,“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香臭矣。”肺主一身之气,掌管呼吸。鼻作为气体出入的通道,与肺直接相连。因此,鼻的通气和嗅觉 必须依赖肺气。肺气调和,才能鼻窍通利、嗅觉灵敏,如外感风寒袭肺,则鼻塞流涕,影响嗅觉;肺有燥热,则鼻孔干涩;邪热壅肺,往往有气喘、鼻翼扇动等症 状。

      脾开窍于口

     

      《黄帝内经》指出,“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可见,饮食口味及食欲全赖于脾的运化功能。脾气健运,则口味正常,食欲旺盛;脾气亏虚,则口淡无味;脾胃湿热,则口中黏腻、嘴里发甜、食欲不振;肝脾不和,则口中泛酸。

      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因脾为气血生化之源,所以口唇的色泽也是脾运化水谷精微功能的反映。脾的运化功能正常、气血充足时,口唇得养,则唇红润泽;若脾失健运,气血亏虚,唇失所养,则唇色淡白。

      肝开窍于目

      《黄帝内经》说:“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肝的经脉与眼睛相连,视力的好坏有赖于肝气的疏泄和肝血的濡养。肝功能正常,则目光有神,视物清楚明亮;肝的阴血不足,目失所养,则两目干涩,视物模糊,甚至夜盲;肝火上炎,则目赤肿痛;肝风内动,则目斜上视。

      肾开窍于耳

      《黄帝内经》说:“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能闻五音矣。”耳是听觉器官,听觉的灵敏与否,与肾中精气的盈亏有密切关系。肾中精气充盈,髓海得养,则听觉灵敏;肾精亏虚,则脑髓失养,容易出现听力下降、耳鸣甚至耳聋。      

    血是人体的源泉,血气足,气色自然好。人体内在的气血,往往决定了面容肌肤的外在表现。因此,都市白领们想要让美丽永驻,其实很简单,只要找对方法,就能做到。下面,寻医问药小编就来介绍一些日常补足营养的方法,从体内调理开始,让女性拥有自然美。

    补心

    心与脸色的光润关系密切

    中医认为,心主血脉,营养通过血液输送到全身,而面部血管最丰富,心脏功能盛衰都可以从面部的色泽上表现出来。

    心血足,则面部红润光洁,心气足,则容光焕发,心气推动心血运行,心血滋养心气产生,心气足,心血就足。有些人脸色看起来红润,但没有气力,提不起精神,这是心气不足。心开窍于舌,其华在表。

    调理招数:可将桂圆肉和莲子肉加入米熬粥,常服此粥可养心补血,润肤红颜。或是一天吃20颗红枣,几个星期之后你就能见到容光焕发的自己了。

    补肺

    肺与皮毛关系密切

    中医认为,肺主皮毛,肺的气机以宣降为顺,人体通过肺气的宣发和肃降,使气血津液得以布散全身。

    若肺功能失常日久,则肌肤干燥,面容憔悴而苍白;肺开窍于鼻,鼻周有粉刺的人,说明肺热。肺与大肠相表里,大肠主传导糟粕,大便不通畅,肺的宣发功能失调,易引发粉刺、便秘和皮肤粗糙等。

    调理招数:若能善用润肺的中药,如百合、灵芝、杏仁、桑叶等,会帮助皮肤活化。很多感冒发烧的人病后都会出现面容憔悴、失眠多梦的后遗症,百合有较好的恢复作用。

    补肝

    肝不好的人,脸上易长斑

    中医认为,肝主藏血,主疏泄,还主情志,它开窍于目。能调节血流量和调畅全身循环,使气血平和,面部血液运行充足,表现为面色红润光泽。

    肝气郁结的人,气血运行不畅,造成血脉瘀阻,脸色会变得晦暗,有的还会产生黄褐斑;肝胆湿热的人,皮脂腺分泌旺盛,粉刺、痤疮也易滋生,而且会引起两眼发黄,口干、口苦;肝胆血气不足,面部自然失去光彩。

    调理招数:对肝脏失调者,中医提倡食用“银杞菊花粥”。其做法为将银耳、菊花和大米熬粥,然后放入枸杞和适量蜂蜜。

    补脾

    肤色滋润、弹性与脾有很大关系

    中医认为,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功能健运,则气血旺盛,面色红润,肌肤弹性良好。

    如果脾胃气虚,气血化生不足,则面色萎黄口唇干裂、苍白,萎软不丰,无泽。

    调理招数:脾虚的人应多服山药、茯苓、甘草、薏仁、山楂等,可以改善肌肤粗糙。让肤质更细腻。

    补肾

    肾与人的衰老有很大关系

    中医认为,肾主藏精。肾精充盈,肾气旺盛时,五脏功能也将正常运行,气血旺盛,容貌不衰。

    肾的精气不足,脏腑功能底下,则周身乏力、倦怠、神疲。肾主骨,齿为骨之余,牙洁白、坚固,与肾有很大关系。肾主发,头发的浓密、光泽和柔顺度,与肾精有关。未老先衰者,头发必稀疏、干枯、发白。

    调理招数:对于肾功能不好的人来说,其容颜最易受损,可多食服芝麻、核桃等,使皮肤变得润白、丰润。除了美容外,还能帮助毛发生长发育。可用补肾阳方面的中药,如桂皮、艾叶等来改善肌肤,以达到除皱、青春永驻的效果。

    =====================

    身体流出5种液体对应五脏

    五液是指汗、涕、泪、涎、唾五种体液。《素问·宣明五气篇》说:“五脏化液,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是谓五液。”在临床上,若五脏的分泌异常,则可反映所属脏腑的病变。

     

            它的排泄在生理上会受到心神的控制,比如,感觉冷时,毛窍闭合而无汗;天热、运动或衣被过厚感觉热时,则毛窍大开而多汗。
            汗的异常主要有自汗、盗汗两种。心阳不足、心气虚,不能“守住”心液,则见自汗,此时应补气补阳。阳虚患者大多形寒怕冷,易外感风寒,所以室内温度宜偏暖,且要温补调理。
            气虚患者宜注意休息,建议可以用大枣5枚、黑豆30克、黄芪60克、煎汤150毫升,一日两次口服,同时注意起居有常。
            心阴血不足者容易出现盗汗,这类人饮食要以清补为主,忌食辛辣,如羊肉、辣椒、姜葱等。盗汗患者体质多热而偏燥,故室温宜偏低且湿。
            涕:为肺之液


            肺开窍于鼻,肺之津液充盈,出于鼻窍则为涕。鼻涕可滋润鼻窍,使其保持畅通,保证呼吸和嗅觉功能的正常。
            肺的病变可从鼻涕的异常表现看出来。如肺阴虚者可表现为鼻干无涕,建议将室内温度调低些,并保持一定湿度。用银耳50克、百合30克、沙参30克、蜂蜜一勺,温火炖半小时,煎汤150毫升,一日两次口服。忌辛辣、油炸食品。
            因风寒导致肺气失宣者,多表现为鼻流清涕。这类人所处室内应保持空气新鲜,但要避免风寒再袭。中药宜热服,服药后静卧,盖被或喝热粥助汗以驱寒。流黄浊鼻涕的人应清肺泄热。中药宜凉服或微温服,并多吃清补膳食,注意保持鼻腔的通畅。


            泪:为肝之液


            肝开窍于目,肝血及肝之津液充盈,溢于目窍则为泪。泪可滋润眼目,若肝有病变,就会从泪的异常表现出来。
            泪少而眼干,为肝阴血不足,应滋肝养血。忌恼怒,宜清补。
            迎风流泪、两眼发痒,为肝经受风邪,应少用眼,保持清洁,也可用野菊花、桑叶煎水熏洗。泪热发黏、两眼畏光作痛,为肝经有热,可用棉签沾水、擦拭泪囊处,一天数次。
            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并保持大便通畅,使热邪有下泻之路。老年人气血虚弱、肝肾阴虚,常会流泪不止。建议滋补肝肾,补气养血,加强营养,节制房事。
            唾:为肾之液


            肾气旺盛,肾之阴精上充于口为唾,有湿润口腔和溶解食物的作用。

    唾液的异常变化可反映肾的病变。

              

    口苦口干少津,腰膝无力为肝肾阴虚,可用枸杞子、沙参煎汤服用。同时,调节情志,注意休息,忌辛辣刺激食物,忌烟酒。

              

    多唾或唾液清冷多应温阳利水。建议慎起居、防外感,保持皮肤清洁,多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


            涎:为脾之液


            脾开窍于口,脾之阴精上布于口,则为涎,主要用来溶解食物,助消化。          

    脾胃虚弱者可表现为口淡乏味,恶心且口水多,应温中健脾。忌寒凉、多热食,给胃脘部热敷,也可服姜汤或糯米粥加红枣数枚食用。

              

    胃火盛可表现为口干涎少,这类人忌食辛辣刺激之品,要多吃水果、新鲜蔬菜、清凉饮料等,也可用麦冬、沙参煎水服。

                      

  • 相关阅读:
    ENode 1.0
    ENode 1.0
    ENode 1.0
    canvas转图片
    Canvas API
    微信 js api[转]
    Dicom格式文件解析器[转]
    跟我学AngularJS:全局变量设置之value vs constant vs rootscope vs 服务[转]
    angularJS 事件广播与接收[转]
    RequireJs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shinings/p/3477019.html
Copyright © 2020-2023  润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