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者摹形 大师窃意
Good artists copy , Great artists steal.Steve Jobs
乔布斯说:“好的艺术家模仿,伟大的艺术家剽窃”。
更简洁来说是能者摹形,大师窃意。这似乎和我们的传统价值观是背离的,但其实苹果公司在很大方面是是靠着“窃意”伟大起来的。
《乔布斯传》里也提到乔布斯就是看到施乐开发中的实验性人机交互系统后,回去马上开始搞,而且还从施乐挖了一波人。
看下施乐的操作界面也能发现苹果电脑的影子
而苹果的其他产品同样有“参考”其他产品设计的影子,苹果总设计师 Jonathan Ive 承认受到博朗首席设计师迪特·拉姆斯的影响。
Dieter Rams(1932年5月20日- ),著名德国工业设计师,1961-1995年间担任博朗首席设计师。
而且其实就连Good artists copy,great artists steal这句话也并不是乔布斯的原创,而是出自于毕加索的Bad artists copy, Good artists steal。
而毕加索本人也是这句话的践行者,1961 年,毕加索完成了《草地上的午餐》,相距马奈的《草地上的午餐》已经过去 98 年。
毕加索《草地上的午餐》
马奈的《草地上的午餐》
而梵高也一直在致敬米勒:
左:米勒《播种者》 右:梵高《播种者》
米勒的《第一步》
梵高的《第一步》
米勒的《午休》
梵高的《午休》
如果发散来看,你会发现模仿不止发生在在科技和绘画界,在电影,音乐,金融等各行各业无处不在,这些伟大的人或企业都是在前辈的基础上先模仿再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那这本质原因是什么呢, 这是一个普适的法则么,如果是的话我们怎么利用呢?
发展的本质
仔细推敲你会发现不管是物种繁衍还是科技发展都是一步一步在之前的基础上迭代环环相扣发展出来的,人类钻木取火时候,可以依赖火做火力发电(当然还有其他来源),电之后才有了照明和以后所有的电器、比如电脑、洗衣机;同样法拉利发明了电磁波后才有了后面的收音机、电视机,也就没有信息的传播。
牛顿说他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并不是自谦,没有亚里士多德现在看来错的离谱的世界观可能也就没有牛顿的世界观。
世界滚滚而来,环环相扣,本质上就是个模仿加创新的过程。
雷军在模仿苹果,王兴从校内网、饭否都每天也一直在模仿,腾讯也时常被吐槽在抄袭。
但他们都在过程中结合本土和不同的受众形成了自己的独立思考和个人风格,无脑抄袭的人千千万,真正思考的人少之又少。
其实学习的本质未尝不是一种模仿呢,比如临摹学习书法就是一个模仿的过程,在课程上课学习,做作业其实就是在模仿已经存在的知识。
我在大学学的专业是计算机,而毕业后我选择了做设计师,那如何在本身毫无设计知识和技能积累的情况下去找到份设计师的工作呢,那时候我也选择了模仿,在网上看了大量的优秀作品分析其中设计的缘由,比如如何配色、排版、比例、对比等等,在临摹了大量的作品后第一份工作也很顺利,并且在工作中一直保持不错的出稿水准,基本都是一稿过。
后面我来腾讯做开发也是经历了在网上大量学习代码的过程,包括工作中的汇报或是分享PPT也是向身边优秀的人学习到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
前面提到其他行业这有大量这样的例子,比如成龙电影里的大量的桥段设计都有在致敬前辈,举一个例子:
《A计划》1983
《最后安全》Safety Last! 美国,1923
不止成龙其他像我很喜欢的昆汀的电影里也有大量向前辈学习的影子,而这样的人大有人在。
音乐界更是如此,比如当年的小虎队模仿的是日本的少年队,《青苹果乐园》的来源是日本少年队的《What‘s your name》,甚至连舞步也都是一样的。
华语乐坛好多脍炙人口的歌曲都是翻唱自日本,比如任贤齐的《伤心太平洋》来自小林幸子的《幸世》,郭富城的《对你爱不完》来自日本的田原谚峻,周周华健的《让我欢喜让我忧》翻唱自日本组合恰克与飞鸟,这样的音乐简直多到不胜枚举。
在美国成功学之父安东尼·罗宾的书《激发无限潜能》的第一章的标题就是“模仿他人的成就”。里面提到“模仿是通往卓越成就的最佳捷径”,所谓有果必有因,种下同样的种子势必会开出同一种花。
模仿的本质是在节省最宝贵的稀缺资源-时间。
普通的人可能只是在单纯的模仿,而优秀的大师则是在偷师大师的意图。
学习的本质是模仿,自我来自于创新,风格则来自于自我重复。
上面提到的优秀的人无一不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像侦探和研究员一样机警缜密的分析榜样的行为,并在自己实践过程中不停的质疑、追踪、分析、激发个人潜能从而形成自我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