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nux驱动实践:你知道【字符设备驱动程序】的两种写法吗?


    作 者:道哥,10+年嵌入式开发老兵,专注于:C/C++、嵌入式、Linux

    关注下方公众号,回复【书籍】,获取 Linux、嵌入式领域经典书籍;回复【PDF】,获取所有原创文章( PDF 格式)。

    目录

    别人的经验,我们的阶梯!

    大家好,我是道哥,今天我为大伙儿解说的技术知识点是:【字符设备的驱动程序】

    在上一篇文章中,讨论的是Linux系统中,驱动模块的两种编译方式。

    我们就继续以此为基础,用保姆级的粒度一步一步操作,来讨论一下字符设备驱动程序的编写方法。

    1. 这篇文章的实际操作部分,使用的是的 API 函数;

    2. 下一篇文章,再来演示新的 API 函数;

    混乱的 API 函数

    我在刚开始接触Linux驱动的时候,非常的困扰:注册一个字符设备,怎么有这么多的 API 函数啊?

    参考的每一篇文章中,使用的函数都不一样,但是执行结果都是符合预期的!

    比如下面这几个:

    1. register_chrdev(...);

    2. register_chrdev_regin(...);

    3. cdev_add(...);

    它们的功能都是向系统注册字符设备,但是只从函数名上看,初学者谁能分得清它们的区别?!

    这也难怪,Linux系统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代码更新是很正常的事情。

    但是,我们参考的文章就没法做到:很详细的把文章中所描述内容的背景介绍清楚,往往都是文章作者在自己的实际工作环境中,测试某种方法解决了自己的问题,于是就记录成文。

    不同的文章、不同的工作上下文、不同的API函数调用,这往往就苦了我们初学者,特别是我这种有选择障碍症的人!

    其实,上面这个几个函数都是正确的,它们的功能都是类似的,它们是 Linux 系统中不同阶段的产物。

    旧的 API 函数

    Linux内核代码2.4版本和早期的2.6版本中,注册、卸载字符设备驱动程序的经典方式是:

    注册设备:

    int register_chrdev(unsigned int major,const char *name,struct file_operations *fops);
    

    参数1 major: 如果为0 - 由操作系统动态分配一个主设备号给这个设备;如果非0 - 驱动程序向系统申请,使用这个主设备号;

    参数2 name: 设备名称;

    参数3 fops: file_operations 类型的指针变量,用于操作设备;

    如果是动态分配,那么这个函数的返回值就是:操作系统动态分配给这个设备的主设备号。

    这个动态分配的设备号,我们要把它记住,因为在其他的API函数中需要使用它。

    卸载设备:

    int unregister_chrdev(unsigned int major,const char *name)
    

    参数1 major: 设备的主设备号,也就是 register_chrdev() 函数的返回值(动态),或者驱动程序指定的设备号(静态方式);

    参数2 name: 设备名称;

    新的 API 函数

    注册设备:

    int register_chrdev_region(dev_t from, unsigned count, const char *name);
    int alloc_chrdev_region(dev_t *dev, unsigned baseminor, unsigned count,const char *name);
    

    上面这2个注册设备的函数,其实对应着旧的 API 函数 register_chrdev:把参数 1 表示的动态分配、静态分配,拆分成2个函数而已。

    也就是说:

    register_chrdev_region(): 静态注册设备;

    alloc_chrdev_region(): 动态注册设备;

    这两个函数的参数含义是:

    register_chrdev_region 参数:

    参数1 from: 注册指定的设备号,这是静态指定的,例如:MKDEV(200, 0) 表示起始主设备号 200, 起始次设备号为 0;

    参数2 count: 驱动程序指定连续注册的次设备号的个数,例如:起始次设备号是 0,count 为 10,表示驱动程序将会使用 0 ~ 9 这 10 个次设备号;

    参数3 name:设备名称;

    alloc_chrdev_region 参数:

    参数1 dev: 动态注册就是系统来分配设备号,那么驱动程序就要提供一个指针变量来接收系统分配的结果(设备号);

    参数2 baseminor: 驱动程序指定此设备号的起始值;

    参数3 count: 驱动程序指定连续注册的次设备号的个数,例如:起始次设备号是 0,count 为 10,表示驱动程序将会使用 0 ~ 9 这 10 个次设备号;

    参数4 name:设备名称;

    补充一下关于设备号的内容:

    这里的结构体 dev_t,用来保存设备号,包括设备号和设备号。

    它本质上是一个 32 位的数,其中的 12 位用来表示设备号,而其余 20 位用来表示设备号。

    系统中定义了3宏,来实现dev_t变量、主设备号、次设备号之间的转换:

    MAJOR(dev_t dev): 从 dev_t 类型中获取主设备号;

    MINOR(dev_t dev): 从 dev_t 类型中获取次设备号;

    MKDEV(int major,int minor): 把主设备号和次设备号转换为 dev_t 类型;

    卸载设备:

    void unregister_chrdev_region(dev_t from, unsigned count);
    

    参数1 from: 注销的设备号;

    参数2 count: 注销的连续次设备号的个数;

    代码实操

    下面,我们就用旧的API函数,一步一步的描述字符设备驱动程序的:编写、加载和卸载过程

    如何使用新的 API 函数来编写字符设备驱动程序,下一篇文章再详细讨论。

    以下所有操作的工作目录,都是与上一篇文章相同的,即:~/tmp/linux-4.15/drivers/

    创建驱动目录和驱动程序

    $ cd linux-4.15/drivers/
    $ mkdir my_driver1
    $ cd my_driver1
    $ touch driver1.c
    

    driver1.c 文件的内容如下(不需要手敲,文末有代码下载链接):

    #include <linux module.h="">
    #include <linux kernel.h="">
    #include <linux fs.h="">
    #include <linux init.h="">
    #include <linux delay.h="">
    #include <linux uaccess.h="">
    #include <linux ctype.h="">
    #include <linux irq.h="">
    #include <linux io.h="">
    #include <linux device.h="">
    
    static unsigned int major;
    
    int driver1_open(struct inode *inode, struct file *file)
    {
    	printk("driver1_open is called. \n");
    	return 0;
    }
    
    ssize_t driver1_read(struct file *file, char __user *buf, size_t size, loff_t *ppos)
    {
    	printk("driver1_read is called. \n");
    	return 0;
    }
    
    ssize_t driver1_write (struct file *file, const char __user *buf, size_t size, loff_t *ppos)
    {
    	printk("driver1_write is called. \n");
    	return 0;
    }
     
    static const struct file_operations driver1_ops={
    	.owner = THIS_MODULE,
    	.open  = driver1_open,
    	.read  = driver1_read,
    	.write = driver1_write,
    };
    
    static int __init driver1_init(void)
    {
    	printk("driver1_init is called. \n");
    
    	major = register_chrdev(0, "driver1", &driver1_ops);
    	printk("register_chrdev. major = %d\n",major);
    	return 0;
    }
     
    static void __exit driver1_exit(void)
    {
    	printk("driver1_exit is called. \n");
    	unregister_chrdev(major,"driver1");
    }
     
    MODULE_LICENSE("GPL");
    module_init(driver1_init);
    module_exit(driver1_exit);
    

    创建 Makefile 文件

    $ touch Makefile
    

    内容如下:

    ifneq ($(KERNELRELEASE),)
    	obj-m := driver1.o
    else
    	KERNELDIR ?= /lib/modules/$(shell uname -r)/build
    	PWD := $(shell pwd)
    default:
    	$(MAKE) -C $(KERNELDIR) M=$(PWD) modules
    clean:
    	$(MAKE) -C $(KERNEL_PATH) M=$(PWD) clean
    endif
    

    编译驱动模块

    $ make
    

    得到驱动程序: driver1.ko

    加载驱动模块

    在加载驱动模块之前,先来看一下系统中,几个与驱动设备相关的地方。

    先看一下 /dev 目录下,目前还没有我们的设备节点( /dev/driver1 )。

    再来查看一下 /proc/devices 目录下,也没有 driver1 设备的设备号。

    cat /proc/devices  | grep driver1
    

    /proc/devices 文件: 列出字符和块设备的主设备号,以及分配到这些设备号的设备名称。

    执行如下指令,加载驱动各模块:

    $ sudo insmod driver1.ko
    

    通过上一篇文章我们知道,当驱动程序被加载的时候,通过 module_init(driver1_init); 注册的函数 driver1_init() 将会被执行,那么其中的打印信息就会输出。

    还是通过 dmesg 指令来查看驱动模块的打印信息:

    $ dmesg
    

    如果输入信息太多,可以使用dmesg | tail指令;

    此时,驱动模块已经被加载了!

    来查看一下 /proc/devices 目录下显示的设备号:

    可以看到 driver1 已经挂载好了,并且它的设备号是244

    此时,虽然已经向系统注册了这个设备,并且主设备号已经分配了,但是,在/dev目录下,还不存在这个设备的节点,需要我们手动创建

    sudo mknod -m 660 /dev/driver1 c 244 0
    

    检查一下设备节点是否创建成功:

    $ ls -l /dev
    

    关于设备节点,Linux 的应用层有一个 udev 服务,可以自动创建设备节点;

    也就是:当驱动模块被加载的时候,自动在 /dev 目录下创建设备节点。当然了,我们需要在驱动程序中,提前告诉 udev 如何去创建;

    下面会介绍:如何自动创建设备节点。

    现在,设备的驱动程序已经加载了,设备节点也被创建好了,应用程序就可以来操作(读、写)这个设备了。

    应用程序

    我们把所有的应用程序,放在 ~/tmp/App/ 目录下。

    $ cd ~/tmp
    $ mkdir -p App/app_driver1
    $ touch app_driver1.c
    

    app_driver1.c 文件的内容如下:

    #include <stdio.h>
    #include <unistd.h>
    #include <fcntl.h>
    
    
    int main(void)
    {
    	int ret;
    	int read_data[4] = { 0 };
    	int write_data[4] = {1, 2, 3, 4};
    	int fd = open("/dev/driver1", O_RDWR);
    	if (-1 != fd)
    	{
    		ret = read(fd, read_data, 4);
    		printf("read ret = %d \n", ret);
    
    		ret = write(fd, write_data, 4);
    		printf("write ret = %d \n", ret);
    	}
    	else
    	{
    		printf("open /dev/driver1 failed! \n");
    	}
    
    	return 0;
    }
    

    这里演示的仅仅是通过打印信息来体现函数的调用,并没有实际的读取数据和写入数据

    因为,读写数据又涉及到复杂的用户空间和内核空间的数据拷贝问题。

    应用程序准备妥当,接下来就是编译和测试了:

    $ gcc app_driver1.c -o app_driver1
    $ sudo ./app_driver1
    

    应用程序的输出信息如下:

    app_driver1$ sudo ./app_driver1 
    [sudo] password for xxxx: <输入用户密码>
    read ret = 0 
    write ret = 0 
    

    从返回值来看,成功打开了设备,并且调用读函数、写函数都成功了!

    根据Linux系统的驱动框架,应用层的 open、read、write 函数被调用的时候,驱动程序中对应的函数就会被执行:

    static const struct file_operations driver1_ops={
    	.owner = THIS_MODULE,
    	.open  = driver1_open,
    	.read  = driver1_read,
    	.write = driver1_write,
    };
    

    我们已经在驱动程序的这三个函数中打印了信息,继续用dmesg命令查看一下:

    卸载驱动模块

    卸载指令:

    $ sudo rmmod driver1
    

    继续用dmesg指令来查看驱动程序中的打印信息:

    说明驱动程序中的 driver1_exit() 函数被调用了。

    此时,我们来看一下 /proc/devices 目录下变化:

    可以看到:刚才设备号为244 driver1 已经被系统卸载了!因为驱动程序中的 unregister_chrdev(major,"driver1"); 函数被执行了。

    但是,由于 /dev 目录下的设备节点 driver1 ,是刚才手动创建的,因此需要我们手动删除。

    $ sudo rm /dev/driver1
    

    小结

    以上,就是字符设备的最简单驱动程序!

    从编写过程可以看出:Linux系统已经设计好了一套驱动程序的框架。

    我们只需要按照它要求,按部就班地把每一个函数或者是结构体,注册到系统中就可以了。

    自动在 /dev 目录下创建设备节点

    在上面的操作过程中,设备节点 /dev/driver1手动创建的。

    Linux 系统的应用层提供了 udev 这个服务,可以帮助我们自动创建设备节点。我们现在就来把这个功能补上。

    修改驱动程序

    为了方便比较,添加的代码全部用宏定义 UDEV_ENABLE 控制起来。

    driver1.c代码中,有 3 处变化:

    1. 定义 2 个全局变量

    #ifdef UDEV_ENABLE
    static struct class  *driver1_class;
    static struct device *driver1_dev;
    #endif
    

    2. driver1_init() 函数

    static int __init driver1_init(void)
    {
    	printk("driver1_init is called. \n");
    
    	major = register_chrdev(0, "driver1", &driver1_ops);
    	printk("register_chrdev. major = %d\n",major);
    
    #ifdef UDEV_ENABLE
    	driver1_class = class_create(THIS_MODULE, "driver1");
    	driver1_dev = device_create(driver1_class, NULL, MKDEV(major, 0), NULL, "driver1");
    #endif
    
    	return 0;
    }
    

    3. driver1_exit() 函数

    static void __exit driver1_exit(void)
    {
    	printk("driver1_exit is called. \n");
    #ifdef UDEV_ENABLE
    	class_destroy(driver1_class);
    #endif
    	unregister_chrdev(major,"driver1");
    }
    

    代码修改之后(也可以直接下载我放在网盘里的源代码),重新编译驱动模块:

    $ make 
    

    生成driver1.ko驱动模块,然后加载它:

    先确定一下:/proc/devices,/dev 目录下,已经没有刚才测试的设备了;

    为了便于查看驱动程序中的打印信息,最好把 dmesg 输出的打印信息清理一下(指令:sudo dmesg -c);

    $ sudo insmod driver1.ko
    

    按照刚才的操作流程,我们需要来验证3个信息:

    (1) 看一下驱动程序的打印信息(指令:dmesg):

    (2) 看一下 /proc/devices 下的设备注册情况:

    (3) 看一下 /dev 下,是否自动创建了设备节点:

    通过以上3张图片,可以得到结论:驱动程序正确加载了,设备节点被自动创建了!

    下面,就应该是应用程序登场测试了,代码不用修改,直接执行即可:

    $ sudo ./app_driver1 
    [sudo] password for xxx: <输入用户密码>
    read ret = 0 
    write ret = 0 
    

    应用层的函数返回值正确!

    再看一下 dmesg 的输出信息:

    完美!

    代码下载

    文中的所有代码,已经放在网盘中了。

    在公众号【IOT物联网小镇】后台回复关键字:1115,获取下列文件的网盘地址。


    ------ End ------

    推荐阅读

    【1】《Linux 从头学》系列文章

    【2】C语言指针-从底层原理到花式技巧,用图文和代码帮你讲解透彻

    【3】原来gdb的底层调试原理这么简单

    【4】内联汇编很可怕吗?看完这篇文章,终结它!

    其他系列专辑:精选文章应用程序设计物联网C语言

    星标公众号,第一时间看文章!

    </fcntl.h></unistd.h></stdio.h>

  • 相关阅读:
    Django基础
    XSS BOT编写
    Weblogic ssrf+Redis Getshell学习
    CORS与JSONP配置不当所导致的信息泄露
    VulnHub FristLeaks 1.3
    攻防世界--REVERSE新手练习区writeup
    2019第三届强网杯线下3道RW
    SCTF2019--WEB 2题复现
    文件上传--利用.htaccess绕过黑名单
    CEF 与 QML 对比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sewain/p/15575400.html
Copyright © 2020-2023  润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