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cp/ip ---IP路由选择


    从概念上说, I P路由选择是简单的,特别对于主机来说。如果目的主机与源主机直接相
    连(如点对点链路)或都在一个共享网络上(以太网或令牌环网),那么I P数据报就直接送到
    目的主机上。否则,主机把数据报发往一默认的路由器上,由路由器来转发该数据报。大多
    数的主机都是采用这种简单机制。

    I P层既可以配置成路由器的功能,也可
    以配置成主机的功能。当今的大多数多用户系统,包括几乎所有的U n i x系统,都可以配置成
    一个路由器。我们可以为它指定主机和路由器都可以使用的简单路由算法。本质上的区别在
    于主机从不把数据报从一个接口转发到另一个接口,而路由器则要转发数据报。内含路由器
    功能的主机应该从不转发数据报,除非它被设置成那样。

    在一般的体制中,I P可以从T C P、U D P、I C M P和I G M P接收数据报(即在本地生成的数据
    报)并进行发送,或者从一个网络接口接收数据报(待转发的数据报)并进行发送。I P层在
    内存中有一个路由表。当收到一份数据报并进行发送时,它都要对该表搜索一次。当数据报
    来自某个网络接口时, I P首先检查目的I P地址是否为本机的I P地址之一或者I P广播地址。如果
    确实是这样,数据报就被送到由I P首部协议字段所指定的协议模块进行处理。如果数据报的

    目的不是这些地址,那么( 1)如果I P层被设置为路由器的功能,那么就对数据报进行转发
    (也就是说,像下面对待发出的数据报一样处理);否则( 2)数据报被丢弃。

    路由表中的每一项都包含下面这些信息:
    • 目的I P地址。它既可以是一个完整的主机地址,也可以是一个网络地址,由该表目中的标
    志字段来指定(如下所述)。主机地址有一个非0的主机号,以指定某一特定的
    主机,而网络地址中的主机号为0,以指定网络中的所有主机(如以太网,令牌环网)。
    • 下一站(或下一跳)路由器( next-hop router)的I P地址,或者有直接连接的网络I P地
    址。下一站路由器是指一个在直接相连网络上的路由器,通过它可以转发数据报。下
    一站路由器不是最终的目的,但是它可以把传送给它的数据报转发到最终目的。
    • 标志。其中一个标志指明目的I P地址是网络地址还是主机地址,另一个标志指明下一
    站路由器是否为真正的下一站路由器,还是一个直接相连的接口
    • 为数据报的传输指定一个网络接口。

    I P路由选择是逐跳地( h o p - b y - h o p)进行的。从这个路由表信息可以看出, I P并不知道到
    达任何目的的完整路径(当然,除了那些与主机直接相连的目的)。所有的I P路由选择只为数
    据报传输提供下一站路由器的I P地址。它假定下一站路由器比发送数据报的主机更接近目的,
    而且下一站路由器与该主机是直接相连的。

    I P路由选择主要完成以下这些功能:
    1) 搜索路由表,寻找能与目的I P地址完全匹配的表目(网络号和主机号都要匹配)。如果
    找到,则把报文发送给该表目指定的下一站路由器或直接连接的网络接口(取决于标
    志字段的值)。
    2) 搜索路由表,寻找能与目的网络号相匹配的表目。如果找到,则把报文发送给该表目
    指定的下一站路由器或直接连接的网络接口(取决于标志字段的值)。目的网络上的所
    有主机都可以通过这个表目来处置。例如,一个以太网上的所有主机都是通过这种表
    目进行寻径的。
    这种搜索网络的匹配方法必须考虑可能的子网掩码。
    3) 搜索路由表,寻找标为“默认( d e f a u l t)”的表目。如果找到,则把报文发送给该表目
    指定的下一站路由器。

    如果上面这些步骤都没有成功,那么该数据报就不能被传送。如果不能传送的数据报来自
    本机,那么一般会向生成数据报的应用程序返回一个“主机不可达”或“网络不可达”的错误。

    完整主机地址匹配在网络号匹配之前执行。只有当它们都失败后才选择默认路由。默认
    路由,以及下一站路由器发送的I C M P间接报文

    为一个网络指定一个路由器,而不必为每个主机指定一个路由器,这是I P路由选择机制
    的另一个基本特性。这样做可以极大地缩小路由表的规模,比如I n t e r n e t上的路由器有只有几
    千个表目,而不会是超过1 0 0万个表目。

    举例
    首先考虑一个简单的例子:我们的主机b s d i有一个I P数据报要发送给主机s u n。双方都在
    同一个以太网上(参见扉页前图)。数据报的传输过程如图3 - 3所示。
    当I P从某个上层收到这份数据报后,它搜索路由表,发现目的I P地址(1 4 0 . 2 5 2 . 1 3 . 3 3)在
    一个直接相连的网络上(以太网1 4 0 . 2 5 2 . 1 3 . 0)。于是,在表中找到匹配网络地址(
    数据报被送到以太网驱动程序,然后
    作为一个以太网数据帧被送到s u n主机上
    。I P数据报中的目的地址是
    s u n的I P地址( 1 4 0 . 2 5 2 . 1 3 . 3 3),而在链
    路层首部中的目的地址是48 bit的s u n主
    机的以太网接口地址。这个48 bit的以太
    网地址是用A R P协议获得的。

    现在来看另一个例子:主机b s d i有一份I P数据报要传到f t p . u u . n e t主机上,它的I P地
    址是1 9 2 . 4 8 . 9 6 . 9。经过的前三个路由器如图3 - 4所示。首先,主机b s d i搜索路由表,但是没有
    找到与主机地址或网络地址相匹配的表目,因此只能用默认的表目,把数据报传给下一站路
    由器,即主机s u n。当数据报从b s d i被传到s u n主机上以后,目的I P地址是最终的信宿机地
    址(1 9 2 . 4 8 . 9 6 . 9),但是链路层地址却是s u n主机的以太网接口地址。这与图3 - 3不同,在那里
    数据报中的目的I P地址和目的链路层地址都指的是相同的主机( s u n)。

    当s u n收到数据报后,它发现数据报的目的I P地址并不是本机的任一地址,而s u n已被设
    置成具有路由器的功能,因此它把数据报进行转发。经过搜索路由表,选用了默认表目。根
    据s u n的默认表目,它把数据报转发到下一站路由器n e t b,该路由器的地址是1 4 0 . 2 5 2 . 1 . 1 8 3。
    数据报是经过点对点S L I P链路被传送的,采用了图2 - 2所示的最小封装格式。这里,我们没有
    给出像以太网链路层数据帧那样的首部,因为在S L I P链路中没有那样的首部。
    当n e t b收到数据报后,它执行与s u n主机相同的步骤:数据报的目的地址不是本机地址,
    而n e t b也被设置成具有路由器的功能,于是它也对该数据报进行转发。采用的也是默认路由
    表目,把数据报送到下一站路由器g a t e w a y(1 4 0 . 2 5 2 . 1 . 4)。位于以太网1 4 0 . 2 5 2 . 1上的主机
    n e t b用A R P获得对应于1 4 0 . 2 5 2 . 1 . 4的48 bit以太网地址。这个以太网地址就是链路层数据帧头
    上的目的地址。
    路由器g a t e w a y也执行与前面两个路由器相同的步骤。它的默认路由表目所指定的下一
    站路由器I P地址是1 4 0 . 2 5 2 . 1 0 4 . 2
    对于这个例子需要指出一些关键点:
    1) 该例子中的所有主机和路由器都使用了默认路由。事实上,大多数主机和一些路由器
    可以用默认路由来处理任何目的,除非它在本地局域网上。
    2) 数据报中的目的I P地址始终不发生任何变化(在8 . 5节中,我们将看到,只有使用源路
    由选项时,目的I P地址才有可能被修改,但这种情况很少出现)。所有的路由选择决策都是基
    于这个目的I P地址。
    3) 每个链路层可能具有不同的数据帧首部,而且链路层的目的地址(如果有的话)始终
    指的是下一站的链路层地址。在例子中,两个以太网封装了含有下一站以太网地址的链路层
    首部,但是S L I P链路没有这样做。以太网地址一般通过A R P获得。
    在第9章,我们在描述了I C M P之后将再次讨论I P路由选择问题。我们将看到一些路由表
    的例子,以及如何用它们来进行路由决策的。

  • 相关阅读:
    C++中四种类型转换方式
    LeetCode——Move Zeroes
    LeetCode——Construct the Rectangle
    LeetCode——Add Digits
    LeetCode—— Invert Binary Tree
    LeetCode——Sum of Two Integers
    LeetCode——Find the Difference
    LeetCode——Maximum Depth of Binary Tree
    kafka 安装及部署
    apache kafka系列之server.properties配置文件参数说明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saryli/p/5309746.html
Copyright © 2020-2023  润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