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是否还记得年初写的《软件工程四十年预测》一文,里边提到了“实践软件工程”的概念。也就是说未来引领软件工程的不再是少数大师,而很可能是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或有经验或有教训或有心得的普通一线开发者和管理者。
本书是由京东、IBM、淘宝、SAP、暴风影音等IT名企专家——也包括博主本人——所编写的敏捷经验分享,都来自于真实的开发经历。
敏捷开发的主体,不是理论也不是大师,而是所有不执着于定论,勇于不断摸索最好方法的一线人员。书名叫做一千零一夜,就是希望实践者的故事永远讲不完,期待大家的参与和分享。
京东,亚马逊、当当、互动出版社均有销售,以下内容节选自京东的介绍(今天图书上了京东的首页,在“新书速递-科技”栏目下)。
内容简介
《敏捷开发一千零一夜》以多位作者的亲身经历,再现真实的敏捷实施过程,描述各个企业在实施敏捷的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解决的思路及最终得到的经验与教训。这本案例集从不同的视角,为读者展示从大型互联网企业到初创公司、从大型国企到独资外企、从典型的甲方到第三方咨询公司的敏捷历程。这里面既有大的组织的敏捷转型,也有一个小团队或个人的敏捷历程,还涵盖某个敏捷实践或工具的应用描述。
本书的特色在于由真实实践提炼,对正在实施敏捷的读者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热门推荐
目录
第一篇 组 织 篇
第1章 暴风敏捷项目管理实践
一、暴风的项目危机
二、组织级的敏捷初体验
三、再次组织级探索
四、持续优化的力量
五、组织改进中人的因素
第2章 淘宝的敏捷实践与过程改进
一、背景介绍
二、不同背景下的解决方案
三、ScrumMaster心得
四、敏捷与过程改进
五、工具的支持
第3章 从CMMI5到敏捷
一、案例背景
二、敏捷导入过程
三、敏捷优化改进过程
四、整体回顾
第4章 从装甲兵团到特种部队
一、引子
二、实施过程
三、反思
第二篇 产 品 篇
第5章 火星人一千零一夜
一、第一个月:一个产品的诞生
二、第二个月:框架优先,还是故事群优先
三、第三个月:故事树
四、第四个月:用户故事的颗粒度(上)
五、第五个月:用户故事的颗粒度(下)
六、第六个月:用户故事的分类
七、第七个月:分类语法
八、后记
第6章 从敏捷到精益
一、背景
三、破窗理论
四、敏捷宣言错了吗
五、南辕北辙
六、MVP才是王道
七、跨越鸿沟
八、小结
第三篇 团 队 篇
第7章 敏捷英雄传之火烧赤壁
一、人物介绍
二、故事梗概
三、引子
四、CEO孙权的故事: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
五、CTO周瑜的故事:究竟是变好,还是变得更烂
六、产品经理太史慈的故事:一个大版本经理的困惑
七、编码狂人凌统的故事:主刀,就是能上得天堂,下得地狱的主儿
八、测试经理陆逊的故事:敏捷测试,就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九、产品集成主管甘宁的故事:持续集成的烦恼
十、臭皮匠的话
第8章 打造学习型自适应团队
一、背景介绍
二、团队实践过程
三、回顾与反思
第9章 从传统软件开发到敏捷的初体验
一、背景
二、迈出第一步
三、对第一次迭代的改进
四、关键的第三次迭代
五、第四次迭代:低耦合软件设计
六、总结
第10章 敏捷在传统软件与互联网中的应用
一、背景介绍
二、敏捷实施过程
三、回顾与反思
第四篇 实 践 篇
第11章 敏捷无它,唯持续改进
一、背景介绍
二、我与敏捷的第一次亲密接触
三、敏捷原来是这样的
四、第一个挑战
五、团队的好奇心
六、更多挑战
七、团队的惯性
八、镜子
九、从一开始就要高标准
十、TDD的争议
十一、“道”与“术”
十二、程序员文化
十三、程序员与建筑工人
十四、TDD不是目的,“拉”与“推”
十五、Coding Dojo
十六、让实践落地
十七、程序员的产出
十八、权威
十九、认同权的建立:无私,勇于说不知道
二十、成就感:点燃程序员的热情
二十一、PDD:痛苦驱动开发
二十二、排除障碍,创建舒适的技术环境
二十三、投资回报率
二十四、让领域模型裸奔
二十五、架构
二十六、你做什么就是什么(You are what you do)
二十七、Scrum是不行的,如果只有Scrum
二十八、做正确的事情 vs 正确地做事情
二十九、问题和解决方案,5-whys
三十、“为什么”
三十一、估算(动词)很有帮助,但估算(名词)往往没有
三十二、守破离
三十三、测试优先
三十四、QA vs QC
三十五、分享:Wiki、博客、书籍、技术讨论、编程练习
三十六、没有银弹,只有持续改进
三十七、敏捷宣言
第12章 网龙持续集成实践
一、案例背景
二、案例分享
第1章 暴风敏捷项目管理实践
一、暴风的项目危机
二、组织级的敏捷初体验
三、再次组织级探索
四、持续优化的力量
五、组织改进中人的因素
第2章 淘宝的敏捷实践与过程改进
一、背景介绍
二、不同背景下的解决方案
三、ScrumMaster心得
四、敏捷与过程改进
五、工具的支持
第3章 从CMMI5到敏捷
一、案例背景
二、敏捷导入过程
三、敏捷优化改进过程
四、整体回顾
第4章 从装甲兵团到特种部队
一、引子
二、实施过程
三、反思
第二篇 产 品 篇
第5章 火星人一千零一夜
一、第一个月:一个产品的诞生
二、第二个月:框架优先,还是故事群优先
三、第三个月:故事树
四、第四个月:用户故事的颗粒度(上)
五、第五个月:用户故事的颗粒度(下)
六、第六个月:用户故事的分类
七、第七个月:分类语法
八、后记
第6章 从敏捷到精益
一、背景
三、破窗理论
四、敏捷宣言错了吗
五、南辕北辙
六、MVP才是王道
七、跨越鸿沟
八、小结
第三篇 团 队 篇
第7章 敏捷英雄传之火烧赤壁
一、人物介绍
二、故事梗概
三、引子
四、CEO孙权的故事: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
五、CTO周瑜的故事:究竟是变好,还是变得更烂
六、产品经理太史慈的故事:一个大版本经理的困惑
七、编码狂人凌统的故事:主刀,就是能上得天堂,下得地狱的主儿
八、测试经理陆逊的故事:敏捷测试,就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九、产品集成主管甘宁的故事:持续集成的烦恼
十、臭皮匠的话
第8章 打造学习型自适应团队
一、背景介绍
二、团队实践过程
三、回顾与反思
第9章 从传统软件开发到敏捷的初体验
一、背景
二、迈出第一步
三、对第一次迭代的改进
四、关键的第三次迭代
五、第四次迭代:低耦合软件设计
六、总结
第10章 敏捷在传统软件与互联网中的应用
一、背景介绍
二、敏捷实施过程
三、回顾与反思
第四篇 实 践 篇
第11章 敏捷无它,唯持续改进
一、背景介绍
二、我与敏捷的第一次亲密接触
三、敏捷原来是这样的
四、第一个挑战
五、团队的好奇心
六、更多挑战
七、团队的惯性
八、镜子
九、从一开始就要高标准
十、TDD的争议
十一、“道”与“术”
十二、程序员文化
十三、程序员与建筑工人
十四、TDD不是目的,“拉”与“推”
十五、Coding Dojo
十六、让实践落地
十七、程序员的产出
十八、权威
十九、认同权的建立:无私,勇于说不知道
二十、成就感:点燃程序员的热情
二十一、PDD:痛苦驱动开发
二十二、排除障碍,创建舒适的技术环境
二十三、投资回报率
二十四、让领域模型裸奔
二十五、架构
二十六、你做什么就是什么(You are what you do)
二十七、Scrum是不行的,如果只有Scrum
二十八、做正确的事情 vs 正确地做事情
二十九、问题和解决方案,5-whys
三十、“为什么”
三十一、估算(动词)很有帮助,但估算(名词)往往没有
三十二、守破离
三十三、测试优先
三十四、QA vs QC
三十五、分享:Wiki、博客、书籍、技术讨论、编程练习
三十六、没有银弹,只有持续改进
三十七、敏捷宣言
第12章 网龙持续集成实践
一、案例背景
二、案例分享
前言
前些日子,有人在微博上发文说,现在IT界有三大俗:云计算、大数据、敏捷,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敏捷的热度!如果你最近一年内参加过各类IT过程改进大会、测试大会、研发管理大会、案例研讨大会,一定会发现有很多人在讲敏捷、谈敏捷,而且占据的场次越来越多。以前是我们这些所谓的敏捷狂热分子在讲,现在连一些CMMI/PMP死硬分子也加入进来讲。敏捷让以前的CMMI/PMP阵营不得不做出调整,PMP搞了敏捷的认证,CMMI新出了1.3版,据说里面有97处提到了敏捷……这从另外的角度说明敏捷的确已经入“俗”。
中国人素来讲究雅俗共赏,在这个越来越“俗”的过程中,我们该怎么保持那份“雅”呢?希望大家在看热闹、参与热闹的同时,能够冷静地思考,敏捷到底能为我们带来什么?我们该如何变得敏捷?敏捷又将何去何从?
大师们也在思考,2011年,敏捷10年回顾的时候,将“追求技术卓越”放在了第一的位置;10年之后,敏捷又将如何呢?著名敏捷大师Mike Cohn认为:“在接下来的10年,面向对象世界中发生的事情会再次出现,即我们将不再讨论敏捷。不久前我们不再讨论对象了,因为它们已经胜出,没有人再会参加针对面向对象的大型辩论。当然,还有一些应用我们不使用对象,比如有严格性能要求的应用,也有些项目是用非OO语言开发的。但即使在这些案例中,我也怀疑开发的代码仍然受到对象的影响。我希望敏捷也能达到这一点,我们不再讨论敏捷,不再说‘敏捷软件开发’,我们仅仅说‘软件开发’,当然一定是敏捷的。没有人会问我编写的Ruby代码是否面向对象,因为这毋庸置疑;我希望某一天也没有人问我项目中是否使用了敏捷,这也将会毋庸置疑。”
在过去几年中,我们给客户做敏捷培训时,收集到的最多的反馈之一,莫过于学员想听到更多的敏捷实施案例。于是,慢慢地就有了收集各类敏捷实施案例的想法,并日渐强烈起来。毕竟,每个人都有偷窥别人隐私的好奇心,不然Twitter、微博也就不会这么火了。同理,正在实施敏捷的人,无论自己做得好的,做得不好的,其实都希望看到同行是怎么做的。
冯国馨,作为PMBar IT项目管理公益实践社区发起人,在社区内外的各种敏捷分享和交流过程中,看到大家也非常希望了解、学习和探讨国内不同IT行业、不同特点IT企业敏捷开发的真实案例。加之,2011年8月PMBar社区推出的第一部实践案例书籍《IT项目管理那些事儿》在社会上反响热烈,至今图书热卖万余册。这些极大地增强了我们进一步开展敏捷实践案例书籍撰写的信心!
于是,在王立杰的协调下,PMBar社区内外的十几位敏捷专家决定共同分享自己的敏捷实践案例,希望通过出书使行业内的敏捷实践者或敏捷观望者有所借鉴和体悟。
本书采用的是叙事的风格,通过分享每个敏捷实践者自身的实践案例,为读者展现一个个鲜活的敏捷实施过程,展示敏捷团队的成长烦恼和喜悦,从而和读者达到共鸣。这是一个百花齐放、精彩纷呈的故事集,就像《一千零一夜》一样,有十几位作者,他们中有来自国际著名IT公司的敏捷专家、有来自国内著名电商的敏捷教练、有来自大型国有企业的IT总监、有民营高科技企业技术管理者,有纯粹的敏捷实践者、也有CMMI/敏捷融合实践者等,他们以不同的经历、用不同风格的言语,为我们描述一个又一个精彩的敏捷开发故事。
感谢本书编委会全体成员(王立杰、冯国馨、许舟平、陈勇、杨立东、张克强、杨瑞、杜伟忠、郑贺宸、蔡阿彬、胡峰、范佳莹、马越、史昀)的共同努力,因为他们的努力才有了这本书的诞生。感谢电子工业出版社博文视点的张月萍,她的“博文视点除了盈利的任务外,还承担着教育用户、传播思想的重任!”一句话为《敏捷开发一千零一夜》这本书画龙点睛。我们希望这本书能启迪正在或者准备开展敏捷实践的读者,如果它帮助你加快了敏捷步伐,那就是我们最大的欣慰。
再次,真心感谢曾经为此书劳心劳力的各位朋友,愿天下人幸福安康。
编者
中国人素来讲究雅俗共赏,在这个越来越“俗”的过程中,我们该怎么保持那份“雅”呢?希望大家在看热闹、参与热闹的同时,能够冷静地思考,敏捷到底能为我们带来什么?我们该如何变得敏捷?敏捷又将何去何从?
大师们也在思考,2011年,敏捷10年回顾的时候,将“追求技术卓越”放在了第一的位置;10年之后,敏捷又将如何呢?著名敏捷大师Mike Cohn认为:“在接下来的10年,面向对象世界中发生的事情会再次出现,即我们将不再讨论敏捷。不久前我们不再讨论对象了,因为它们已经胜出,没有人再会参加针对面向对象的大型辩论。当然,还有一些应用我们不使用对象,比如有严格性能要求的应用,也有些项目是用非OO语言开发的。但即使在这些案例中,我也怀疑开发的代码仍然受到对象的影响。我希望敏捷也能达到这一点,我们不再讨论敏捷,不再说‘敏捷软件开发’,我们仅仅说‘软件开发’,当然一定是敏捷的。没有人会问我编写的Ruby代码是否面向对象,因为这毋庸置疑;我希望某一天也没有人问我项目中是否使用了敏捷,这也将会毋庸置疑。”
在过去几年中,我们给客户做敏捷培训时,收集到的最多的反馈之一,莫过于学员想听到更多的敏捷实施案例。于是,慢慢地就有了收集各类敏捷实施案例的想法,并日渐强烈起来。毕竟,每个人都有偷窥别人隐私的好奇心,不然Twitter、微博也就不会这么火了。同理,正在实施敏捷的人,无论自己做得好的,做得不好的,其实都希望看到同行是怎么做的。
冯国馨,作为PMBar IT项目管理公益实践社区发起人,在社区内外的各种敏捷分享和交流过程中,看到大家也非常希望了解、学习和探讨国内不同IT行业、不同特点IT企业敏捷开发的真实案例。加之,2011年8月PMBar社区推出的第一部实践案例书籍《IT项目管理那些事儿》在社会上反响热烈,至今图书热卖万余册。这些极大地增强了我们进一步开展敏捷实践案例书籍撰写的信心!
于是,在王立杰的协调下,PMBar社区内外的十几位敏捷专家决定共同分享自己的敏捷实践案例,希望通过出书使行业内的敏捷实践者或敏捷观望者有所借鉴和体悟。
本书采用的是叙事的风格,通过分享每个敏捷实践者自身的实践案例,为读者展现一个个鲜活的敏捷实施过程,展示敏捷团队的成长烦恼和喜悦,从而和读者达到共鸣。这是一个百花齐放、精彩纷呈的故事集,就像《一千零一夜》一样,有十几位作者,他们中有来自国际著名IT公司的敏捷专家、有来自国内著名电商的敏捷教练、有来自大型国有企业的IT总监、有民营高科技企业技术管理者,有纯粹的敏捷实践者、也有CMMI/敏捷融合实践者等,他们以不同的经历、用不同风格的言语,为我们描述一个又一个精彩的敏捷开发故事。
感谢本书编委会全体成员(王立杰、冯国馨、许舟平、陈勇、杨立东、张克强、杨瑞、杜伟忠、郑贺宸、蔡阿彬、胡峰、范佳莹、马越、史昀)的共同努力,因为他们的努力才有了这本书的诞生。感谢电子工业出版社博文视点的张月萍,她的“博文视点除了盈利的任务外,还承担着教育用户、传播思想的重任!”一句话为《敏捷开发一千零一夜》这本书画龙点睛。我们希望这本书能启迪正在或者准备开展敏捷实践的读者,如果它帮助你加快了敏捷步伐,那就是我们最大的欣慰。
再次,真心感谢曾经为此书劳心劳力的各位朋友,愿天下人幸福安康。
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