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做文本分类聚类的任务时,常常需要从文本中提取特征,提取出对学习有价值的分类,而不是把所有的词都用上,那样会造成维度灾难。因此一些词对分类的作用不大,比如“的、是、在、了”等停用词。这里介绍三种常用的特征选择方法:
无监督方法:
- TF-IDF
监督方法:
- 卡方
- 信息增益
- 互信息
一、TF-IDF
一个容易想到的思路,就是找到出现次数最多的词。如果某个词很重要,它应该在这篇文章中多次出现。于是,我们进行"词频"(Term Frequency,缩写为TF)统计。
结果你肯定猜到了,出现次数最多的词是----"的"、"是"、"在"----这一类最常用的词。它们叫做“停用词”(stop words),表示对找到结果毫无帮助、必须过滤掉的词。
假设我们把它们都过滤掉了,只考虑剩下的有实际意义的词。这样又会遇到了另一个问题,我们可能发现"中国"、"蜜蜂"、"养殖"这三个词的出现次数一样多。这是不是意味着,作为关键词,它们的重要性是一样的?
显然不是这样。因为"中国"是很常见的词,相对而言,"蜜蜂"和"养殖"不那么常见。如果这三个词在一篇文章的出现次数一样多,有理由认为,"蜜蜂"和"养殖"的重要程度要大于"中国",也就是说,在关键词排序上面,"蜜蜂"和"养殖"应该排在"中国"的前面。
所以,我们需要一个重要性调整系数,衡量一个词是不是常见词。如果某个词比较少见,但是它在这篇文章中多次出现,那么它很可能就反映了这篇文章的特性,正是我们所需要的关键词。
用统计学语言表达,就是在词频的基础上,要对每个词分配一个"重要性"权重。最常见的词("的"、"是"、"在")给予最小的权重,较常见的词("中国")给予较小的权重,较少见的词("蜜蜂"、"养殖")给予较大的权重。这个权重叫做"逆文档频率"(Inverse Document Frequency,缩写为IDF),它的大小与一个词的常见程度成反比。
知道了"词频"(TF)和"逆文档频率"(IDF)以后,将这两个值相乘,就得到了一个词的TF-IDF值。某个词对文章的重要性越高,它的TF-IDF值就越大。所以,排在最前面的几个词,就是这篇文章的关键词。
TF-IDF算法的优点是简单快速,结果比较符合实际情况。缺点是,单纯以"词频"衡量一个词的重要性,不够全面,有时重要的词可能出现次数并不多。而且,这种算法无法体现词的位置信息,出现位置靠前的词与出现位置靠后的词,都被视为重要性相同,这是不正确的。(一种解决方法是,对全文的第一段和每一段的第一句话,给予较大的权重。)
TF-IDF算法可以用于无监督学习,不需要知道文档的类别,但是对同一个词来说,它在不同的文档中有不同的TF-IDF值,我这里处理的策略是每篇文档取top K,然后做一个去重。
二、卡方检验
卡方检验其实是数理统计中一种常用的检验两个变量独立性的方法。
卡方检验最基本的思想就是通过观察实际值与理论值的偏差来确定理论的正确与否。具体做的时候常常先假设两个变量确实是独立的(行话就叫做“原假设”),然后观察实际值(也可以叫做观察值)与理论值(这个理论值是指“如果两者确实独立”的情况下应该有的值)的偏差程度,如果偏差足够小,我们就认为误差是很自然的样本误差,是测量手段不够精确导致或者偶然发生的,两者确确实实是独立的,此时就接受原假设;如果偏差大到一定程度,使得这样的误差不太可能是偶然产生或者测量不精确所致,我们就认为两者实际上是相关的,即否定原假设,而接受备择假设。
那么用什么来衡量偏差程度呢?假设理论值为E(这也是数学期望的符号哦),实际值为x,如果仅仅使用所有样本的观察值与理论值的差值x-E之和https://zhuanlan.zhihu.com/p/28053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