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penresty开发系列19--lua的table操作


    openresty开发系列19--lua的table操作

    Lua中table内部实际采用哈希表和数组分别保存键值对、普通值;下标从1开始

    不推荐混合使用这两种赋值方式。

    local color={first="red", "blue", third="green", "yellow"}

    print(color["first"])                 --> output: red
    print(color[1])                       --> output: blue
    print(color["third"])                 --> output: green
    print(color[2])                       --> output: yellow
    print(color[3])                       --> output: nil

    一)table.getn 获取长度

    相关于取长度操作符写作一元操作 #。

    字符串的长度是它的字节数(就是以一个字符一个字节计算的字符串长度)。
    对于常规的数组,里面从 1 到 n 放着一些非空的值的时候,它的长度就精确的为 n,即最后一个值的下标。
    local tblTest1 = { 1, a = 2, 3 }
    print("Test1 " .. table.getn(tblTest1))
    此table的长度为2,可是明明是三个数值啊,这里要说明一下,getn 只能执行数值型的table,即数值索引的值.
    忽略哈希值类型的键值对map,即不包含字符索引值

    local tblTest1 = { b=1, a = 2, 3 }
    print("Test1 " .. table.getn(tblTest1))    #输出长度为1

    local tblTest1 = { b=1, a = 2, c=3 }
    print("Test1 " .. table.getn(tblTest1))    #输出长度为0

    local tblTest1 = { 1, 2, 3 }
    print("Test1 " .. table.getn(tblTest1))    #输出长度为3

    在有个地方说明一下
    --此table 虽然有[3]=6,也是数组型,但是不连续的,缺少了2的索引,所以输出长度为1

    local tblTest1 = { [3] = 6,c = 1, a = 2, [1]=3 }
    print("Test1 " .. table.getn(tblTest1))   

    --此table 数值索引是连续 到2,所以输出长度为2
    local tblTest1 = { [2] = 6,c = 1, a = 2, 3 }
    print("Test1 " .. table.getn(tblTest1))   

    =============================
    获取table长度,不区分数组和键值对

    function table_length(t)
      local leng=0
      for k, v in pairs(t) do
        leng=leng+1
      end
      return leng;
    end

    =================
    特殊说明:

    如果数组有一个"空洞"(就是说,nil 值被夹在非空值之间),那么 #t 可能是指向任何一个是 nil 值的前一个位置的下标(就是说,任何一个 nil 值都有可能被当成数组的结束)。
    这也就说明对于有"空洞"的情况,table 的长度存在一定的 不可确定性。

    关于nil的特别说明
    local tblTest2 = { 1,nil,2}
    对一个table中有nil值 取长度,会有很多不确定性,不同的luajit版本输出的结果也不一样

    不要在 Lua 的 table 中使用 nil 值,如果一个元素要删除,直接 remove,不要用 nil 去代替。

    二)table.concat (table [, sep [, i [, j ] ] ])

    对于元素是 string 或者 number 类型的表 table,
    返回 table[i]..sep..table[i+1] ··· sep..table[j] 连接成的字符串。填充字符串 sep 默认为空白字符串。
    起始索引位置 i 默认为 1,结束索引位置 j 默认是 table 的长度。如果 i 大于 j,返回一个空字符串。

    local a = {1, 3, 5, "hello" }
    print(table.concat(a))              -- output: 135hello
    print(table.concat(a, "|"))         -- output: 1|3|5|hello
    print(table.concat(a, " ", 2, 4))   -- output: 3 5 hello
    print(table.concat(a, " ", 4, 2))   -- output:


    在介绍string字符串那边有个字符串拼接,是用.. 这个符号进行的
    local str = "a" .. "b" .. "c"..........................  推荐用concat


    三)table.insert (table, [pos ,] value)

    在(数组型)表 table 的 pos 索引位置插入 value,其它元素向后移动到空的地方。
    pos 的默认值是表的长度加一,即默认是插在表的最后。
    local a = {1, 8}             --a[1] = 1,a[2] = 8
    table.insert(a, 1, 3)   --在表索引为1处插入3
    print(a[1], a[2], a[3])
    table.insert(a, 10)    --在表的最后插入10
    print(a[1], a[2], a[3], a[4])

    -->output
    3   1   8
    3   1   8   10

    四)table.remove (table [, pos])

    在表 table 中删除索引为 pos(pos 只能是 number型)的元素,并返回这个被删除的元素,
    它后面所有元素的索引值都会减一。pos 的默认值是表的长度,即默认是删除表的最后一个元素。
    local a = { 1, 2, 3, 4}
    print(table.remove(a, 1)) --删除速索引为1的元素
    print(a[1], a[2], a[3], a[4])

    print(table.remove(a))   --删除最后一个元素
    print(a[1], a[2], a[3], a[4])

    -->output
    1
    2   3   4   nil
    4
    2   3   nil nil


    五)table.sort (table [, comp])

    local a = { 1, 7, 3, 4, 25}
    table.sort(a)           --默认从小到大排序

    print(a[1], a[2], a[3], a[4], a[5])
    -->output
    1   3   4   7   25


    按照给定的比较函数 comp 给表 table 排序,也就是从 table[1] 到 table[n],这里 n 表示 table 的长度。
    比较函数有两个参数,如果希望第一个参数排在第二个的前面,就应该返回 true,否则返回 false。
    如果比较函数 comp 没有给出,默认从小到大排序。

    local function compare(x, y) --从大到小排序
       return x > y         --如果第一个参数大于第二个就返回true,否则返回false
    end

    table.sort(a, compare) --使用比较函数进行排序
    print(a[1], a[2], a[3], a[4], a[5])

    -->output
    25  7   4   3   1


    六)table.maxn (table)

    返回(数组型)表 table 的最大索引编号;如果此表没有正的索引编号,返回 0。
    local a = {}
    a[-1] = 10
    print(table.maxn(a))
    a[5] = 10
    print(table.maxn(a))

    -->output
    0
    5

    七)table 判断是否为空

    大家在使用 Lua 的时候,一定会遇到不少和 nil 有关的坑吧。
    有时候不小心引用了一个没有赋值的变量,这时它的值默认为 nil。如果对一个 nil 进行索引的话,会导致异常。
    如下:
    local person = {name = "Bob", sex = "M"}
    -- do something
    person = nil
    -- do something
    print(person.name)

    报错person为nil了
    然而,在实际的工程代码中,我们很难这么轻易地发现我们引用了 nil 变量。
    因此,在很多情况下我们在访问一些 table 型变量时,需要先判断该变量是否为 nil,例如将上面的代码改成:

    local person = {name = "Bob", sex = "M"}
    -- do something
    person = nil
    -- do something
    if person ~= nil then
      print(person.name)
    else
      print("person 为空")
    end

    对于简单类型的变量,我们可以用 if (var == nil) then 这样的简单句子来判断。
    我们如果要判断table类型的对象是否为空,那如何判断呢?

    我们思考一下,判断table是否为空有两种情况:

    第一种table对象为nil;
    第二种table对象为{},代表没有键值对,但不为nil。

    那么我们一般的判断逻辑就应该是 table == nil  或者 table的长度为0  就表示为空
    下面我们看看以下例子:
    local a = {}
    local b = {name = "Bob", sex = "Male"}
    local c = {"Male", "Female"}
    local d = nil

    if a == nil then
        print("a == nil")
    end

    if b == nil then
        print("b == nil")
    end

    if c == nil then
        print("c == nil")
    end

    if d== nil then
        print("d == nil")
    end
     
    if next(a) == nil then
        print("next(a) == nil")
    end

    if next(b) == nil then
        print("next(b) == nil")
    end

    if next(c) == nil then
        print("next(c) == nil")
    end


    以上有几个注意点,涉及到table类型的长度
    (#a)   --"#"表示为获取table类型的长度,类似table.getn()
    因为a为{},所以长度为0.

    我们再看(#b) ,依然输出的是0,但b是有值的啊。

    我们再看(#c),输出的是2,这个是怎么回事。这里就是之前在table类型的课程中已经介绍的获取table的长度,
    只是获取的是 数组型的长度,不包含map型的。

    我们再往下看 if a == nil then  在判断 a是否为nil,明显a不为nil
    if next(a) == nil then中的next是什么意思呢?

    next (table [, index])
    功能:允许程序遍历表中的每一个字段,返回下一索引和该索引的值。
    参数:table:要遍历的表
       index:要返回的索引的前一索中的号,当index为nil[]时,将返回第一个索引的值,
          当索引号为最后一个索引或表为空时将返回nil
    next(a) 就是返回第一个索引的值,a的第一个索引是没有值的,那么next(a) 就为nil
    所以next方法经常用来判断 table中是否有值。
    下面的语句相信大家就能看懂了。
    综合以上代码,我们判断table是否为空,就不能简单的判断table长度是否为0,而是判断索引值。

    所以要判断table是否为空应该按照以下进行判断

    function isTableEmpty(t)
        return t == nil or next(t) == nil
    end

    八)ipairs和pairs的区别

    为了看出两者的区别,首先定义一个table:
    a={"Hello","World";a=1,b=2,z=3,x=10,y=20;"Good","Bye"}  
    for i, v in ipairs(a) do
        print(v)
    end
    输出的结果是:
    Hello
    World
    Good
    Bye

    可见ipairs并不会输出table中存储的键值对,会跳过键值对,然后按顺序输出table中的值。
    再使用pairs对其进行遍历:

    for i, v in pairs(a) do
        print(v)
    end

    输出的结果是:
    Hello
    World
    Good  
    Bye   
    1     
    10    
    2     
    20    
    3     
    可见pairs会输出table中的值和键值对,并且在输出的过程中先按顺序输出值,再乱序输出键值对。
    这是因为table在存储值的时候是按照顺序的,但是在存储键值对的时候是按照键的哈希值存储的,
    并不会按照键的字母顺序或是数字顺序存储。
    对于a来说,如果执行print(a[3]),输出的结果也会是Good。也就是说table并不会给键值对一个索引值。

    也就是说ipairs只是按照索引值顺序,打印出了table中有索引值的数据,没有索引值的不管。
    而pairs是先按照数组索引值打印,打印完成后再按照哈希键值对的键的哈希值打印它的值。


    LuaJIT 2.1  新增加的 table.new 和 table.clear 函数是非常有用的。
    前者主要用来预分配 Lua table 空间,后者主要用来高效的释放 table 空间,并且它们都是可以被 JIT 编译的。

  • 相关阅读:
    ( 转 ) Mysql group_concat 的反向应用实现(Mysql列转行)
    ( 转 ) 优化 Group By -- MYSQL一次千万级连表查询优化
    ( 转 ) mysql复合索引、普通索引总结
    ( 转 ) 数据库BTree索引、Hash索引、Bitmap位图索引的优缺点
    ( 转 ) mysql 实战 or、in与union all 的查询效率
    ( 转 ) MySQL高级 之 explain执行计划详解
    ( 转 ) UML 类图
    ( 转 ) .net 操作 JWT
    windows 常用命令
    windows 执行bat脚本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reblue520/p/11433496.html
Copyright © 2020-2023  润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