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文切换
进程在竞争 CPU 的时候并没有真正运行cpu 升高的罪魁祸首上下文切换;Linux 是一个多任务操作系统,它支持远大于 CPU 数量的任务同时运行。当然,这些任务实际上并不是真的在同时运行,而是因为系统在很短的时间内,将 CPU 轮流分配给它们,造成多任务同时运行的错觉。而在每个任务运行前,CPU 都需要知道任务从哪里加载、又从哪里开始运行,也就是说,需要系统事先帮它设置好 CPU 寄存器和程序计数器(Program Counter,PC)。CPU 寄存器,是 CPU 内置的容量小、但速度极快的内存。而程序计数器,则是用来存储 CPU 正在执行的指令位置、或者即将执行的下一条指令位置。它们都是 CPU 在运行任何任务前,必须的依赖环境,因此也被叫做 CPU 上下文。
CPU 上下文切换,就是先把前一个任务的 CPU 上下文(也就是 CPU 寄存器和程序计数器)保存起来,然后加载新任务的上下文到这些寄存器和程序计数器,最后再跳转到程序计数器所指的新位置,运行新任务。而这些保存下来的上下文,会存储在系统内核中,并在任务重新调度执行时再次加载进来。这样就能保证任务原来的状态不受影响,让任务看起来还是连续运行。CPU 上下文切换无非就是更新了 CPU 寄存器的值嘛,但这些寄存器,本身就是为了快速运行任务而设计的,为什么会影响系统的 CPU 性能呢?任务就是进程,或者说任务就是线程。是的,进程和线程正是最常见的任务。但是除此之外,还有没有其他的任务呢?硬件通过触发信号,会导致中断处理程序的调用,也是一种常见的任务。
上下文切换的跟据任务的不同,CPU 的上下文切换就可以分为几个不同的场景,也就是进程上下文切换、线程上下文切换以及中断上下文切换。
进程上下文切换:Linux 按照特权等级,把进程的运行空间分为内核空间和用户空间,分别对应着下图中,
CPU 特权等级的 Ring 0 和 Ring 3。内核空间(Ring 0)具有最高权限,可以直接访问所有资源;用户空间(Ring 3)只能访问受限资源,不能直接访问内存等硬件设备,必须通过系统调用陷入到内核中,才能访问这些特权资源。换个角度看,也就是说,进程既可以在用户空间运行,又可以在内核空间中运行。进程在用户空间运行时,被称为进程的用户态,而陷入内核空间的时候,被称为进程的内核态。从用户态到内核态的转变,需要通过系统调用来完成。 系统调用就发生了上下文切换;CPU 寄存器里原来用户态的指令位置,需要先保存起来。接着,为了执行内核态代码,CPU 寄存器需要更新为内核态指令的新位置。最后才是跳转到内核态运行内核任务。而系统调用结束后,CPU 寄存器需要恢复原来保存的用户态,然后再切换到用户空间,继续运行进程。所以,一次系统调用的过程,其实是发生了两次 CPU 上下文切换。不过,需要注意的是,系统调用过程中,并不会涉及到虚拟内存等进程用户态的资源,也不会切换进程。这跟我们通常所说的进程上下文切换是不一样的:进程上下文切换,是指从一个进程切换到另一个进程运行。而系统调用过程中一直是同一个进程在运行。所以,系统调用过程通常称为特权模式切换,而不是上下文切换。但实际上,系统调用过程中,CPU 的上下文切换还是无法避免的。
进程上下文与系统调用的区别:进程是由内核来管理和调度的,进程的切换只能发生在内核态。所以,进程的上下文不仅包括了虚拟内存、栈、全局变量等用户空间的资源,还包括了内核堆栈、寄存器等内核空间的状态。保存上下文和恢复上下文的过程并不是“免费”的,需要内核在 CPU 上运行才能完成。
根据 Tsuna 的测试报告,每次上下文切换都需要几十纳秒到数微秒的 CPU 时间。这个时间还是相当可观的,特别是在进程上下文切换次数较多的情况下,很容易导致 CPU 将大量时间耗费在寄存器、内核栈以及虚拟内存等资源的保存和恢复上,进而大大缩短了真正运行进程的时间。导致平均负载升高的一个重要因素。 Linux 通过 TLB(Translation Lookaside Buffer)来管理虚拟内存到物理内存的映射关系。当虚拟内存更新后,TLB 也需要刷新,内存的访问也会随之变慢。特别是在多处理器系统上,缓存是被多个处理器共享的,刷新缓存不仅会影响当前处理器的进程,还会影响共享缓存的其他处理器的进程。
什么时候发生上下文切换
进程切换时才需要切换上下文,换句话说,只有在进程调度的时候,才需要切换上下文。Linux 为每个 CPU 都维护了一个就绪队列,将活跃进程(即正在运行和正在等待 CPU 的进程)按照优先级和等待 CPU 的时间排序,然后选择最需要 CPU 的进程,也就是优先级最高和等待 CPU 时间最长的进程来运行。
进程在什么时候才会被调度到 CPU 上运行呢?
最容易想到的一个时机,就是进程执行完终止了,它之前使用的 CPU 会释放出来,这个时候再从就绪队列里,拿一个新的进程过来运行。其实还有很多其他场景,也会触发进程调度,在这里逐个梳理下。
其一,为了保证所有进程可以得到公平调度,CPU 时间被划分为一段段的时间片,这些时间片再被轮流分配给各个进程。这样,当某个进程的时间片耗尽了,就会被系统挂起,切换到其它正在等待 CPU 的进程运行。
其二,进程在系统资源不足(比如内存不足)时,要等到资源满足后才可以运行,这个时候进程也会被挂起,并由系统调度其他进程运行。
其三,当进程通过睡眠函数 sleep 这样的方法将自己主动挂起时,自然也会重新调度。
其四,当有优先级更高的进程运行时,为了保证高优先级进程的运行,当前进程会被挂起,由高优先级进程来运行。
最后一个,发生硬件中断时,CPU 上的进程会被中断挂起,转而执行内核中的中断服务程序。
了解这几个场景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一旦出现上下文切换的性能问题,它们就是幕后凶手。
线程上下文切换
线程与进程最大的区别在于,线程是调度的基本单位,而进程则是资源拥有的基本单位。说白了,所谓内核中的任务调度,实际上的调度对象是线程;而进程只是给线程提供了虚拟内存、全局变量等资源。所以,对于线程和进程,我们可以这么理解:
当进程只有一个线程时,可以认为进程就等于线程。
当进程拥有多个线程时,这些线程会共享相同的虚拟内存和全局变量等资源。这些资源在上下文切换时是不需要修改的。
另外,线程也有自己的私有数据,比如栈和寄存器等,这些在上下文切换时也是需要保存的。
这么一来,线程的上下文切换其实就可以分为两种情况:
第一种, 前后两个线程属于不同进程。此时,因为资源不共享,所以切换过程就跟进程上下文切换是一样。
第二种,前后两个线程属于同一个进程。此时,因为虚拟内存是共享的,所以在切换时,虚拟内存这些资源就保持不动,只需要切换线程的私有数据、寄存器等不共享的数据。
到这里你应该也发现了,虽然同为上下文切换,但同进程内的线程切换,要比多进程间的切换消耗更少的资源,而这,也正是多线程代替多进程的一个优势。
中断上下文切换
还有一个场景也会切换 CPU 上下文,那就是中断。为了快速响应硬件的事件,中断处理会打断进程的正常调度和执行,转而调用中断处理程序,响应设备事件。而在打断其他进程时,就需要将进程当前的状态保存下来,这样在中断结束后,进程仍然可以从原来的状态恢复运行。
跟进程上下文不同,中断上下文切换并不涉及到进程的用户态。所以,即便中断过程打断了一个正处在用户态的进程,也不需要保存和恢复这个进程的虚拟内存、全局变量等用户态资源。中断上下文,其实只包括内核态中断服务程序执行所必需的状态,包括 CPU 寄存器、内核堆栈、硬件中断参数等。
对同一个 CPU 来说,中断处理比进程拥有更高的优先级,所以中断上下文切换并不会与进程上下文切换同时发生。同样道理,由于中断会打断正常进程的调度和执行,所以大部分中断处理程序都短小精悍,以便尽可能快的执行结束。
另外,跟进程上下文切换一样,中断上下文切换也需要消耗 CPU,切换次数过多也会耗费大量的 CPU,甚至严重降低系统的整体性能。所以,当你发现中断次数过多时,就需要注意去排查它是否会给你的系统带来严重的性能问题。
CPU 上下文切换,是保证 Linux 系统正常工作的核心功能之一,一般情况下不需要我们特别关注。
但过多的上下文切换,会把 CPU 时间消耗在寄存器、内核栈以及虚拟内存等数据的保存和恢复上,从而缩短进程真正运行的时间,导致系统的整体性能大幅下降。
怎么查看系统的上下文切换情况
可以使用 vmstat 这个工具,来查询系统的上下文切换情况,vmstat 是一个常用的系统性能分析工具,主要用来分析系统的内存使用情况,也常用来分析 CPU 上下文切换和中断的次数
安装分析工具
yum -y install procps-ng-3.3.10-23.el7.x86_64
运行
[root@master ~]# vmstat 5 procs -----------memory---------- ---swap-- -----io---- -system-- ------cpu----- r b swpd free buff cache si so bi bo in cs us sy id wa st 1 0 0 7409368 2108 469492 0 0 2 54 246 159 1 0 98 0 0 0 0 0 7409244 2108 469524 0 0 0 0 17 19 0 0 100 0 0
需要特别关注的四列内容:
cs(context switch)是每秒上下文切换的次数。
in(interrupt)则是每秒中断的次数。
r(Running or Runnable)是就绪队列的长度,也就是正在运行和等待 CPU 的进程数。
b(Blocked)则是处于不可中断睡眠状态的进程数。
上下文切换次数 159 ,系统中断次数 in 则是 246 次,就绪队列长度 r 是1次 和不可中断状态进程数 b 是 0。
vmstat 只给出了系统总体的上下文切换情况,要想查看每个进程的详细情况,就需要提到过的 pidstat 了。给它加上 -w 选项,可以查看每个进程上下文切换的情况了。
[root@master ~]# pidstat -w Linux 3.10.0-957.el7.x86_64 (master) 2020年03月12日 _x86_64_ (2 CPU) 20时39分22秒 UID PID cswch/s nvcswch/s Command 20时39分22秒 0 1 0.07 0.03 systemd 20时39分22秒 0 2 0.01 0.00 kthreadd 20时39分22秒 0 3 0.10 0.00 ksoftirqd/0 20时39分22秒 0 5 0.00 0.00 kworker/0:0H
一个是 cswch ,表示每秒自愿上下文切换(voluntary context switches)的次数,另一个则是 nvcswch ,表示每秒非自愿上下文切换(non voluntary context switches)的次数。
所谓自愿上下文切换,是指进程无法获取所需资源,导致的上下文切换。比如说, I/O、内存等系统资源不足时,就会发生自愿上下文切换。而非自愿上下文切换,则是指进程由于时间片已到等原因,被系统强制调度,进而发生的上下文切换。比如说,大量进程都在争抢 CPU 时,就容易发生非自愿上下文切换。
安装工具示例分析
yum -y install sysbench
查看空闲系统cpu上下文切换
[root@master ~]# vmstat 1 1 procs -----------memory---------- ---swap-- -----io---- -system-- ------cpu----- r b swpd free buff cache si so bi bo in cs us sy id wa st 1 0 0 7399736 2108 478944 0 0 2 54 244 158 1 0 98 0 0
模拟
[root@master ~]# sysbench --threads=10 --max-time=300 threads run WARNING: --max-time is deprecated, use --time instead sysbench 1.0.17 (using system LuaJIT 2.0.4) Running the test with following options: Number of threads: 10 Initializing random number generator from current time Initializing worker threads... Threads started!
查看
[root@master ~]# vmstat 1 procs -----------memory---------- ---swap-- -----io---- -system-- ------cpu----- r b swpd free buff cache si so bi bo in cs us sy id wa st 8 0 0 7394660 2108 479336 0 0 2 54 244 284 1 0 98 0 0 7 0 0 7394660 2108 479352 0 0 0 0 2137 1360097 13 87 0 0 0 7 0 0 7394660 2108 479352 0 0 0 0 2077 1535057 13 87 0 0 0
r 列:就绪队列的长度已经到了7,远远超过了系统 CPU 的个数 2,所以肯定会有大量的 CPU 竞争。
us(user)和 sy(system)列:这两列的 CPU 使用率加起来上升到了 100%,其中系统 CPU 使用率,也就是 sy 列高达 87%,说明 CPU 主要是被内核占用了。
in 列:中断次数也上升到了 2千左右,说明中断处理也是个潜在的问题。
综合这几个指标,我们可以知道,系统的就绪队列过长,也就是正在运行和等待 CPU 的进程数过多,导致了大量的上下文切换,而上下文切换又导致了系统 CPU 的占用率升高。
继续分析,在第三个终端再用 pidstat 来看一下, CPU 和进程上下文切换的情况:
[root@master ~]# pidstat -w -u 1 Linux 3.10.0-957.el7.x86_64 (master) 2020年03月12日 _x86_64_ (2 CPU) 20时53分42秒 UID PID %usr %system %guest %CPU CPU Command 20时53分44秒 0 9851 27.18 100.00 0.00 100.00 0 sysbench 20时53分44秒 0 9864 0.00 0.97 0.00 0.97 0 pidstat 20时53分42秒 UID PID cswch/s nvcswch/s Command 20时53分44秒 0 3 0.97 0.00 ksoftirqd/0 20时53分44秒 0 9 12.62 0.00 rcu_sched 20时53分44秒 0 11 0.97 0.00 watchdog/0 20时53分44秒 0 12 0.97 0.00 watchdog/1 20时53分44秒 0 9514 0.97 0.00 kworker/u4:1 20时53分44秒 0 9842 0.97 0.00 kworker/1:2 20时53分44秒 0 9863 0.97 0.00 kworker/0:2 20时53分44秒 0 9864 0.97 0.00 pidstat
从 pidstat 的输出你可以发现,CPU 使用率的升高果然是 sysbench 导致的,它的 CPU 使用率已经达到了 100%。但上下文切换则是来自其他进程,包括非自愿上下文切换频率最高的 pidstat ,以及自愿上下文切换频率最高的内核线程 kworker 和 sshd,不过,细心的你肯定也发现了一个怪异的事儿:pidstat 输出的上下文切换次数,加起来也就几百,比 vmstat 的 139 万明显小了太多cs列;pidstat 默认显示进程的指标数据,加上 -t 参数后,才会输出线程的指标。
[root@master ~]# pidstat -wt 1 Linux 3.10.0-957.el7.x86_64 (master) 2020年03月12日 _x86_64_ (2 CPU) 21时01分17秒 UID TGID TID cswch/s nvcswch/s Command 21时01分18秒 0 3 - 0.93 0.00 ksoftirqd/0 21时01分18秒 0 - 3 0.93 0.00 |__ksoftirqd/0 21时01分18秒 0 9 - 16.82 0.00 rcu_sched 21时01分18秒 0 - 9 16.82 0.00 |__rcu_sched 21时01分18秒 998 5145 - 0.93 0.00 chronyd 21时01分18秒 998 - 5145 0.93 0.00 |__chronyd 21时01分18秒 0 - 5195 0.93 0.00 |__gmain 21时01分18秒 0 - 5832 0.93 0.00 |__tuned 21时01分18秒 0 - 5518 0.93 0.00 |__in:imjournal 21时01分18秒 0 9514 - 0.93 0.00 kworker/u4:1 21时01分18秒 0 - 9514 0.93 0.00 |__kworker/u4:1 21时01分18秒 0 9863 - 0.93 0.00 kworker/0:2 21时01分18秒 0 - 9863 0.93 0.00 |__kworker/0:2 21时01分18秒 0 9865 - 2.80 0.00 kworker/0:1 21时01分18秒 0 - 9865 2.80 0.00 |__kworker/0:1 21时01分18秒 0 - 9867 32569.16 90902.80 |__sysbench 21时01分18秒 0 - 9868 28763.55 126709.35 |__sysbench 21时01分18秒 0 - 9869 19532.71 112644.86 |__sysbench 21时01分18秒 0 - 9870 24392.52 105539.25 |__sysbench 21时01分18秒 0 - 9871 21300.93 93564.49 |__sysbench 21时01分18秒 0 - 9872 30521.50 97540.19 |__sysbench 21时01分18秒 0 - 9873 32982.24 97885.05 |__sysbench 21时01分18秒 0 - 9874 27743.93 114308.41 |__sysbench 21时01分18秒 0 - 9875 32387.85 117520.56 |__sysbench 21时01分18秒 0 - 9876 21925.23 127110.28 |__sysbench 21时01分18秒 0 9882 - 0.93 0.00 kworker/1:0 21时01分18秒 0 - 9882 0.93 0.00 |__kworker/1:0 21时01分18秒 0 9897 - 0.93 1.87 pidstat 21时01分18秒 0 - 9897 0.93 0.93 |__pidstat ^C
既然是中断,我们都知道,它只发生在内核态,而 pidstat 只是一个进程的性能分析工具,并不提供任何关于中断的详细信息;就是从 /proc/interrupts 这个只读文件中读取。/proc 实际上是 Linux 的一个虚拟文件系统,用于内核空间与用户空间之间的通信。/proc/interrupts 就是这种通信机制的一部分,提供了一个只读的中断使用情况。
# -d 参数表示高亮显示变化的区域 $ watch -d cat /proc/interrupts CPU0 CPU1 ... RES: 2450431 5279697 Rescheduling interrupts ...
观察一段时间,你可以发现,变化速度最快的是重调度中断(RES),这个中断类型表示,唤醒空闲状态的 CPU 来调度新的任务运行。这是多处理器系统(SMP)中,调度器用来分散任务到不同 CPU 的机制,通常也被称为处理器间中断(Inter-Processor Interrupts,IPI)。注意:/proc/interrupts时看不见RES是因为窗口开太小了RES在最下面。
所以,这里的中断升高还是因为过多任务的调度问题,跟前面上下文切换次数的分析结果是一致的
这个数值其实取决于系统本身的 CPU 性能。在我看来,如果系统的上下文切换次数比较稳定,那么从数百到一万以内,都应该算是正常的。但当上下文切换次数超过一万次,或者切换次数出现数量级的增长时,就很可能已经出现了性能问题。
这时,你还需要根据上下文切换的类型,再做具体分析。比方说:
自愿上下文切换变多了,说明进程都在等待资源,有可能发生了 I/O 等其他问题;
非自愿上下文切换变多了,说明进程都在被强制调度,也就是都在争抢 CPU,说明 CPU 的确成了瓶颈;中断次数变多了,说明 CPU 被中断处理程序占用,还需要通过查看 /proc/interrupts 文件来分析具体的中断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