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分类能力的随记


    最近几天因为一些因素,对“分类”一词产生了一些兴趣,也逐渐的感觉了自己认知方面的一些不足。

    刚随手看了一篇帖子,细细品味了一番,还是蛮有收货的,这里做一个摘要及总结。

    帖子链接地址:https://tieba.baidu.com/p/5045150255 

    ==故事1:来源于网上的一篇博客==

    说知乎上有人问了这样一个问题:

    一贯的知乎风格,下面各类说法都有,但被顶到第一条的是演员张译的答案,他是这样回答的:

    张译上来先来个分类,这个分类是按照时间维度的:从明清到现代。

    然后下面就按照这个明清戏是的枪是怎么样的、民国戏是怎么样的......

    反观其他的回答,料可能比张译还足,但大部分说的不够清晰明确,因为没有清晰地分类和逻辑出来

    【个人结论】:分类可以让表达更清晰。

    ==故事二:毛主席的三个世界的分类理论==

    在1974年毛主席会见赞比亚总统时这样讲:

    -------

    我看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

    中间派,日本、欧洲、澳大利亚、加拿大,是第二世界

    咱们是第三世界

    亚洲除了日本,都是第三世界,整个非洲都是第三世界,拉丁美洲也是第三世界

    -------

    这3个世界的划分对于中国外交意义深远,也是中国对世界外交的一大贡献,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个人结论】:分类直接反映了一个人的思维水平,甚至对周围的环境产生重大影响。

    ==分类概念==

    在《辞海》里面,关于分类是这样解释的:

    根据事物的特点分别归类:图书分类法——把文件分类存档。

    有关分类能力的研究更多的是在幼儿园、小学更多一些。

    认知心理学家研究发现:

    0-1岁以内的儿童基本上没有分类能力,他们主要依赖于个体的感知;

    1-3岁的儿童分类能力开始萌芽,但尚未形成“类”的概念;

    3-5岁的儿童分类基本上仍然是按照形状、颜色等外在可感知的维度去区分。

    例如:

    让幼儿园小班(3-5岁)的小朋友将红色的塑料圆球、红色苹果和香蕉去进行分类,他们会将圆球和苹果分到一起。

    可能是按照这个外形(圆形)去分,也可能是按照颜色(红色)去分,但他们还不会按照功用(可食用)将苹果核香蕉放到一起。

    如果再加一个芹菜呢?

    【个人总结】我们甚至没有意识到我们其实已经具备“分类”的基本能力

    ==分类学==

    通常意义的分类学(Taxonomy)是指对生物进行识别、鉴定、描述、命名和归类的专门学科。

    分类学的任务和目的可以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物种的识别、鉴定、描述和命名,这是基本的、也是繁重的工作;

    第二部分:归类和建立分类系统,为每个已鉴定的物种在分类系统中安排一个合适的位置。

    类似于儿童从外形和颜色去分类发展到大一点的孩子可以根据概念去分类,

    譬如如果知道了“食物”的概念,无论什么样子的蔬菜,都应该归到一类去。

    生物学的分类也是这样发展的,最早是按照表型特征识别和区分物种,

    并按照表型相似的程度逐级归类,建立易于检索的分类系统,这就是表型分类原则。

    但表型分类的问题是很难揭示事物的本质规律,许多外形差异很大的生物可能存在着亲属关系。

    例如网上那句话“当我知道向日葵属于菊科时,我是崩溃的”就是这个意思。

    【个人总结】普通人的思维可能都是基于表型分类。或者可以理解为普通人只具备基于表型的分类能力。

    ==分类能力==

    世界很繁杂,充满着现象、事实各种观点(真知灼见、谎言与欺骗),

    我们需要去抽取其背后的一致性,才能快速的认识和理解这个世界。这个一致性就是分类里面的维度

    传统国家分类:按照地理位置(五大洲)、人口数量(大小国)、发展阶段分类

    毛主席的国家分类:三个世界

    分析综合的背后都是分类能力,

    分析:是在一个类里面找差异性

    综合:是在不同事物中找共同性

    而这个共同性相当于分类的维度。

    其实金字塔原理也好、结构化思维也好,其核心都是分类能力。

    这也是为什么许多人学了金字塔原理或结构化思维,

    但由于没有积累某个领域大量的知识(陈述性和程序性知识、情境性知识)

    和不具备领域内的概念能力,仍然不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个人总结】基于《如何设计一门课》的方法论设计课程大纲的时候,

    虽然知道需要遵循“金字塔原理”来设计大纲,在没有知道"分类"这个概念之前,确实运用的不好,甚至之后生搬硬套。

    ==分类能力与既有知识关联紧密==

    在2008年的《婴儿行为与发展》的杂志上,Michelle Heron和VirginiaSlaughter教授描述了他们一个实验:

    实验内容:让不同年龄段的男宝宝和女宝宝给各种外形的汽车和布娃娃分类。这些汽车和布娃娃既有普通的也有奇形怪状的。

    实验结果如下:

    1、24个月大的女宝宝都不能按照布娃娃和汽车两种类别完成分类,

    2、24个月大的男宝宝则可以完成对汽车的分类,却无法完成对布娃娃的分类。

    3、到30个月大时,女宝宝可以成功地对布娃娃和汽车进行分类,而同龄的男宝宝还是只能对汽车进行归类。

    这个时候许多人就认为是性别影响了宝宝的分类能力,但Heron和Slaughter两位教授却不这样认为。

    他们认为不同性别的宝宝在分类能力上的差异并不是因为性别,而是由于他们获得的知识经验不同。

    例如:男宝宝能对汽车归类可能是他们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到玩具汽车的颜色和车轮的运动上,而很少关注布娃娃的信息。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宝宝的性别不同父母的养育方式也不一样。

    对于女孩,父母不仅会为女孩提供布娃娃一类的玩具,也会支持她们接触小汽车;

    而对于男孩,父母会尽量避开具有“女孩特色”的布娃娃等玩具。

    这充分说明了:分类能力与既有知识的关联程度十分紧密

    【个人总结】知识宽度、知识深度很重要。

    ==如何提高分类能力==

    本质上,分类是在思想中去寻找事物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它是我们认识和理解世界的基础方法和能力。

    在分类之上,才可能去判断、推理,才能形成概念作出决策。

    分类需要联想、类比、推理、引申等综合性的论证活动,是思维的基本细胞。

    那些想提升自己思维能力的人,从锻炼自己的分类能力开始是一条捷径。

    当你能够对事物进行有效的分类时,你会发现复杂的事情其实并不复杂而是可以很简单。

    但这种锻炼并不容易,需要艰苦的努力和训练

    如何提高分类能力呢?除了多练习、多思考之外,我觉得核心是2点:

    积累某个领域海量的知识:包括陈述性、程序性、情境性的知识,尤其是后者,可以帮助人实现“模式识别”,通过现象看本质。

    训练自己的概念能力没有相关的词汇的时候是无法实现分类的,深刻的分类体系对应的是深刻的概念

    【个人总结】目前主要积累大数据知识,抽空就训练训练。

    ==分类与大数据==

    这部分的文字完全是我自己整理的了,为什么要整理这部分呢?

    最近正在看一本书叫《入侵未来》,虽然只看了一个开头,但是一句让使我认识到:一切皆数字

    大数据中数据是海量的、多样的,相应的大数据产生的业务形态也是多种多样、错综凌乱的,

    如果不具备这个“其实已经具备,但是被忽略的分类能力”,无法想象将如何驾驭这些数据和业务。

    当【分类】和【万物数据】这两个概念结合到一起的时候,对我自己还是有一些影响的。比如:

    1、我们说话可以认为是在不断产生数据:说话时是乱说一气,想到什么说什么好呢?还是分类之后好呢?

    2、平时遇到的问题可以认为是数据:这些问题是怎么处理好呢?通过分类找到一致性,按一定顺序解决会是什么效果呢?

    3、工作中的数据和业务:是否真正的了解过接触过的数据?用什么概念来分类?分类之后能带来的哪些加成?

    4、在推进一个事情的时候:如果一切信息和资源都是数据,对这些信息和资源进行一些分类之后,是否对推进有帮助?

    ==结论==

    增加储备:增加大数据知识储备(我选择先技术宽度、后深度)

    训练概念:注意收集总结一些概念(没概念、无分类)

    分类习惯:平时养成分类习惯、提升思维。

    知道了分类一词之后,感觉类似下面这些图片其本质都TMD是一些分类概念:

    (不知道看了博客的各位是否有同感)

    --END--

  • 相关阅读:
    [IMX6]Android6.0移植和分析
    Android设计原则和设计模式
    Linux内核源码目录
    Android源码博客目录
    Android应用博客目录
    imx6的kernel3.4.15启动流程
    dd命令
    shell
    i.mx6 Android5.1.1 build解析
    git总结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quchunhui/p/7366439.html
Copyright © 2020-2023  润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