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君列传第八》–读书总结


    2012年看完了电视剧《大秦帝国-黑色裂变》,2013年看完了电视剧《大秦帝国-纵横》。

    看到商君(商鞅)和张子(张仪)的故事,很是激动。

    不过,电视剧、小说、正史毕竟还是有差异的。

    所以呢,我最近重新在看高中买的一本纯文言文的《史记》,重读《商君列传第八》等章节。

    又在网上买了纸质书籍《大秦帝国》(11卷),准备好好拜读下这部著名的长篇历史小说。

    今天,先写《商君列传第八》的读书体会。

    1.魏相临死荐才

      魏相公叔座,在临死的时候,向魏王推荐商鞅为魏相。看到魏王表情不同意,就建议魏王杀了商鞅。

      观点

      a.为什么偏偏在临死的时候,才向魏王举荐人才呢?如果在健康的时候,先让魏王了解商鞅,然后再正式举荐会有更好的效果。

      b.公叔座看到魏王不会任用商鞅,就建议杀掉商鞅。说明他是“爱国”的,并且是高于“部下”的,即以国家利益为重。事后,立即通知商鞅离开魏国,说明还是很珍惜人才的。总之,爱国高于爱人才,爱国且珍惜人才。

     c.魏王既然不同意任用商鞅,也不太可能贸然杀死商鞅。

      说明,公叔座 因爱国而导致自己的判断不准。

      商鞅的洞察力很好,虽年少,确实有奇才。

    2.孝公招纳贤才

      秦孝公招纳贤才,商鞅通过孝公宠臣景监见孝公。

      观点

      a.国家需要人才,人才需要平台。这本是非常好的各取所需。

       但很少有国家,敢于大胆任用人才。

      过去,寒门学子,可以直接“出将入相”,而今不可能。

    b.大争之世,英雄才有用武之地。

    c.商鞅通过孝公宠臣景监推荐,见孝公,说明商鞅还是识人情的。

    景监推荐人才,也算是伯乐,国之栋梁。

    3.商鞅三次建言

    商鞅三见孝公,先后建言帝道、王道、霸道。霸道,最为孝公采纳。

    观点

    a.商鞅在见孝公之前,对秦国的整体国策和建言已经都准备好了。逐一陈述建言,终于知道孝公的喜好,建言成功。

    b.三次建言,其实还是有很大风险的。很多时候,一个人没有那么多耐心。如果第一次“不中听”,就不再有第二次的机会。

    4.变法论战

    商鞅主张变法,秦国贵胄甘龙和杜挚等不同意,变法双方展开了激烈论战,最终孝公采纳了商鞅的建议,实施变法。

    观点

    a.变法改革,历来都会触犯“既得者的利益”,会遇到很大阻力。在过去,改革能否实施,关键还是在于一把手-帝王能否坚持变法。

    b.商鞅的“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观点,很少有“创新”精神。时代在变,人们的观点也要跟着变才行。而诸多世俗之人习惯了一种生活,就不愿意再去改变。

    c.变法的反对者不少,也似乎注定了商鞅“不得好死”的命运。

    5.实施变法

    先通过一件容易实施的小事,树立威信。遇到太子等人犯法,也敢于惩治。

    观点

    a.“能徙者予五十金”。诱人以利,树立威信。变法的小试牛刀。

      当百姓不愿意相信政府时,变法就是扯淡,阻力会很大。

    b.太子犯法。严惩师-公孙贾和傅-公子虔。

       “法之不行,自上犯之”。犯法的一般都是王公贵胄,普通百姓不会轻易冒险犯法。

      所以呢,只有权力最高层,有魄力,敢于坚持,变法才能实施下去。

    6.变法富国强兵

     变法五年,秦国就已经富强了,天子和诸侯都来祝贺。

     变法十年,兵围魏安邑,降之。

     观点

    a.弱国无外交啊。大家都是尊重强者,欺负弱者的。

    b.变法五年,就已经富强了。可见变法的彻底性,变法多么促进生产力。

    c.变法十年,打败魏国,证明了秦国的实力大增。

    此外,还依赖于两个因素。魏国公子卬亲信商鞅的“咋和”和齐国两次大败魏国。(孙膑胜庞涓)

    7.功成不身退

    商鞅相秦十年,大大得罪了宗室贵胄。赵良劝商君,功成身退,商君不从。五月后,孝公卒,太子立,公子虔等人诬告商君谋反,最终杀死商鞅。

    观点

    a.变法是有代价的。得罪宗室贵胄,却又不能消灭他们,他们早晚会报复的。

    b.功成而身不退,强力后援孝公死后,也被杀死。不及时隐退,是念念不舍,还是深信“人正不怕影子斜”呢?

       欲杀之,其无辞乎?

    c.商鞅的悲剧结局,警示了无数的后来之士,如张仪、范雎、范蠡等。

    8.人死法留

    变法的主推者,商鞅和孝公虽然都死了,但是秦国仍然延续了这套新法。

    观点

    十年时间,秦国由弱国变成了强国。

    宗室贵胄想复辟,是不太现实的。

    秦国和百姓都还是注重国家和自己的利益的,而宗室贵胄却只关注自己的利益。

    9.太史公吐槽商君

      太史公,对商君的评价,几乎都是负面的,总是再说“刻薄”和“少恩”。

    观点

    a.太史公,在《史记》中的很多评价,都非客观。加入自己的评论,是《史记》的一个亮点,也是一个败笔。

      《史记》的很多故事,不够详细,只是大致介绍。后来的人,也无法看到“历史真相”。也因此,给《大秦帝国》等小说留下了无数的想象和发挥空间。

    b.商君的彻底变法,强盛了秦国,秦国最终才能一统中国。

    商君的功劳还是非常大的,“刻薄”和“少恩”也要看重是对谁。

    c.也许,崇尚"法制"的商君,没有过多去顾及“人情”。

     从滔滔长河般的历史来看, “法制”可以兴邦,“人情”却也是必须。

     原文参见http://FansUnion.cn/articles/3218 (小雷网-FansUnion.cn)

  • 相关阅读:
    用__new__ 创建单例模式
    函数的列表作为默认参数
    循环闭包函数打印列表
    斐波那契函数和回调函数
    类的共享属性
    字典和format用法
    python 面试大全: 01_类变量在内部是作为字典处理的
    git 学习删除某次提交
    mysql调优
    re模块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qitian1/p/6463436.html
Copyright © 2020-2023  润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