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出差,冬日傍晚,飞机降落时,往窗外一看,薄暮冥冥,远山若隐若现,夕阳柔弱成暗红。脑海中飘过一句话:苍山如海,残阳如血。这大概就是最好的写照吧?不由地细细品味起诗句的出处来:
《忆秦娥·娄山关》
西风烈,
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
马蹄声碎,
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
苍山如海,
残阳如血。
这首词是主席较为出色的作品之一,虽然知名度不如两首<<沁园春>>,却一直是我的最爱。作品作于1935年2月,当时红军刚刚取得了娄山关战斗的胜利,这是长征以来的第一个大胜仗,也是遵义会议之后的首次大捷。娄山关位于贵州省遵义城北娄山的最高峰上,建立在险峻的山峰之间,地势极为险要,《贵州通志》说它“万峰插天,中通一线”。由此可以想像战斗之惨烈,正如开头的“西风烈”三字所描绘出的凄厉悲壮。然而困难是暂时的,革命是乐观的,即便关山漫漫,长路艰险,但已定下要“从头越”。其时,主席已经42岁,人到中年,作为一个从小抱负远大、才华不凡的人,却一直受到排挤和打压,现在终于“大器晚成”地确立了自己的领导地位,是否已经做好准备待从头收拾旧山河?面对前途之凶险,以及湘江惨败之后只剩三分之一的队伍,当登上娄山关,极目四望,或许也要生出英雄苍凉之感慨 。
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有些句子已经被今天的我们所熟悉,特别是结尾的两行,应当也属主席颇为得意之作。因为词牌<<忆秦娥>>本身就比较难填,相传为李白所创,后人几乎只能仰望。李白的<<忆秦娥>>最后两行: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对此,国学大师王国维曾评论道:“寥寥八字,遂关千年登临口。”个人以为主席足以凭苍茫壮阔之象直追李白,同时更具雄奇悲壮,如若大师能晚生50年,是否也会在<<人间词话>>中留下一笔呢?
时值主席诞辰120周年,在网上随便翻阅了主席的其它诗词作品。发现由于近年的社会变迁,对其诗词的争论和非议增多了不少,从“抄袭说”、“代笔说”、“韵律错误说”,到“用词粗浅说”,甚至将其与“虽是胡儿,偏爱风骚”的金海陵王完颜亮相提并论。对此只能呵呵了,至少有争论就说明没有被遗忘吧。毕竟,随着历史的远去,思想的多元,所有人终将走下神坛。语录已被尘封,思想也未必符合时代发展,但还有些精神值得我们去缅怀,有些才情值得我们去欣赏。
仅以此纪念毛主席诞辰12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