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思的天空
·二
2013-10-13
11:47:18| 分类:
视野之外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般若经》里提到,一切众生,都处于不同的三昧境界里,而只有大彻大悟者,才绽放出出入自在,光明与安详,庄严与让世界展示寂静的力量——一切相状,不过是“空性”的幻化······
觉知到自己安住在什么之中,可以使自己淡定于烦恼,或者,可以使自己注意到自己起伏不安的心念。
无论是八风的吹动也好,还是天下四方的约束与任务的纠缠也好,我看到了,也就同时可以在之外,做静静的旁观。包括您的不满,指责,或者建议,此心是可以做静静的旁观的,也可以同时在之外,看到另外的可能,而对于所见所闻不置可否。
如果我们在乎变化,无论是当时在行走,还是在思索,以如何的应对,在乎本身,就是自我的束缚,与与之纠缠不清。如果是在急速行走的路上,心态无法淡定,行走的结果,就只会是疲劳紧张,与无尽的逃避。工作狂,或者驴友在天下,都是一动一静的逃避方式——此心,未曾有任何的安住。
有一类人,安住于自己的结界,有一类人,满足于自己的轮回,或者,苦乐纠缠不清,而也有一类人,安住于内心的宁静。其实,有一种“禅悦”,是我们与生俱来的“本能”,让我们可能时刻地安住其中,与之不离不弃。那就是一个“回”字。想到回头,想到回家,想到回归自然,或者,回到让自己舒适安宁的所在——那某个地点,或者,某个思念的人身边——至少,回想到自己满意的记忆,故事,都足以使当事人,安住在平缓流淌的思绪之河上。
是的,博主早就发觉,瞩目苍穹,则此心潜伏,似乎未曾有一丝游动,毕竟天宇无尽,而回想到那足以念念不忘的“境界”,则,周边世界的大小,影响,就可能浑然不觉。以此观之,我们时刻都在“寻求”如何的“安住”,而且,总是在一定的“稳定心态”、“宁静”的世界之中。以此,我们就才能理解,《般若经》里提到,一切众生,都处于不同的三昧境界里,而只有大彻大悟者,出入自在,安详,庄严——一切相状,不过是“空性”的幻化······
不错,一切存在都是一种力量的展示。从人的角度看,如果仅仅是“紧张”,愚昧,或者苦难,执着,如果仅仅是“安住”在自己的食物,寻找食物,安住在自己的本能,习气,或者欲望里,所展示的力量,其实,就是“无常”,此相状,将会是因缘际会里的一个泡影,“帮凶”,“棋子”,或者说颠倒梦想的一片景色,如此而已。是的,有限的安住,有限的“保持自己的稳定”,有限的“自得其乐”,得到的,恰恰是很快为另一种“宁静”,另一种力量所代替······而博主,则更愿意选择,安住在更高的禅悦里······。
心是可以分叉的,一般理解为一心可以二用,或者一心多用。站在存在专注,与心神不宁的两类状态的角度,站在世界无外乎变易,不易,与简易的角度说,觉知的心,是要成长为一种意象,一种世界化的意境,还是心随舞动,心猿意马,端的看当事人自己如何的觉知,如何的宁静安住!如果,接受无常的事实,则,有一种回头,对称着一往无前,有一种寂静与威严,潜藏为奔流不息的生命之河床!是的,我们有一种禅悦,与生俱来,不离不弃的,就是那涌动的心念之下的河床,或者,那伴随的两岸,与河中的礁石!!
我们有一种禅悦,与生俱来,不离不弃的,就是那涌动的心念之下的河床,或者,那伴随的两岸,与河中的礁石!! 那是禅思的天空,是心念的根,更是,无尽波涛的依托,彼此变易,相依,相易·····。
我们可能选择做世界背后的“影子”,做事件旁的观者,也可以选择做傀儡,那飞翔的雄鹰,那奔腾不息的波涛,而终将回到栖息之地,做搏击前的静静矗立·····,甚至于,我们是可以做山岳,于人间保持距离,做千年的看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