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Knockout.js 学习体验之旅】(1)ko初体验


    前言

    什么,你现在还在看knockout.js?这货都已经落后主流一千年了!赶紧去学Angular、React啊,再不赶紧的话,他们也要变out了哦。身旁的90后小伙伴,嘴里还塞着山东的狗不理大蒜包,却依然振振有词地喋喋不休,一脸真诚。是啊,前端发展太快,那边前几年出的框架已是无人问津的半老徐娘,而这边各种新出的框架却正在风口搔首弄姿,娇翠欲滴。前端界好不热闹!当然,楼主也喜欢新奇趣,但是现在公司的开发工具(WeX5)中用到了knockout.js,没办法,再老都只能蒙着眼睛上了……

    然后发现,咦!感觉还不错呀~~~

    嗯,感觉还不错……

    MVVM框架中Angular是好,但这么大而全的框架,学习难度可不低呢,上手起码也得要个一两周吧。而knockout.js专注于数据绑定,只需一两天就可以投入使用了,学习成本不要太低!在前端进化如此迅速的时代,学习成本也是不得不考虑的一个因素。很多时候其实我们的项目并没那么复杂,也并不需要万能的框架,更需要的反而是简单顺手的工具。

    好东西就要和大家分享(妹子、票子除外!),于是小茄也基于官方教程写了个knockout.js的使用教程,加入了自己的个人体会,所有demo均基于目前knockout.js的最新版本(3.4.0)。小茄才识有限,文中若有不当之处,还望大家指出。

    目录:

          【Knockout.js 学习体验之旅】(1)ko初体验

            【Knockout.js 学习体验之旅】(2)花式捆绑

    Before Knockout.js

    假设我们做一个订单系统,需要显示商品单价,然后可以根据输入数量计算出总价并显示出来。使用原生代码也很容易实现,效果:

    原生实现

    代码如下:

    <!--HTML code-->
    Price: <span id="price"></span><br />
    Account: <input type="text" id="account" value="" placeholder="请输入数量" /><br />
    sum: <span id="sum"></span>
    //js code
    var priceNode = document.getElementById('price'),
        accountNode = document.getElementById('account'),
        sumNode = document.getElementById('sum'),
        price = 100,
        account = 11,
        sum = price * account;
    
    //初始化。
    priceNode.innerText = price;
    accountNode.value = account;
    sumNode.textContent = sum;
    
    //监视 View层的用户输入
    accountNode.addEventListener('keydown', function (e) {
        window.setTimeout(function () {
            account = accountNode.value;
            sum = price * account;
            sumNode.textContent = sum;
        },10);
    });

    嗯,蛮简单的!哦,对了,我们一次展示50件商品,同时又有10类这样的展示,还有买5盒冈本送一根油条这样的各种促销……

    所以,你知道原生实现的问题了吧:

    • 随着 UI 和数据交互的增多,代码量迅速增长,难以维护
    • 基于 Dom 查询,id 或 class 的命名难以管理
    • 代码耦合度高,难以复用

    Knockout.js简介

    Knockout.js(下面简称ko)就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出现的,他是一个轻量级的MVVM库,专注于实现数据与视图的绑定,本身并不提供 UI 类和路由等功能,上手非常快。同时,由于ko出来已经有些年头了,已经是比较成熟的框架了。在做一些动态显示比较多的页面时,ko无疑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关于MVVM楼主就不多说了,一图以蔽之:

    MVVM模式

    ko建立在3大核心特征之上(官网介绍):

    1. 可观察对象与依赖跟踪 (Observables and dependency tracking):使用可观察对象在模型数据之间设立隐性关系链,用于数据转换和绑定。

    2. 声明式绑定 (Declarative bindings):使用简单易读的语法方便地将模型数据与DOM元素绑定在一起。

    3. 模板 (Templating):内置模板引擎、为你的模型数据快速编写复杂的 UI 展现。

    使用ko非常简单,直接到官网(http://knockoutjs.com/index.html)下载并用<script>引入即可。

    可观察对象

    使用ko重写上面的例子(自定价格,这也是我小时候的愿望之一)

    knockout实现方式

    代码是这样的:

    <!--HTML Code-->
    <div id="one">
        Price: <input type="text" data-bind="value: price" placeholder="请输入单价" /><br />
        Account: <input type="text" data-bind="value: account" placeholder="请输入个数" /><br />
        sum: <span data-bind="text: sum"></span>
    </div>
    // js Code
    var ViewModel = function(p, a) {
        //设置为可观察对象并以参数p、a初始化
        this.price = ko.observable(p);
        this.account = ko.observable(a);
        //调用ko函数的时候将this传入,否则执行ko.pureComputed内部代码时,this为ko,ko.price()报错。
        this.sum = ko.pureComputed(function() {
            //因为可观察对象是一个函数对象,所以要用 price()来读取当前值。
            //设置值使用price(NewValue),支持链式写法:this.price(12).account(3)
            return this.price() * this.account();
        }, this);
    };
    var vm = new ViewModel(135, 10);
    //应用该绑定,绑定开始生效
    ko.applyBindings(vm);

    1)先看HTML代码:

    可以看到在每个标签中都加入了一个 data-bind = "XX:OO" 这样的键-值对。这个就是 ko 的绑定语法,XXOO代表什么东西呢?(XXOO?楼主还是个孩子啊…)从例子可以看到XX为标签的属性,可以是text、value、class、checked等标签属性,其实也可以是click、focus、load等DOM事件。OO看起来像是一个变量,实际上并不是变量,而是一个函数对象,执行这个函数(带个())就能得到相应的绑定值。通过XXOO就可以将元素的属性或事件跟js中的函数对象绑定在一起(XXOO了就要相互负责哈),这就是ko的声明式绑定。绑定的定义其实就是一个观察者模式,只不过这是双向的绑定,发布者和订阅者相互订阅了对方的消息而已,这就是MVVM的双向绑定。ko双向绑定的结果就是一方变化就可以自动更新另一方,也就是通过ViewModel将数据和表现层紧紧绑定在一起了。绑定的效果类似于:

    004

    2)再看看js代码:

    可以看到js中定义了一个ViewModel对象,在对象中对HTML中绑定的OO进行了操作。这里主要有两个操作: ko.observable()和ko.pureComputed()。

    • ko.observable(p):见名知义、这个就是设置可观察对象的方法,传入的参数p就是初始化的值,这里的参数可以是基本数据类型,也可以是一个json对象。被设置为可观察对象后就意味着系统会一直观察这个值。无论是ViewModel中的p还是被绑定对象的p发生变化都会引起刷新事件,将所有用到这个值的地方都更新到最新状态。显然,可观察对象是比较消耗性能的,所以对于不需要动态变更的值(如价格)则不要设置为可观察对象,当然还是需要放入ViewModel中进行集中初始化。
    • 注意:ko.observable(p)返回的可观察对象是一个函数对象,所以读取可观察对象需要使用price()这种方式;同样的,设置可观察对象需要使用price(newValue)这种方式。比较贴心的是,设置的时候支持链式写法:ViewModel.price(100).account(10)。
    • ko.pureComputed()就是所谓的依赖跟踪了,这里是单价*数量等于总价,注意这里不能直接用this.sum = this.price() * this.account();来指定sum,这种写法不能动态刷新被绑定的对象,只是动态改变了sum变量,但要去刷新绑定对象还需要其他操作。所以,与计算相关的绑定值都要用ko的计算函数来设置。当然,返回的也是一个函数对象。另外,ko还有一个computed函数,也可以用其来进行设置,不过推荐使用pure的方式,以提高性能。
    • 注意这里的写法:ko.pureComputed(fn, this),也就是将fn绑定到ViewModel作用域中,其实就是js中的call/apply。因为在执行ko内部函数的时候,this为ko对象,所以为了得到ViewModel对象的作用域,需要通过上面的写法传入this。当然也可以在ko函数外部用that保存ViewModel对象,然后在ko函数内部使用that来调用ViewModel对象。像这样:
    var that = this;
    this.sum = ko.pureComputed(function() {
        return that.price() * that.account();
    });

    定义好ViewModel构造函数后便实例化了一个ViewModel对象,然后使用了ko.applyBindings()的方式来使得绑定生效,这一步不要漏掉了。

    使用ko的页面简单模式:

    <!--HTML Code-->
    <span data-bind="text: bindtext"></span>
    // js Code
    var viewModel = {
        bindtext: ko.observable('initValue')
    };
    ko.applyBindings(viewModel);

    总结起来就是:HTML中使用data-bind="XX: OO"声明绑定,js中建立ViewModel并设置可观察对象,最后应用绑定。

    可观察对象数组

    再看看可观察对象数组的使用方法,在ko中可不能像js一样数组和变量混用,对于数组对象就要用ko.observableArray([…,…])这种形式,同样的,数组元素也可以是基本类型也可以是json对象。ko中的可观察对象数组有一系列的数组操作方法,如slice()、sort()、push()这种,效果跟原生的js数组操作方法一样,只是通过ko方法所做的改动会通知到订阅者从而刷新界面,但js方法则不会刷新界面。下面是一个简单例子:

    可观察对象数组

    <!--HTML Code-->
    <select data-bind="options: list"></select>
    // js Code
    var vm = {
        // list: ko.observableArray()
        list: ko.observableArray(['Luffy','Zoro','Sanji'])
    };
    ko.applyBindings(vm);

    关键点:ko监控的是数组的状态,而不是元素本身的状态。也就是说当数组状态变化(增减元素)的时候会触发ko事件引起绑定对象的刷新,但数组内部元素的变化(如:值变化)则不被监控不能触发ko事件。例如:

    可观察对象数组

    在控制台中使用原生方法将Luffy动态改成Lucy是不会刷新UI页面的,而使用ko的数组操作改动数组则会立即刷新页面,值得注意的是在刷新的时候,也会将之前的改动刷新出来(Luffy > Lucy)。也就是说其实js内存中的变量是已经改变了,但是还缺少一个刷新DOM的动作。这里大家可以看到,读取数组的方法是vm.list()[0],因为list也是一个函数对象,执行返回值才是我们想要的list内容。同理,也可以通过 vm.list(["妹子","妹子","妹子"]) 这样的方式重置可观察对象数组,也能立即刷新UI。

    如果需要将数组元素的改动也动态反应到UI上,需要将数组元素也设置为可观察对象,然后使用ko的方法改变数组元素值。注意,是使用ko的方法 list()[0]("Lucy")!

    可观察对象数组(二)

    操作可观察对象数组的方法有两类,一类是与原生js数组方法同名的:pop, push, shift, unshift, reverse, sort, splice,这一部分与js原生方法的用法和效果都一样,就不再赘述了。

    另外一些方法是js中没有的,主要有以下几个:

    • remove(someItem) -- 删除所有值与someItem相等的元素项并将它们以数组形式返回,这里的意思就是说你可不能直接list.remove(0)来删除第一项,而是要用list.remove(list()[0]) 这种形式来删除。总而言之,传入的参数必须是元素项的值,可以用list()[0] 的形式,也可以直接输入值的字符串(比如“Luffy”这种)。
    • remove(function(item) { return item.age < 18;}) -- 删除所有age属性小于18的元素项并将它们以数组形式返回,这种用法跟平常的数组高阶函数没什么区别。Item作为高阶函数的参数传入,遍历数组时,当高阶函数返回值为真值时就删除该项,否则转到下一项。
    • removeAll(['Chad', 132, undefined]) -- 删除所有值与 'Chad' 或 123 或 undefined 相等的元素项并将它们以数组形式返回。
    • removeAll() -- 删除所有项并以数组形式返回。

    小窍门:在处理可观察对象时,若对象数量众多而且交互频繁的情况下,每次变更都立即刷新的话会非常消耗性能,这个时候可以使用扩展 myObservableArray.extend({ rateLimit: 1000 }) 来设置延迟刷新。比如在不断往可观察对象数组中插入元素时,可以设置一个周期时间1000ms,让1000ms内的所有操作集中到一次刷新中去,避免频繁操作 DOM 带来的性能恶化。

    总结

    本篇主要简单介绍了knockoutjs中最重要的概念:可观察对象(数组)。可观察对象实质上是一个函数对象,通过ko方法操作可观察对象时可以动态刷新UI展现,这个是推荐做法。同时,也可以通过原生的js方法操作可观察对象,只是原生方法并不会刷新UI展现,需要等到下一次刷新事件时才会被刷新到UI中。

     

    关于可观察对象的介绍就到这里了,下一篇 再见!码字不易,随手点赞哈~

    参考资料:

    1. 官方教程: http://knockoutjs.com/documentation/introduction.html
    2. 大叔教程(翻译官方的,版本太老):http://www.cnblogs.com/TomXu/archive/2011/11/21/2257154.html
    3. 深入浅出Knockoutjs: http://www.w2bc.com/Article/25175

    文字较多,惯例凑图~

    西域风情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本文链接:http://www.cnblogs.com/qieguo/p/5552580.html 

  • 相关阅读:
    Nightmare Ⅱ HDU
    Full Tank? POJ
    2601 电路维修 (双端队列bfs优先队列bfs(最短路))
    Sudoku POJ
    Pushing Boxes POJ
    2501 矩阵距离 (bfs)
    【排序】绝境求生
    【排序】逆序对IV
    【排序】紧急集合
    【排序】常用排序法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qieguo/p/5552580.html
Copyright © 2020-2023  润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