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再回首,恍然如梦


    一、fail-fast和fail-safe

    fail-fast:

      在用迭代器遍历一个集合对象时,如果遍历过程中(当前线程或者其他线程)对集合对象的内容进行了增删改,则会抛出Concurrent Modification Exception,称为迭代器的快速失败特性。  

      原理:迭代器在遍历时直接访问集合中的内容,并且在遍历过程中使用一个 modCount 变量。集合在被遍历期间如果内容发生变化,就会改变modCount的值。每当迭代器使用hashNext()/next()遍历下一个元素之前,都会检测modCount变量是否为expectedmodCount值,是的话就返回遍历;否则抛出异常,终止遍历。

      底层实现:Iterator 是工作在一个独立的线程中,并且拥有一个 mutex 锁。 Iterator 被创建之后会建立一个指向原来对象的单链索引表,当原来的对象数量发生变化时,这个索引表的内容不会同步改变,所以当索引指针往后移动的时候就找不到要迭代的对象,所以按照 fail-fast 原则 Iterator 会马上抛出 java.util.ConcurrentModificationException 异常。所以 Iterator 在工作的时候是不允许被迭代的对象被改变的。但你可以使用 Iterator 本身的方法 remove() 来删除对象, Iterator.remove() 方法会在删除当前迭代对象的同时维护索引的一致性。

      迭代器的快速失败行为不能得到保证,一般来说,存在不同步的并发修改时,不可能作出任何坚决的保证。快速失败迭代器尽最大努力抛出 ConcurrentModificationException。因此,编写依赖于此异常程序的方式是错误的,正确做法是:迭代器的快速失败行为应该仅用于检测程序错误。

      解决方案:1、在遍历过程中所有涉及到改变modCount值得地方全部加上synchronized或者直接使用Collections.synchronizedList,但增删造成的同步锁可能会阻塞遍历操作;2、使用CopyOnWriteArrayList来替换ArrayList。CopyOnWriteArrayList所有可变操作(add、set 等等)都是通过对底层数组进行一次新的复制来实现的。该类产生的开销比较大,但是在两种情况下,它非常适合使用。1:在不能或不想进行同步遍历,但又需要从并发线程中排除冲突时。2:当遍历操作的数量大大超过可变操作的数量时。

    fail-safe:

      采用安全失败机制(fail-safe)的集合容器,在遍历时不是直接在集合内容上访问的,而是先复制原有集合内容,在拷贝的集合上进行遍历。

      原理:由于迭代时是对原集合的拷贝进行遍历,所以在遍历过程中对原集合所作的修改并不能被迭代器检测到,所以不会触发Concurrent Modification Exception。

       缺点:基于拷贝内容的优点是避免了Concurrent Modification Exception,但同样地,迭代器并不能访问到修改后的内容,即:迭代器遍历的是开始遍历那一刻拿到的集合拷贝,在遍历期间原集合发生的修改迭代器是不知道的。

      场景:java.util.concurrent包下的容器都是安全失败,可以在多线程下并发使用,并发修改。

    二、IdentifyHashMap的实际应用场景是什么  

      在 IdentityHashMap 中,当且仅当 (k1==k2) 时,才认为两个键 k1 和 k2 相等(在正常 Map 实现(如 HashMap)中,当且仅当满足下列条件时才认为两个键 k1 和 k2 相等:(k1==null ? k2==null : e1.equals(e2)))。

      IdentityHashMap有其特殊用途,比如序列化或者深度复制。或者记录对象代理。 如jvm中的所有对象都是独一无二的,哪怕两个对象是同一个class的对象 ,而且两个对象的数据完全相同,对于jvm来说,他们也是完全不同的, 如果要用一个map来记录这样jvm中的对象,你就需要用IdentityHashMap,而不能使用其他Map实现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IdentityHashMap ihm = new IdentityHashMap();  
            // 下面两行代码将会向IdentityHashMap对象中添加两个key-value对  
            ihm.put(new String("语文") , 89);  
            ihm.put(new String("语文") , 78);  
            // 下面两行代码只会向IdentityHashMap对象中添加一个key-value对  
            ihm.put("java" , 93);  
            ihm.put("java" , 98);  
            System.out.println(ihm);  
    }  
    {语文=89, java=98, 语文=78} 

     

    三、epoll空轮询问题及解决方案

      原因:在部分Linux的2.6的kernel中,poll和epoll对于突然中断的连接socket会对返回的eventSet事件集合置为POLLHUP,也可能是POLLERR,eventSet事件集合发生了变化,这就可能导致Selector会被唤醒。此时本来不该被唤醒的Selector被唤醒且的轮询结果为空,也没有wakeup或新消息处理,则发生空轮询,CPU使用率100%。

      解决方案:对Selector的select操作周期进行统计,每完成一次空的select操作进行一次计数;若在某个周期内连续发生N次(默认512)空轮询,则触发了epoll死循环bug;重建Selector,判断是否是其他线程发起的重建请求,若不是则将原SocketChannel从旧的Selector上去除注册,重新注册到新的Selector上,并将原来的Selector关闭。

     

    四、TCP粘包分包问题及解决方案

      TCP粘包出现的两种场景:1、由Nagle算法造成的发送端的粘包,Nagle算法是一种改善网络传输效率的算法.简单的说,当我们提交一段数据给TCP发送时,TCP并不立刻发送此段数据,而是等待一小段时间,看看在等待期间是否还有要发送的数据,若有则会一次把这两段数据发送出去造成粘包。2、接收端接收不及时造成的接收端粘包:TCP会把接收到的数据存在自己的缓冲区中,然后通知应用层取数据.当应用层由于某些原因不能及时的把TCP的数据取出来,就会造成TCP缓冲区中存放了几段数据。

      问题原因:UDP是基于报文发送的,从UDP的帧结构可以看出,在UDP首部采用了16bit来指示UDP数据报文的长度,因此在应用层能很好的将不同的数据报文区分开,从而避免粘包和拆包的问题。而TCP是基于字节流的,虽然应用层和TCP传输层之间的数据交互是大小不等的数据块,但是TCP把这些数据块仅仅看成一连串无结构的字节流,没有边界;另外从TCP的帧结构也可以看出,在TCP的首部没有表示数据长度的字段,基于上面两点,在使用TCP传输数据时,才有粘包或者拆包现象发生的可能。

      发生TCP粘包或拆包常见场景:1、要发送的数据大于TCP发送缓冲区剩余空间大小,将会发生拆包。2、待发送数据大于MSS(最大报文长度),TCP在传输前将进行拆包。3、要发送的数据小于TCP发送缓冲区的大小,TCP将多次写入缓冲区的数据一次发送出去,将会发生粘包。4、接收数据端的应用层没有及时读取接收缓冲区中的数据,将发生粘包。

      解决方案:1、发送端给每个数据包添加包首部,首部中应该至少包含数据包的长度,这样接收端在接收到数据后,通过读取包首部的长度字段,便知道每一个数据包的实际长度了。2、发送端将每个数据包封装为固定长度(不够的可以通过补0填充),这样接收端每次从接收缓冲区中读取固定长度的数据就自然而然的把每个数据包拆分开来。3、可以在数据包之间设置边界,如添加特殊符号,这样,接收端通过这个边界就可以将不同的数据包拆分开。

    五、零拷贝原理及使用此技术的的框架

      在一个再常见不过的场景中:将存储在文件中的信息通过网络传送给客户。在执行这两个系统调用的过程中,目标数据至少被复制了4次,同时发生了同样多次数的用户/内核空间的切换:

      1、系统调用read导致了从用户空间到内核空间的上下文切换。DMA模块从磁盘中读取文件内容,并将其存储在内核空间的缓冲区内,完成了第1次复制。

      2、数据从内核空间缓冲区复制到用户空间缓冲区,之后系统调用read返回,这导致了从内核空间向用户空间的上下文切换。此时,需要的数据已存放在指定的用户空间缓冲区内(参数tmp_buf),程序可以继续下面的操作。

      3、系统调用write导致从用户空间到内核空间的上下文切换。数据从用户空间缓冲区被再次复制到内核空间缓冲区,完成了第3次复制。不过,这次数据存放在内核空间中与使用的socket相关的特定缓冲区中,而不是步骤一中的缓冲区。

      4、系统调用返回,导致了第4次上下文切换。第4次复制在DMA模块将数据从内核空间缓冲区传递至协议引擎的时候发生,这与我们的代码的执行是独立且异步发生的。你可能会疑惑:“为何要说是独立、异步?难道不是在write系统调用返回前数据已经被传送了?write系统调用的返回,并不意味着传输成功——它甚至无法保证传输的开始。调用的返回,只是表明以太网驱动程序在其传输队列中有空位,并已经接受我们的数据用于传输。可能有众多的数据排在我们的数据之前。除非驱动程序或硬件采用优先级队列的方法,各组数据是依照FIFO的次序被传输的(图1中叉状的DMA copy表明这最后一次复制可以被延后)。

      所谓零拷贝,就是在操作数据时, 不需要将数据 buffer 从一个内存区域拷贝到另一个内存区域. 因为少了一次内存的拷贝, 因此 CPU 的效率就得到的提升。在Linux和UNIX系统中,Java类库通过java.nio.channels.FileChannel类中的transferTo()方法支持零拷贝。你可以使用这个方法将字节数据直接从file channel传递到另一个可写的字节通道(比如socket channel),而不需要流经应用。

  • 相关阅读:
    思达BI软件Style Intelligence实例教程—股票K线图
    思达报表工具Style Report基础教程—参数化查询
    思达报表工具Style Report基础教程—公式表
    思达报表工具Style Report基础教程—交叉表
    思达报表工具Style Report基础教程—分组表
    思达报表工具Style Report基础教程—创建一个带条件的查询
    思达报表工具Style Report基础教程—查询
    思达报表工具Style Report基础教程—参数表单
    .net 详解异步编程
    使用NPOI导入导出Excel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qhj348770376/p/9186473.html
Copyright © 2020-2023  润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