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器
1.定义
- 问题:python会把对象放到内存中,我们每次定义变量、列表等都会在内存中占用对应的地址块,所以当内存容量一定时,列表的容量会受到内存的限制,而且假如我们创建了一个包含200万个元素的列表,不仅会占用很大的地址空间,如果我们仅仅需要访问前面的几个元素,那么会造成后面的元素占用的空间都浪费了。基于这个问题,生成器就可以很好的解决。
- 解决:生成器可以根据特定的算法,生成一个可迭代的对象,当我们调用此对象时,可以在循环过程中不断推算后续的元素,调用终止之后则不再循环,而后面的元素也就不在创建,这样很好的解决了上面的问题
- 定义:生成器是这样一个函数,它记住上一次返回时在函数体中的位置。对生成器函数的第二次(或第 n 次)调用跳转至该函数中间,而上次调用的所有局部变量都保持不变。 生成器不仅“记住”了它数据状态;生成器还“记住”了它在流控制构造(在命令式编程中,这种构造不只是数据值)中的位置。
- 生成器的特点: 生成器是一个函数,而且函数的参数都会保留。 迭代到下一次的调用时,所使用的参数都是第一次所保留下的,即是说,在整个所有函数调用的参数都是第一次所调用时保留的,而不是新创建的
2.创建
在函数中,如果使用了关键字yield时,此函数就是一个生成器,他的执行会和其他普通的函数有很多不同,函数返回的是一个对象,而不是一个结果值,如果需要得道结果值,需要调用next()函数
如下:
#定义一个生成器func def func(): print(111) #使用print打印每次循环的结果,便于查看 yield 1 print(222) yield 2 print(333) yield 3 res = func()
下面开始进行循环
方法1:使用for循环
for i in res: print(i) 输出结果: 111 #生成器第一次pring 1 #yield返回的对象值 222 #生成器第二次pring 2 #yield返回的对象值 333 #生成器第三次pring 3 #yield返回的对象值
方法2:使用next()迭代
print("1".center(10,'*')) r1 = res.__next__() #进入函数找到yield,并去到yield后面的数据 print(r1) print("2".center(10,'*')) r2 = res.__next__() #进入函数找到yield,并去到yield后面的数据 print(r2) print("3".center(10,'*')) r3 = res.__next__() #进入函数找到yield,并去到yield后面的数据 print(r3) 输出结果: ****1***** 111 1 ****2***** 222 2 ****3***** 333 3
PS:for循环会自动调用next()方法,每当调用一次迭代器的next函数,生成器函数运行到yield之处,返回yield后面的值且在这个地方暂停,所有的状态都会被保持住,直到下次next函数被调用,或者碰到异常循环退出,所以如果一个生成器中一个yield被迭代之后,下次会读取下一个yield,所以for循环和next函数不能混用
- 生成器应用实例:排列和组合
#!/usr/bin/env python # -*- coding: UTF-8 -*- #pyversion:python3.5 #owner:fuzj #组合生成器 def perm(items, n = None): if n is None: n = len(items) for i in range(len(items)): v = items[i:i+1] #使用字符串分片,取其中的元素 if n==1: #如果是第一次循环,则打印第一个字符和第二个字符 yield v else: rest = items[:i] + items[i+1:] #i+1表示接着上次运行的状态i的值进行切片,取后面的值字符 for p in perm(rest, n-1): #递归调用本生成器,进行循环,此就是之前描述的特定规则 yield v + p #排列生成器 def comb(items, n = None): if n is None: n = len(items) else: for i in range(len(items)): v = items[i:i+1] #使用字符串分片,取其中的元素 if 1 == n: #第一次循环,则打印第一个和第二个字符 yield v else: rest = items[i+1:] for c in comb(rest, n-1): #递归调用本生成器,进行循环,此就是之前描述的特定规则 yield v + c p = perm('abcd',2) c = comb('abcd',2) print('组合'.center(10,"=")) for i in p: print(i) print('排列'.center(10,"=")) for i in c: print(i) 输出效果: ====组合==== ab ac ad ba bc bd ca cb cd da db dc ====排列==== ab ac ad bc bd cd
递归
递归的理解,可以从一个需求中进行慢慢剖析
- 需求:计算1*2*3*....*1000的值
这是一个简单计算叠乘的需求,如果没接触递归之前,可以使用函数来实现
def func(arg): res = arg for i in range(1,arg): res *= 1 return res
这个函数通过循环arg以内的数,再依次相乘最终返回结果,如果使用递归的方法,将更简单
def fun(arg): if arg == 1: return arg return arg * fun(arg -1)
-
通过此函数发现,函数最终return的是函数本身的表达式,如果计算5以内的阶乘,他的运行如下:
1)fun(5)调用函数fun()函数,此时arg = 5,5>1,所以会return 5 * fun(4)
2)fun(4)会调用fun()函数,此时arg=4,4>1,所以会return 4 * fun(3)
3)fun(3)会调用fun()函数,此时arg=3,3>1,所以会return 3 * fun(2)
4)fun(2)会调用fun()函数,此时arg=2,2>1,所以会return 2 * fun(1)
5)fun(1)会调用fun()函数,此时arg=1,1=1,所以会return 1
6)当fun(1)将值返回给fun(2)之后,此时fun(2)=fun(1)*2=2,继续往上返回给fun(3)
7)当fun(2)将值返回给fun(3)之后,此时fun(3)=fun(2)*3=6,继续往上返回给fun(4)
8)当fun(3)将值返回给fun(4)之后,此时fun(4)=fun(3)*4=24,继续往上返回给fun(5)
9)当fun(4)将值返回给fun(5)之后,此时fun(5)=fun(4)*5=120,最终得出结果 -
特点
创建递归的条件
1.一个基线条件:递归终止的条件,需递归开始的时候进行判断处理。
2.一系列的规则:使对递归函数的每次调用都趋进于直至达到这个基线条件
递归可以提高代码的可读性,但是运行效率较低。在递归调用的过程当中系统为每一层的返回点、局部量等开辟了栈来存储。递归次数过多容易造成栈溢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