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2_TCP


    TCP

    TCP握手与分手的完整过程

    1. 三次握手

    1. 首先客户端向服务器端发送一段TCP报文,包括SYN包和序列号,进入SYN_SENT
    2. 服务器端接收到来自客户端的TCP报文之后,结束LISTEN阶段,应答SYN和ACK,确认序列号,发送自己的序列号,进入SYN-RCVD
    3. 客户端接收到来自服务器端的确认收到数据的TCP报文之后,明确了从客户端到服务器的数据传输是正常的,进入ESTABLISHED,向服务端发送ACK+1,结束SYN-SENT阶段

    1.1 为什么不能是两次

    这主要是为了防止已失效的请求连接报文忽然又传送到了,从而产生错误。

    A要发起一个连接,当发了第一个请求杳无音信的时候,会有很多的可能性,比如第一个请求包丢了,再如没有丢,但是绕了弯路,超时了,还有B没有响应,不想接受连接。

    1.2 三次握手的目的

    • 建立通信连接
    • 确认TCP包的序号

    2. 四次挥手

    1. 首先客户端想要释放连接,向服务器端发送一段TCP报文,进入FIN_WAIT_1
    2. 服务器端接收到从客户端发出的TCP报文之后,确认了客户端想要释放连接,进入CLOSED_WAIT,客户端进入FIN_WAIT_2
    3. 服务器端自从发出ACK确认报文之后,经过CLOSED-WAIT阶段,做好了释放服务器端到客户端方向上的连接准备,再次向客户端发出一段TCP报文,进入LAST_ACK
    4. 客户端收到从服务器端发出的TCP报文,确认了服务器端已做好释放连接的准备,结束FIN-WAIT-2阶段,进入TIME-WAIT阶段

    2.1 状态

    • FIN_WAIT_1:发送了第一次的FIN
    • FIN_WAIT_2:表示处于半连接的状态
    • CLOSE_WAIT:进入等待关闭状态,检查是否还有数据需要发送
    • LAST_ACK:被动关闭的一方等待确认的ACK报文
    • TIME_WAIT:等待的时间设为2MSL,MSL是Maximum Segment Lifetime,报文最大生存时间,它是任何报文在 网络上存在的最长时间。两个周期表示双向的报文都可以消失。

    2.2 TIME_WAIT

    只有发起终止连接的一方会进入TIME_WAIT状态,如果在 TIME_WAIT 时间内,因为客户端的 ACK 没有传输到主机 2,客户端又接收到了服务端重发的 FIN 报文,那么 2MSL 时间将重新计时。道理很简单,因为 2MSL 的时间,目的是为了让旧连接的所有报文都能自然消亡,现在客户端重新发送了 ACK 报文,自然需要重新计时,以便防止这个 ACK 报文对新可能的连接化身造成干扰。

    高并发短连接的TCP服务器上,当服务器处理完请求后立刻主动正常关闭连接。这个场景下会出现大量socket处于TIME_WAIT状态。如果客户端的并发量持续很高,此时部分客户端就会显示连接不上。主动正常关闭TCP连接,都会出现TIMEWAIT。

    为什么我们要关注这个高并发短连接呢?有两个方面需要注意:

    1. 高并发可以让服务器在短时间范围内同时占用大量端口,而端口有个0~65535的范围,并不是很多,刨除系统和其他服务要用的,剩下的就更少了。
    2. 在这个场景中,短连接表示“业务处理+传输数据的时间 远远小于TIME_WAIT超时的时间”的连接。

    解决:扩大容量,减少短链接,减短TIME_WAIT时间,手动关闭超时连接

    2.3 为什么要四次

    TCP是一个双向的连接,需要分别关闭。

    3. 连续ARQ协议

    在TCP里,接收端会给发送端报一个窗口的大小

    发送窗口和接收窗口是 TCP 连接的双方,一个作为生产者,一个作为消费者,为了达到一致协同的生产 - 消费速率、而产生的算法模型实现。

    区别于停止等待ARQ:每发送一个数据包,就暂停等待确认,超时没有收到确认信息则表明传输失败,缺点是信道利用率太低。

    连续:

    • 发送方维护一个滑动窗口,位于窗口内的分组都可以连续的发送出去,不用等待对方确认,然后,每收到窗口内第一个分组的确认,就向前移动。
    • 接收方采用累计确认的方式,对按序到达的最后一个分组发送累积确认

    4. 拥塞控制

    在 TCP 协议中,拥塞控制是通过拥塞窗口来完成的,拥塞窗口的大小会随着网络状况实时调整。

    • TCP流量控制

      防止过多的数据注入到网络中导致过载,流量控制所要做的就是控制发送端发送速率:发送的发送窗口不可以大于接收方的接收窗口大小。

    • TCP拥塞控制

      慢开始,拥塞避免,快重传,快恢复

    在任何一个时刻,TCP 发送缓冲区的数据是否能真正发送出去,至少取决于两个因素,一个是当前的发送窗口大小,另一个是拥塞窗口大小,而 TCP 协议中总是取两者中最小值作为判断依据。

    5 TCP长连接

    保持对连接有效性的检测,是我们在实战中必须要注意的一个点。在没有数据读写的“静默”的连接上,是没有办法发现 TCP 连接是有效还是无效的。比如客户端突然崩溃,服务器端可能在几天内都维护着一个无用的 TCP 连接。

    5.1 Keep-Alive

    定义一个时间段,在这个时间段内,如果没有任何连接相关的活动,TCP 保活机制会开始作用,每隔一个时间间隔,发送一个探测报文,该探测报文包含的数据非常少:

    • 对端程序是正常工作,这样 TCP 保活时间会被重置,等待下一个 TCP 保活时间的到来。
    • 对端程序崩溃并重启,会产生一个 RST 报文,这样很快就会发现 TCP 连接已经被重置。
    • 对端程序崩溃,连续几次,达到保活探测次数后,TCP 会报告该 TCP 连接已经死亡。

    时延较长,不满足要求

    5.2 应用层

    应用程序中模拟 TCP Keep-Alive 机制,来完成在应用层的连接探活。

    6 小数据

    小数据包加剧了网络带宽的浪费,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引入了如 Nagle 算法、延时 ACK 等机制。

    Nagle 算法的本质其实就是限制大批量的小数据包同时发送,为此,它提出,在任何一个时刻,未被确认的小数据包不能超过一个。

    延时 ACK 在收到数据后并不马上回复,而是累计需要发送的 ACK 报文,等到有数据需要发送给对端时,将累计的 ACK捎带一并发送出去

    7 流式协议

    发送端,当我们调用 send 函数完成数据“发送”以后,数据并没有被真正从网络上发送出去,只是从应用程序拷贝到了操作系统内核协议栈中,至于什么时候真正被发送,取决于发送窗口拥塞窗口以及当前发送缓冲区的大小等条件。

    也就是说,我们不能假设每次 send 调用发送的数据,都会作为一个整体完整地被发送出去。

    关于接收端字节流,有两点需要注意:

    第一,先调用 send 函数发送的字节,总在后调用 send 函数发送字节的前面,这个是由 TCP 严格保证的;

    第二,如果发送过程中有 TCP 分组丢失,但是其后续分组陆续到达,那么 TCP 协议栈会缓存后续分组,直到前面丢失的分组到达,最终,形成可以被应用程序读取的数据流。

    8 网络字节排序

    大端字节序:字节的高位在内存地址上靠前

    小端字节序:字节的低位在内存地址上靠后


    UDP

    UDP是一种面向数据报的协议,面向无连接,不保证报文的有效传递,有序等等。

    TCP 的发送和接收每次都是在一个上下文中,类似这样的过程:

    A 连接上: 接收→发送→接收→发送→…

    B 连接上: 接收→发送→接收→发送→ …

    而 UDP 的每次接收和发送都是一个独立的上下文,类似这样:

    接收 A→发送 A→接收 B→发送 B →接收 C→发送 C→ …

    • UDP 是无连接的数据报程序,和 TCP 不同,不需要三次握手建立一条连接。
    • UDP 程序通过 recvfrom 和 sendto 函数直接收发数据报报文,recvfrom在收到消息前会一直处于阻塞状态中

    为什么UDP是不可靠的

    1. 没有数据备份
    2. 只有头部加入了复用和数据校验
    3. 发送端生产数据,接收端从网络中抓取数据

    UDP的优点在于,可以广播数据。

    UDP的用途:

    • DNS,TFP,SNMP
    • 视频、音频、普通数据

    UDP最大包长度:

    16位->2字节 存储长度信息,2^16-1=65535

    头部64位=8字节,65536-8=65507,需要分包

  • 相关阅读:
    ASP.NET MVC自定义Module记录管道事件执行顺序
    Pro ASP.NET MVC 5 Platform-第三章 ASP.NET 生命周期
    C#基础-反射
    C#7语法快速参考-第一章 Hello World
    两张趣图助你理解 HTTP 状态码!
    dev listbox使用
    aspose导出数据
    dev chart使用
    linq多个条件
    json返回数据多个是数组,单个就不是处理方案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punnpkin/p/13583079.html
Copyright © 2020-2023  润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