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国藩:又笨又慢平天下——读书笔记


    只有文丑而侥幸者,断无文佳而埋没者。

    既然我是笨人,那将来做一切事都要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用笨方法去做,不投机不取巧不走捷径。成功的路有千万条,我只走那条看上去最笨、实际上最踏实的路!

    我这一生不信书,只信命。命运是操纵在自己手中的,当年如果不改名,我可能没有现在这么高的成就。

    曾国藩拿出了从前读书的意志,跑回寓所,铺开纸张,再写,写完再找劳崇光。这样持续了十几天,劳崇光有点不耐烦了。他不无善意地提醒曾国藩:“其实到地方上任县令也不错。你不知道吗,从地方向上升迁,是很快的。可你要是进了翰林院,非要熬十几年才能升迁不可。”

    你知不可为而一直为之。

    我们若想了解一个人,不要问他干了些什么,首先问他想干些什么。如果一个人想都没想过,就不要问他如何去做,正如你不必去问断了线的风筝要去哪里一样。

    皇帝不可能遍知天下事,所以要委任贤官,官员好坏,他不可能都知道,这就要靠身边人推荐。然而身边人所称赞的,未必都是好官,左右所否定的,未必都是坏官……好官往往有正直的节操,不哗众取宠,不标新立异,不离经叛道。”

    你的官是做不尽的,你的才是好的,满招损,谦受益,你若不傲,就最好了。

    我经常忧心忡忡,不能自持,若有所失。我想这大概就是志向不能树立时,人容易放松潦倒,所以心中没有一定的努力的方向。没有一定的方向就不能保持宁静,不能宁静就不能心安,其根子就在于没有树立志向啊。”

    倭仁比唐鉴好说话,一见曾国藩就滔滔不绝。倭仁说:“其实读书之法,只需按自己的性情而定,有人博览群书,不求甚解;有人一生只钻一本书,殊途同归而已。但检身之法却有一定之规。我的检身之法完全按理学的规矩,从早上睁开眼到晚上闭眼睡去,这期间的一言一动,坐卧饮食,都要记下,如果有私欲,就马上干掉它;每天要静坐一个时辰以上,要把心中的私欲逐一克掉,也就是说,研己(抓住些苗头加以认真研究,从而发现其发展趋势和利害关系)功夫最重要!”

    写札记还好,毕竟曾国藩的私欲和臭毛病太多,第一个臭毛病就是他老爹所说的“傲慢”。很多人会大惑不解,曾国藩知道自己天赋不高,纯靠汗水才爬过科举关口,他应该有自知之明、谦虚谨慎才对。问题是,资质平平和心高气傲是两码事。一旦被天道眷顾,酬了他的勤,那他就不知天高地厚了,这是人性。 当曾国藩在京城翰林院中寻寻觅觅也寻不到几个老乡时,傲气冲天而起:“看啊,湖南千万人,才出了几个翰林?我不狂妄一点,都对不起湖南人。”于是,他牛气冲天,总把自己抬得很高,把别人看得很低;自己永远是对的,别人只要和自己的意见不符,就必错无疑。

    曾国藩开始先对傲慢开刀,每次和别人吵架完毕回家,马上记下事情的来龙去脉,然后咬牙切齿告诉自己:“以后绝不能这样了,要谦虚,要收敛脾气。” 第二天,他找到昨天的吵架对象,又是鞠躬又是道歉,好话说了一大堆,别人释怀了,他一转头:“呸,你以为老子真认可你的意见,老子是在修身。” 这想法一露头,他不禁捶足顿胸,前一个毛病还未改,又出了这个毛病:“不诚,言不由衷,表里不一。” 其实“言不由衷”是中国人的社交习态,见什么人说什么话,本来就是为人处世的一种手腕。可理学家认为,人应该真诚不欺,不欺别人,更重要的是不欺自己的良知。明明人家獐头鼠目,你非说人家貌似潘安,这就叫“伪”,它是修身之道上的猛虎。曾国藩马上跑回家自我批评:绝对不能“浮伪”,要真诚,一是一,二是二,绝不马虎。

    此时正是你用功之时,一定要坚持,不可半途而废。世上多少聪明人,就因为半途而废,所以一事无成,你要谨记!”

    戒烟难,因为它有肉体的欢愉;戒棋更难,因为它能带来精神上的愉悦,人在精神上的瘾远高于肉体上的瘾,所以戒起来会非常难。

    你是说了,可说的全是假大空,和没说有什么区别,真是不堪,真是无耻。”

    他离京时只带了到南昌的单程路费,行抵小池驿时,盘缠已所剩无几,如果转头回老家,那就要不吃不喝的靠两条腿走回去。 这是不可能的事。 曾国藩在旅馆来回踱步,心里开始运用朱熹“格物致知”的超级方法论。 他要“格”的“物”就是路费,“格”了半个时辰,终于得出结果和道理(致知)。结果是:可以到江西找路费;道理是:我是江西乡试主考官,暂时属于江西官员,而我老母正在此时去世,所以江西官员给我奠仪(份子钱)实是天经地义。

    江忠源对曾国藩的解释毫无兴趣,因为他本来就不是受礼法束缚的人。他只是大为不解,曾国藩的语气中把出山任团练大臣一事看得那么难。训练团练,把他们送上战场,痛殴长毛匪,这有什么难的呢?

    1853年10月,曾国藩在衡州找了个池塘建立船厂,开始制造战船。他把湖南全省数得上的能工巧匠都请到衡州,大家召开特大型会议,探讨建船。会议听取了曾国藩关于建立世界第一水军的报告。报告结束后,工匠们各抒己见。有的工匠诚实回答,船身上精美的雕饰他天下无二,但造船不会。还有的工匠临时抱佛脚翻鲁班遗书,其余的工匠觉得这是政府工程,应该能大赚一笔,所以劝曾国藩别建战船,因为他们最擅长造战车。

    那天晚上,他在灯下枯坐,无论如何都想不明白一个问题:我曾国藩向来以理学“诚”字为人生信条,为何老天爷如此对待我? 这是个伪命题,“诚”只是一种品格,不是智慧。所以他是在钻牛角尖,越钻越黑暗,钻到后来,他猛地站起来,望向漆黑的夜。随从看到他猛地站起,以为他有什么事,过来问。他气若游丝地回答,我想出去走走。

    马岭坳一得,半壁山就在眼前,曾国藩下令进攻半壁山。秦日纲决心和半壁山共生死,为此信念,他特意带着卫队从田家镇冒着风雨来到半壁山。 环境有时候可改变人的思维,秦日纲原本是想死守半壁山的。但抵达半壁山后发现自己的防御是铜墙铁壁,人马众多,气势如虹,脑子一抽筋,就改变了策略:对围困在下面的湘军发动进攻!

    秦日纲只发现了自己的优势,没有看到敌人的强项。曾国藩的湘军最善于的不是进攻,而是防守,更是防守之后的反冲锋。

    千年以前,魏帝国皇帝曹丕站在长江边,哀叹道:“天老爷制造长江,就是为了分割南北啊。”千年以后,曾国藩站在湖口城下,也不禁哀叹道:“长毛贼制造了木排,就是为了不让我功成名就啊。”

    曾国藩直挺挺地躺在床上,脸色在月光下如同死人。他想了半天,才半死不活地说:“一个人连承受被责骂的能力都没有,还能成什么事。随他们去吧!” 勤务兵认为曾国藩有理解误区,他整理了思路,侃侃而谈:“非是如此。他们所以离开您,因为您自出山以来霉运当头,胜少败多,人家已经对你已失去信心。人人都想跟着个顺风顺水的人,攀龙附凤,得点好处。可跟着您能得到什么好处?” 曾国藩大吃一惊:“想不到别人还有这种心思?我曾国藩辛苦出山,只为天下太平,他们竟然把我当成聚宝盆。这种人走了也罢,只要李元度不走就好。”

    曾国藩情绪很激动,所以没有做长时间考虑,就脱口而出:“我一向以诚待人,想不到别人却不以诚待我,在危难时刻,离我而去。” 李元度想了一下,慢悠悠地问道:“您所谓的诚,到底做何讲?” “不欺、无私、至虚。” 李元度找到自己的两只手掌,拍了两下,这掌声里有讽刺,曾国藩听出来了:“这是何意?” “您说得好哇,我鼓掌叫好。可您只是说得好,做得却很差。趋利避害是人之常情,你不能指望别人都和你一样,以至诚之心对待别人。他们离开,必有离开的理由,这理由就是他们的‘诚’,我想,您所谓的‘不欺’就是不要欺骗别人和自己的良知吧。” 曾国藩只好点头承认李元度说得对,他撇开这个话题,谈另外的,也是他头脑中最恍惚的:“自出山以来,我连遭岳州、靖港、湖口三大败,我格物致知了许久,也搞不清楚。我是不是个不知兵的人呢?” 李元度想了想,说道:“非也,您的失败恰好是因为你知兵。” 曾国藩大惊,李元度缓缓说道:“如果岳州之败是天意,那靖港之败就是人为,用兵之术,贵在确定目标而不更改,您则是朝令夕改,所以才有靖港惨败。至于湖口之败,气太盛,以为大局在控,其实是被人所控啊。”

    我看这用兵啊,就如同下棋。棋术高低要先看棋谱,但临局走子,对方未必按棋谱来下,那我从棋谱上得来的阵就成了摆设。又如射箭,射箭教科书上讲的是身正,但身正也未必都能命中。因为成败都在变化万端之中。我看啊,胜败之情,就如下棋发箭,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这就是辩证法的神奇之处,采用这种方法的人滔滔不绝,有理有据,但最终要他拿主意时,他就开始和稀泥,等于说,他说了一大堆,实际上跟没说一样。

    石达开解了九江之围后继续发力,以雷霆之势在江西横冲直撞。曾国藩在南康大营魂不守舍,一日数惊。但在众人眼中,他仍表现了作为领袖的魄力,镇定自若,尤其在抚恤伤兵上,发挥了仁者顶级风范。他清醒地认识到,越是身处危局,越要镇定,越要倾尽全力维系人心。由于人心被他维系得滴水不漏,所以湘军虽屡遭败仗,士气毫不见衰。

    但士气这种东西只能是锦上添花,不能雪中送炭。战场不是内功表演场,凭的是兵强马壮,而不是气。

    这就是“天京之乱”,它告诉我们,农民武装虽能短时间内创建辉煌,可逃不过的宿命却是,终有一天会窝里乱咬!

    做领导的,什么领导力、执行力、吸引力都不重要,最关键的就是为属下们争利。做到这点,人心就尽在掌握。

    曾国藩的重生过程也是如此,当人们真正要脱胎换骨时,会对自己从前的愚蠢极度愧悔,这愧悔的心理过程就是折磨人的利器。

    曾国藩不明白,他不是预言大师,他的出山是命中注定,没有注定的只是时间问题。

    这段话的意思是这样的,你做了两淮盐运使后,只要具备“刚正不挠”的气节和“条理精密”的才干就可以了。年深日久,从前猜疑你、诋毁你的人终会害怕你,然后是有求于你。到时候,你不必计较,大度地可怜他们就行了。与这些人相处,只有你这样个性坚强的人才能出淤泥而不染。 胡林翼的话使李鸿章飘飘然,非是胡林翼夸赞他,而是他恍惚地认为,自己真就是两淮盐运使了。因为胡林翼和湖广总督官文的私交甚密,而且在北京有很多朋友,如果没有得到确切消息,他怎么会这样说?

    不过他确定了一件事,兄弟俩在这段时间都在互相传递负面情绪,负面情绪就是瘟疫,传染性极强。当一个人无法改变外界环境时,最明智的办法就是改变心态,把负面情绪变为正面激励。 他对曾国荃说:“老弟,此时才是修行时,平时的风光八面,大军如云,何须我们费尽心力?只有此时,才是我们用心时。瘟疫横行,我们就治疗、预防,援军不来,我们就自力更生。你老哥我大半辈子经历的困难和波折还少吗,三次险些自我了断,最终还不是挺过来了。我坚信,天佑有心人,肯努力,老天不会亏待我们。” 这是古代版的心灵鸡汤,它唯一的作用就是暂时可以激发人的斗志,类似古代江湖人售卖的大力丸,可药劲过了,仍是虚弱。

    曾国荃当初的宏图成为漫天飞舞的碎纸片,他向曾国藩求援,希望曾国藩能把多隆阿从陕西战场调回。曾国藩无可奈何地告诉他,多隆阿的军营也在闹瘟疫,而且陕西战事很不利。北京方面,死都不会同意调回多隆阿的。人,要靠自己!身居绝地,只有死中求生之法,切不可专盼援军,否则将士们会把希望寄托于他人身上,导致松懈,援军不来,就会因失望而气馁。到那时,可真就回天乏术了。 曾国荃终于真正振奋起来,不是因为老哥的话起了作用,而是他突生一种心态:与其这样半死不活,不如就死地求生,死也要死个痛快。 这种想法很快就充盈了他的头脑,让他脱胎换骨,重新拿起刀剑,劈开瘟疫之神,冲向了战场。

    敌人远道而来,一抵达就发动进攻,而且攻势凌厉,其实他们都是纸老虎,凌厉的攻势不会持续太久。只要你能坚守半月,敌人气馁,大功可成。”

    眼前这支不足万人的部队,为什么有如此强大的战力?支撑他们的到底是什么?曾国荃用给士兵训话告诉了他:“咱们自参军的那一刻起,就是抱着共患难、同富贵的信念。多年来,咱们患难与共无数,如今富贵就在眼前,杀进天京城,金银财宝和女人就都是咱们的,想要多少就有多少!不但天京城里的金银和女人是咱们的,朝廷还要重赏咱们,这辈子吃香喝辣,左拥右抱,何须愁也!” 湘军士兵们呼声震山:“抢钱!抢粮!抢女人!” 什么叫激励?曾国荃这段话就是激励,人在非常环境下,精神激励收效甚微,能打动其心弦的只能是物质激励,而且这物质激励要超越他们的想象力,在平常时期,他们做梦都不可能想到的。

    人生是个向上的过程,但走到高处时必须明白,高处不胜寒,所以尽量避免高处,真要走到那一步了,也要谦逊地后退几步。

    在曾国荃的引路下,曾国藩看到了死去两个月的洪秀全。他的头已秃成了葫芦瓢,胡须稀疏,卷曲的白,颧骨出奇的坚挺,正向骷髅演变,身上穿着绣龙黄缎袍子。就是一具最普通不过的死尸。 望着眼前这具死尸,曾国藩突然产生一种恍惚的感觉,他将来的死亡也会和这具尸体一样,就躺在这里。无数人围观着它,然后无数的哭泣响起,仿佛是有人对着窗外的明月,发出轻轻的叹息。

    曾国藩问李秀成:“为何大逆造反?” 李秀成回答:“实在活不下去了。” 曾国藩再问:“后来荣华富贵尽得,为何不放下武器,做回顺民?” 李秀成笑了,笑声里略带了点鄙夷:“曾公应该比我清楚,人很多时候都是骑虎难下。为时势和内心的无限欲望所驱动,谁都回不了头。”

    李秀成本木炭工出身,文化程度不高,但供状写得却是无比流畅,亮点极多。 这足以说明,文章这种东西,非走心不可。否则,纵学富五车也写不出好文章。

    人这一辈子,就是在别人的猜疑和不相信中度过的。你有用,他们用你,你无用,他们就抛弃你,古往今来,概莫能外。”

    平常说磨练心智,都是闲扯,此时才是用功时。面对外来的欺辱和不信任,应抱一颗平常心对待。如果真冲冠大怒,那就是被对方牵了鼻子走,不是真修行了。

    自此,曾国藩和左宗棠彻底闹翻,再无交往。其实,这不能孤立地怪曾国藩或左宗棠,性情截然不同的两个人虽侥幸在一起,但迟早会分手。

    吏治腐败,让曾国藩渐渐失去“中兴”的信心,“中兴”的口头禅也慢慢从他嘴里消失不见。一次,某个幕僚对他说:“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只不过现在皇帝的威权很重,割据风气还未形成,除非中央政府首先烂掉,否则不会出现国家土崩瓦解的局面。” 曾国藩不无忧虑地说:“中央政府好像正在烂掉。” 幕僚道:“祸患必是中央政府先垮台,而后天下无主,各自为政,这种情况的发生不会超出五十年。”

    中国古代知识分子,青少年时代做出惊天动地大事业后,年老之时都会有这种心境,也会主动进入这种心境。世事沧桑,南柯一梦。几十年苦苦追求并且已得到的东西,最终不过是一场幻梦。

    他看着围拢在身边的人,非常陌生。 他陷入了从未有过的孤独之中,思念起了老战友。 已再无老战友,一个人如果心已死,心外就什么都没有了。

    我年轻时过度相信,人只要通过努力,就可胜天;中年之后,挫折不断,开始相信命运;步入老年,我发现命运才是人最应该重视的。所以我留下六个字,作为我的墓志铭,你们听好了——不信书,只信命。”

    一个人能把一门知识学到什么程度,取决于他到底有多感兴趣,除此之外的因素全是扯淡。

  • 相关阅读:
    Overloaded的方法是否可以改变返回值的类型
    parseXXX的用法
    java的类型转换问题。int a = 123456;short b = (short)a;System.out.println(b);为什么结果是-7616?
    UVA 10405 Longest Common Subsequence(简单DP)
    POJ 1001 Exponentiation(大数处理)
    POJ 2318 TOYS(计算几何)(二分)
    POJ 1265 Area (计算几何)(Pick定理)
    POJ 3371 Flesch Reading Ease (模拟题)
    POJ 3687 Labeling Balls(拓扑序列)
    POJ 1094 Sorting It All Out(拓扑序列)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pssp/p/6683098.html
Copyright © 2020-2023  润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