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超融合架构(Hyper-converged)市场产品区别和决策标准


       距离写上一篇似乎好久了,公司事太多尤其这个Q,本周还行,所以花些时间把脑子里的东西记下来。

           自从2013年vmware宣布超融合vmware vSAN以来,目前超融合市场风起云涌,这次不是在炒概念,我熟知一个厂商更是在2015年卖出了多达100个节点,所以无论是从产品类型还是客户需求来看,超融合必定会在IT市场持续分羹,且越来杯越大。

           为了尽可能务实,不变成一篇软文,只讨论其产品之间的不同。文体结构呢,先说说分类,在聊下适合场景,最后是决策的几个标准。

    关于产品称谓  

           在列举分类之前先统一下术语。首先是“超融合”,很多朋友称呼“ServerSAN”,软件定义存储”等等,这里我只称呼它为“超融合”,因为和NUTANIX厂商聊天的时他们直言,NUTANIX不是SAN,是DAS,而且是基于摒弃SAN的架构。而“软件定义存储”又是一个概念的描述,所以我只称呼它为“超融合”。何为“融合”架构呢?在原来,我们借助服务器虚拟化高度整合的时候,焦点集中在服务器内部的RAM,CPU,网络等等,但是服务器虚拟化正常运行和功能发挥依然需要借助磁盘及外部的共享存储,这部分仍然是独立的,也就说不受服务器虚拟化所管理,那么“超融合”与“融合”架构一字之差,就体现在服务器虚拟化所遗留的小尾巴—磁盘或存储系统。

    wKioL1drjtax6mlUAAAfcYexczw012.png

    产品架构形态与类别

           

    关于全球超融合市场产品,主流包含以下几个厂商(排名不分先后):

           VMWARE vSAN;VMware EVO;StarWind;DataCore VirtualSAN;NUTANIX(国内叫做-路坦力);EMC率ScaleIO也来了,等等吧,除此之外是国内的一些厂商。

    第一种,软硬件绑定产品,且绑定Hypervisor:

           典型的产品是VMware EVO,以及国内厂商超融合产品。这样的产品特性是,只能软硬件打包一起购买,如:磁盘,SSD,内存,CPU,甚至包含网络设备,这是绑定性最强的,今后硬件扩展只能寻求厂商。除此之外,Hypervisor也是高度绑定,例如VMware只能选择vSphere作为Hypervisor,而国内自主研超融合多是基于KVM做Hypervisor,客户只有一次选择Hypervisor机会,且今后在无法更换,事实上大家也都知道,Hypervisor包含了主流的:CitrixXenServer,MS Hyper-V,vmware vSphere,Linux KVM,当然还有小众的PowerVM。

           厂商多把这种软硬件绑定和Hypervisor绑定使用:一体化设计,高度兼容,统一维护,统一售后等营销政策包裹,其实仔细想想,IT界目前倡导的“软件定义存储”概念,即使众多中立,权威机构对此概念解释不同,但共同相似处还是有的,那就是“高度开放性”,“通用硬件”以及“软硬件分离”。其实Hypervisor市场已经很成熟,VMware,Citrix,Hyper-V三个大厂都有各自特性,但如果能够把Hypervisor分离,那么客户只关注哪家分布式文件系统做的好就可以了,而且这也是超融合的两大部分,不过很显然这种超融合产品不具备此特性。

    第二种,软硬件绑定产品,不绑定Hypervisor:

           典型产品是NUTANIX以及OEM它的那些厂商。这样的产品特性是,买到家里的组件包含了多个节点的X86服务器,内存,CPU,磁盘,各式Flash/SSD。其中Hypervisor是可以自由选择的,无论是倾向中或是已经在用的vSphere,Citrix,Hyper-V或KVM,都可以过渡到这类的产品中去,在虚拟化场景中迁移方式总是很丰富。最终客户需要付两笔费用既,超融合厂商以及Hypervisor厂商,当然可能还包括网络设备厂商。

    第三种,纯软件产品,但绑定Hypervisor:

           典型产品是VMWARE vSAN,因为大家知道选择vSAN之后,上层的Hypervisor只能是vSphere。但更多的好处是客户可以自由选择所有组件:利旧或新购任何厂商服务器,各厂商的磁盘/SSD,网络设备等等,站在一个很高度的开放平台,完全不会被硬件厂商绑定,随需购买,购买你想要的,而不必次次都妥协在一个报价单上。有些客户担心技术难度高,维护精力大,呵呵,其实国内项目多是由集成商来做,这种开放式架构还为随时更换集成商,维保单位提供便利,所以我不认为这是问题。

    第四种,纯软件产品,可选择任何的Hypervisor:

           YES,这是此类中最灵活,最开放的产品方案。典型产品包括:EMC ScaleIO,DataCore Virtual SAN以及StarWind;客户可以选择vSphere,Citrix,Hyper-V或KVM来做虚拟化平台,然后利旧或新购任何厂商服务器,各厂商的磁盘/SSD,网络设备等等。客户焦点只需要集中在评估,调研超融合厂商的“文件管理系统”或是“分布式文件系统”哪个更稳定,哪个代码更迭时间长功能更丰富,预算如何等等。同样的,客户也可以选择由中间的集成商从Hypervisor到分布式文件系统完全项目落地,到今后的运维和维保。

    超融合产品适合哪些场景呢?

           在行业中,其实涵盖了各种行业,有服务器虚拟化或桌面虚拟化就有超融合用武之地,我个人认为。因为在接触Flash /SSD的帮助下,目前超融合产品所能提供的性能足够强大,而且Flash/SSD似乎每个季度都在降价。

           在业务类型中,MS SQL Server,MS Exchange, MS SharePoint, Citrix XenDesktop,VMware Horizon…..etc,我甚至见过Oracle RAC案例。

           简单来说,服务器虚拟化与超融合之间不同主要体现在存储/磁盘层,而存储包含3个主要指标:容量,性能/IOPS,延迟。只要这3个方面顾虑到了能在服务器虚拟化应用的,超融合同样能很好的承载。

           关于客户需求,这是重点。我接触很多教育,医疗卫生,政府企业等机构,他们没有像金融机构那样预备众多的IT高才生,他们希望极大的简化管理,减轻运维精力,避免去学习各式存储阵列复杂的知识,在极小的数据中心空间减少设备,制冷,电力消耗,以及他们没有那种通过几台AIX小机才能承载的重型业务,最终超融合方案将成为他们迫切需求的产品。客户只需要在狭小的空间内安装两台2U的设备,连起线路,就能虚拟化出10几个,甚至几十个,上百个业务系统,N多个应用程序,根据目前超融合多个产品了解,有些时候连交换机都不需要,是不是有点意思?:)

    一旦觉得超融合是盘菜,那么选型是必须的,衡量决策标准,我认为需要注意如下几点: 

    Flash/SSD优质资源和网络交换机是不是必须的?多少才够?

           在没有充分了解市场上多个超融合产品就直接回答“YES”,那么我劝您再想想。

    实时上,超融合产品中有些是借助服务器RAM来提速的,那么Flash/SSD这部分资源可以在初始部署时候省掉,提高购买力,今后性能出现瓶颈时在扩充也是很好的。其次,Flash/SSD提速是用来做Caching,还是永久存储进行分层,这也是很关键的,涉及到了回报率。最后,同样一颗相同规格的Flash/SSD在不同的超融合产品性能,延迟表现如何?那么这涉及到了产品力。

           网络设备是不是必须的?在小型化环境中有些超融合产品完全不需要交换机(点到点直连),而有些产品即使在小型环境也必须投入交换机,例如10Gb以太网,或者FC SAN等等。超融合产品同时支持1Gb,10Gb以太网,或8/16Gb FC SAN组网?那么现有的可不可以利旧?这也是决策评估的重点,因为单独组件一套10Gb网络用于超融合,双倍线路,双倍模块,双倍设备节点为了冗余,这笔预算往常可以再添加80台虚拟机。

    最小环境支持多少个节点?最大支持扩展到多少节点?

           目前已知的超融合产品中,最少的可以支持2个节点部署,如果每个节点是1U,那么2U的机架空间就可以生成几十台虚拟机,而且完全物理冗余,具备最高的可用性。目前众多的小型用户环境多少两台高端服务器,承载整个服务器虚拟化环境,也就说如果超融合产品不绑定硬件的话,完全可以做到100%硬件利旧。

           IT环境总有一天会长大,那么我们希望超融合基础架构能够始终伴随企业成长,据我所知,目前的超融合产品最大的扩展节点多是64个,也有个别的提供N个节点扩展。

    集群扩展性

           目前超融合产品在节点部署上多是集中在同一个数据中心,而也有个别厂商能把超融合节点的集群分布在厂区之间,楼层之间,甚至是同城100公里,那么这就先天具备了容灾特性,要知道客户往常需要单独采购高端存储才能做到的。

    产品扩展性,这里有两个注意方面

           第一个方面和之前产品的分类有关,那就是超融合产品的绑定程度。如果多数硬件组件由厂商提供,那么将来扩展时候只有一个渠道,一个价格可接受,需要额外注意产品组件的priceslist分项报价,连带的服务费用以及每年Renew费用。当然如果选择了产品分类中第四种,那么就无需这种顾虑,因为纯软件厂商往常不会特意强调硬件。

           第二个方面,这方面是存储空间的扩展。超融合产品中多是横向扩展的,那么在一个有限的空间内CPU,RAM,端口,磁盘的扩展相对也是有限的,一旦任何组件到达瓶颈,那么你只能被动接受再增加一台服务器来扩充性能或容量。不过,这些组件中往常增长最快的还是存储空间,磁盘空间的消耗几乎是每时每刻都在变化的,一旦到达上线,客户往常需要的不仅仅扩展一台服务器和磁盘,同时连带的还有Hypervisor许可,超融合分布式系统的许可…..等等,尤其是对于那些已经曾经购买了外部存储的客户来说,更是无奈到了极致。

           庆幸的是,各别的超融合产品提供纵向扩展,也就说允许超融合节点的屁股后面接入外部存储,DAS,SAN,或NFS等,那么越是在后期,越是能体现到回报率的优势。

    好了,我脑子里目前就想到了这些,后续有的话我再补充。

    转自:https://blog.51cto.com/virtualition/1792211?source=dra

  • 相关阅读:
    Twitter如何在数千台服务器上快速部署代码?
    系统架构师学习笔记_第六章(上)_连载
    使用IIS内置压缩功能,增加网站访问速度
    系统架构师学习笔记_第八章_连载
    微软企业库4.1学习笔记(十五)缓存模块3 使用数据库作为后端存储
    快速搞懂 SQL Server 的锁定和阻塞
    微软企业库4.1学习笔记(十四)缓存模块2 使用缓存模块进行开发
    微软企业库4.1学习笔记(十六)缓存模块4 服务器场中的缓存使用
    Agile PLM Engineering Collaboration
    EC Client Customizing EC Client 客户化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pipci/p/14783876.html
Copyright © 2020-2023  润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