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工实践总结
软工实践个人总结
请回望第一次作业,你对于软件工程课程的想象
QA
Q:对比开篇博客你对课程目标和期待,“希望通过实践锻炼,增强计算机专业的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对比目前的所学所练所得,在哪些方面达到了你的期待和目标,哪些方面还存在哪些不足,为什么?
A:各种方面的奇怪的知识增加了。项目的规划,进度把握,实现效果等都有不足的地方。因为对已经学过的知识还有许多没有注意到的细节,学过的知识的掌握程度随着时间而荒废,对一些知识抱有恐惧心理而不去学习,发布的软件实际上并没有在课程结束后继续维护。
总结这门课程的实践总结和给你带来的提升,包括以下内容:
QA1
Q:统计一下,你在这门软件工程实践中,完成了多少行的代码;
A:我认为统计完成了多少行的代码是没有意义的。好的代码可以很短,坏的代码可以很多。坏的代码千篇一律,好的代码万里挑一。而且这门课实践的环节也不止于代码,包括了设计,构思,运维等等环节,都是很有意义的。
QA2
Q:软工实践的各次作业分别花了多少时间?(做一个列表)
A:
-
作业 耗小时数 第一次博客作业 4+ 第一次个人编程作业 55+ 第一次结对编程作业 30+ 团队项目-选题报告 5- 团队项目-需求分析报告 5- 团队git现场编程 4 Alpha冲刺 20+ Beta冲刺 20+
QA3
Q:哪一次作业让你印象最深刻?为什么?
A:结对和团队编程,认真的队友会不断地提出建议,可靠的队友会可靠地完成对应部分的任务,分工合作的意义在于使用分治的思想把大的工作分解成为小的工作。而且团队和结队编程的跨度时间也是最长的。
QA4
Q:累计花了多少个小时在软工实践上?平均每周花多少个小时?同时贴出开篇博客“你打算平均每周拿出多少个小时用在这门课上”的回答
A:累计花了200个小时多在软工实践上吧,平均每周花23个小时左右。开篇博客中说“大概我一周会花20-35个小时用在这门课上。”,但是实际上因为其他课程比如操作系统、Linux实践等等课程的挤占以及ACM的训练并不能达到期望的水平,因为其他课的ddl也很紧张。
QA5
Q:学习和使用的新软件
A:PostgreSQL,Pycharm,Anaconda,
QA6
Q:学习和使用的新工具
A:codacy,pyinstaller
QA7
Q:学习和掌握的新语言、新平台
A:Python,Django
QA8
Q:学习和掌握的新方法
A:摘抄隔壁的“借鉴的艺术/偷懒的能力”
QA9
Q:其他方面的提升
A:作息时间彻底混乱,更能熬夜到半夜了
写下属于自己的人月神话——个人或结对或团队项目实践中的经验总结+实例/例证结合的分析
经验分析:1.估计代码什么时候写完实在是非常不靠谱的一件事情,因为不同时间的效率不一样,遇到的困难也不一样2.团队的主力开发人员必须要非常关心团队的开发进度,这里非常感谢yh同学催我赶工的那时候,因为团队交流少了沟通就导致对他人对接的进度不了解缺乏认知,久而久之就会脱离正轨。
这学期下来,你最感谢的人是谁?有什么话想要对TA说呢?
和我一起有切实工作的几个人。在关键的时候都能靠得上。感谢队友的理解和支持。
个性发挥,包括图文、照片和创意等
总结是这门课还是太匆忙了,组队起来每个人的时间都不一样,完全不能像真正全职开发一样的投入程度。
软工实践助教总结
- 组队机制不合理,导致干活的人和不干活的人都不舒服,水平差不多的在一起比较合理,而不是随机组队和熟人组队。
- 这门必修课导致了很多不想认真的人也进来了,建议改成选修让真心有锻炼想法的人进来。
- 课时安排上过于紧凑,时间不足,容易引发时间安排错乱。
- 同学互评的结果导致区分度非常差。让同学们互评完全不能起到客观和区分度的作用,因为抬头不见低头见,同学不给低分,和客观评价的OnlineJudge机制有很大差别。需要探讨研究科学合理的客观公平透明的评价机制。
- 第一次结对作业选的有点问题,区分自己做的和别人做的比较困难。
- 不能很好体现软件工程的思想,我觉得和小组的人数也有关系,小组人数10个以内并不能很好地完成美工、开发、测试、文档、部署、运维等工作。而且仅仅一次的组队和结对也不能很好起到锻炼的效果,我认为要做好一件事情必须在平时的练习过程中带着兴趣持之以恒。
- 特别感谢理解和支持的软工程老师。
- 特别感谢理解和支持的助教同学,一起比赛,一起完成作业,在百忙之中能来帮忙。
- 特别感谢为第一次结对作业提供后端和运维支持的隔壁班的技术助教,没有他的支持的话第一次结对作业是无法评测的,博客链接www.cnblogs.com/rtxux
- 特别感谢持续为作业发布提供支持的隔壁班的助教学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