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 linux x86-32 模式下分析内存映射流程


    前言

    虚拟内存机制已经成为了现代操作系统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不仅可以为每个程序提供独立的地址空间保证安全性,更可以通过和磁盘的内存交换来提高内存的使用效率。虚拟内存管理作为linux 上的重要组成部分代码非常庞大。这次并不是探明 linux 源码级的内存映射,而是通过实例来验证 x86-32 下的虚拟内存转换流程。

    映射流程简述

    x86-32 模式下的内存映射分为2部分, 分段和分页。之所以使用 2 步映射更多的是历史兼容原因。

    编译出的汇编代码里使用的是逻辑地址,表示形式为 [段标识符:段内偏移量], 在默认情形下可以省略段标识符,直接给出段内偏移即可。段标识符共有 6 个,分别是(CS, DS, SS, ES, FS, GS), 每个都有自己的含义。

    逻辑地址经过 "分段" 会转换为 线性地址,从我之前的文章可以看出,分段机制现在已经不实际使用了,在linux 中使用的分段模式为 “扁平模式”, 即逻辑地址和线性地址是一样的。

    从线性地址转换为实际物理地址的过程称为 "分页"。分页才是实际的虚拟地址转换。分页过程中使用了可迭代的页表机制,操作系统为每个程序维护独立的一组页表来保证程序之间的互不干涉。

    因为本文是反向验证的流程,所以并不会仔细介绍整个映射流程,需要对虚拟内存机制有一定的了解。

    验证方案

    本文整个流程参考了网上的另一篇文章,我会在文章末尾列出链接。

    因为每个程序的相关资源都是独立的,必须要保证程序的运行不能终止,且要在程序中输出自己的相关寄存器状态。大部分寄存器的访问特权只支持在内核获取,不能在用户程序中获取,我们要编写相关模块运行于内核,通过linux 的 /proc 文件系统将参数传递到用户程序。

    同时也要验证我们通过手动映射流程获得的物理地址是否就是程序内地址,要有工具能够直接查看指定物理地址的数据。我们编写一个字符设备来处理应用程序的请求,通过 kmap 函数将指定物理地址页临时映射获取其数据。

    最终需要程序为 4 个,如下所示。

    程序功能
    sys_reg.ko 加载到内核,读取相关寄存器, 建立 /proc/sys_reg 文件
    running-prog 测试程序,需要一直运行,读取 /proc/sys_reg 来打印本程序相关寄存器值
    phy_mem.ko 加载到内核,读取指定物理地址数据,建立 /dev/phy_mem 文件
    read-phy-mem 通过 /dev/phy_mem 来获取指定物理地址数据并打印

    验证过程

    编译加载

    编译文件,加载 sys_reg.ko, phy_mem.ko 模块

    运行 running-prog

    运行后可以得到以下输出:

    可以看到变量 a, 这就是我们要寻找物理地址的变量,其数据和地址都以及输出了。

    分段机制

    通过 CR0.PG ,可以看出系统已经打开了分页机制。 变量 a 定在了数据段, 通过 ds 段寄存器的值可以看出使用的是 GDT ,entry 是 15. GDTR 的基址是 0xF7386000, 注意这里是线性地址, linux 内核的地址映射偏移量是 0xC0000000, 然后获得 使用的 GDT entry地址如下。

    0xF7386000 - 0xC0000000 + 15 * 8 = 0x37386078

    通过获得的 GDT entry值和 gdt entry 格式,可以知道该分段的参数:

    name
    base 0x00000000
    limit 0xfffff
    G 1

    可以看出段基址是 0x00000000, G和limit决定了该段是 4G 大小。所以从逻辑地址获得变量 a 的线性地址如下:

    0x0804A044 + 0x00000000 = 0x0804A044;

    分页机制

    因为 CR4.PAE = 1,说明系统开启了 PAE(物理地址扩展). PAE 模式下的分页有如下 2 种。

    寄存器及 entry 格式如下:

    此时 CR3 中的基址就是 PDPTE 的基址 0x1EF49000, 变量 a 线性地址的bit 31-30 代表了 PDPTE 的序号。 我们可以算出 使用的 PDPTE 地址:

    0x1EF49000 + 0 * 8 = 0x1EF49000

    可以看到 page directory 的基址为 0x1ec9f000, 使用线性地址中的 bits 29~ 21 来确定偏移为 0x40, 所以使用的 PDE 地址为

    0x1EC9F000 + 0x40 * 8 = 0x1EC9F200

    PDE 为 0x0000000020A36067, bit7 = 0,说明指向的是 page table, page table 地址为0x20A36000, 使用线性地址的 bits 20~12 作为偏移为 0x4A, 使用的 PTE 地址为

    0x20A36000 + 0x4A * 8 = 0x20A36250

    PTE 为 0x000000000B628067, 得到了最终的 4K page frame 基址为 0x0B628000, 使用线性地址的 bits 11~0 作为偏移为 0x44, 我们计算出的 变量 a 的物理地址为

    0x0B628000 + 0x44 = 0x0B628044

    我们看到了数据 0x013579BB, 说明我们正确找到了 a 的物理地址,反向验证了 linux 在 x86-32 模式下开启了 PAE 后的线性地址映射。

    结束

    感谢 Linux内存地址映射 一文,我的整个流程参考了原作者的文档和代码, 谢谢原作者的分享。

    下面是源代码链接.

    study-linux-vm-32bit
  • 相关阅读:
    O052、Create Volume 操作 (Part III)
    O051、Create Volume 操作 (Part II)
    O050、Create Volume 操作 (Part I)
    O049、准备 LVM Volume Provider
    O048、掌握 cinder-scheduler 调度逻辑
    O047、 Cinder 组件详解
    O046、掌握Cinder 的设计思想
    O045、理解 Cinder 架构
    O044、一张图秒懂 Nova 16种操作
    O043、计算节点宕机了怎么办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out8/p/4272245.html
Copyright © 2020-2023  润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