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类(innerclasses)
一般情况,我们把类定义成独立的单元。有些情况下,我们把一个类放在另一个类的内部定义,称为内部类。
内部类的作用:
1. 内部类提供了更好的封装。只能让外部类直接访问,不允许同一个包中的其他类直接访问。
2. 内部类可以直接访问外部类的私有属性,内部类被当成其外部类的成员。 但外部类不能访问内部类的内部属性。
内部类的使用场合:
由于内部类提供了更好的封装特性,并且可以很方便的访问外部类的属性。所以,通常内部类在只为所在外部类提供服务的情况下优先使用。
内部类的分类:
1. 成员内部类(可以使用private、proteted、public任意进行修饰。 类文件:外部类$内部类.class)
a) 非静态内部类(外部类里使用非静态内部类和平时使用其他类没什么不同)
i. 非静态内部类必须寄存在一个外部类对象里。因此,如果有一个非静态内部类对象那么一定存在对应的外部类对象。 非静态内部类对象单独属于外部类的某个对象。
ii. 非静态内部类可以使用外部类的成员,但是外部类不能直接访问非静态内部类成员。
iii. 非静态内部类不能有静态方法、静态属性、静态初始化块。
iv. 静态成员不能访问非静态成员:外部类的静态方法、静态代码块不能访问非静态内部类,包括不能使用非静态内部类定义变量、创建实例。
v. 成员变量访问要点:
1. 内部类里方法的局部变量:变量名
2. 内部类属性:this.变量名
3. 外部类属性:外部类名.this.变量名
vi. 内部类的访问:
1. 外部类中定义内部类: new InnerClass()
2. 外部类以外的地方使用非静态内部类:
Outer.inner varname = OuterObject.new Inner()
/** * 内部类 * @author OU * */ public class InnerClasses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Face face=new Face(); Face.Nose nose=face.new Nose(); nose.breath(); */ Face.Ear ear=new Face.Ear(); ear.listen(); } } class Face{ int type; String face="瓜子脸"; /** * 非静态内部类 for example * @author OU * */ class Nose{ int type; void breath(){ //调用的是外部的type System.out.println(Face.this.type); //如果内部类没有外部类的属性可以直接调用 System.out.println(face); } } /** * 静态内部类 for example */ static class Ear{ void listen(){ System.out.println("我在听"); } } }
b) 静态内部类
i. 定义方式:
static class ClassName {
//类体
}
ii. 使用要点:
1. 当一个静态内部类对象存在,并不一定存在对应的外部类对象。 因此,静态内部类的实例方法不能直接访问外部类的实例方法。
2. 静态内部类看做外部类的一个静态成员。 因此,外部类的方法中可以通过:静态内部类.名字 访问静态内部类的静态成员。通过 new 静态内部类()访问静态内部类的实例。
3. 在外部类的外面创建静态内部类:
Face.TestStaticInner aInner = new Face.TestStaticInner();
2. 匿名内部类
适合那种只需要使用一次的类。比如:键盘监听操作等等。语法:
new 父类构造器(实参类表) 实现接口 () {
//匿名内部类类体!
}
abstract class Person { public abstract void eat(); } public class Demo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Person p = new Person() { public void eat() { System.out.println("eat something"); } }; p.eat(); } } 运行结果:eat something
局部内部类
定义在方法内部。作用域只限于本方法。用的非常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