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译型和解释型
我们先看看编译型,其实它和汇编语言是一样的:也是有一个负责翻译的程序来对我们的源代码进行转换,生成相对应的可执行代码。这个过程说得专业一点,就称为编译(Compile),而负责编译的程序自然就称为编译器(Compiler)。如果我们写的程序代码都包含在一个源文件中,那么通常编译之后就会直接生成一个可执行文件,我们就可以直接运行了。但对于一个比较复杂的项目,为了方便管理,我们通常把代码分散在各个源文件中,作为不同的模块来组织。这时编译各个文件时就会生成目标文件(Object file)而不是前面说的可执行文件。一般一个源文件的编译都会对应一个目标文件。这些目标文件里的内容基本上已经是可执行代码了,但由于只是整个项目的一部分,所以我们还不能直接运行。待所有的源文件的编译都大功告成,我们就可以最后把这些半成品的目标文件“打包”成一个可执行文件了,这个工作由另一个程序负责完成,由于此过程好像是把包含可执行代码的目标文件连接装配起来,所以又称为链接(Link),而负责链接的程序就叫……就叫链接程序(Linker)。链接程序除了链接目标文件外,可能还有各种资源,像图标文件啊、声音文件啊什么的,还要负责去除目标文件之间的冗余重复代码,等等,所以……也是挺累的。链接完成之后,一般就可以得到我们想要的可执行文件了。
上面我们大概地介绍了编译型语言的特点,现在再看看解释型。噢,从字面上看,“编译”和“解释”的确都有“翻译”的意思,它们的区别则在于翻译的时机安排不大一样。打个比方:假如你打算阅读一本外文书,而你不知道这门外语,那么你可以找一名翻译,给他足够的时间让他从头到尾把整本书翻译好,然后把书的母语版交给你阅读;或者,你也立刻让这名翻译辅助你阅读,让他一句一句给你翻译,如果你想往回看某个章节,他也得重新给你翻译。
两种方式,前者就相当于我们刚才所说的编译型:一次把所有的代码转换成机器语言,然后写成可执行文件;而后者就相当于我们要说的解释型:在程序运行的前一刻,还只有源程序而没有可执行程序;而程序每执行到源程序的某一条指令,则会有一个称之为解释程序的外壳程序将源代码转换成二进制代码以供执行,总言之,就是不断地解释、执行、解释、执行……所以,解释型程序是离不开解释程序的。像早期的BASIC就是一门经典的解释型语言,要执行BASIC程序,就得进入BASIC环境,然后才能加载程序源文件、运行。解释型程序中,由于程序总是以源代码的形式出现,因此只要有相应的解释器,移植几乎不成问题。编译型程序虽然源代码也可以移植,但前提是必须针对不同的系统分别进行编译,对于复杂的工程来说,的确是一件不小的时间消耗,况且很可能一些细节的地方还是要修改源代码。而且,解释型程序省却了编译的步骤,修改调试也非常方便,编辑完毕之后即可立即运行,不必像编译型程序一样每次进行小小改动都要耐心等待漫长的Compiling…Linking…这样的编译链接过程。不过凡事有利有弊,由于解释型程序是将编译的过程放到执行过程中,这就决定了解释型程序注定要比编译型慢上一大截,像几百倍的速度差距也是不足为奇的。
编译型与解释型,两者各有利弊。前者由于程序执行速度快,同等条件下对系统要求较低,因此像开发操作系统、大型应用程序、数据库系统等时都采用它,像C/C++、Pascal/Object Pascal(Delphi)、VB等基本都可视为编译语言,而一些网页脚本、服务器脚本及辅助开发接口这样的对速度要求不高、对不同系统平台间的兼容性有一定要求的程序则通常使用解释性语言,如Java、JavaScript、VBScript、Perl、Python等等。
但既然编译型与解释型各有优缺点又相互对立,所以一批新兴的语言都有把两者折衷起来的趋势,例如Java语言虽然比较接近解释型语言的特征,但在执行之前已经预先进行一次预编译,生成的代码是介于机器码和Java源代码之间的中介代码,运行的时候则由JVM(Java的虚拟机平台,可视为解释器)解释执行。它既保留了源代码的高抽象、可移植的特点,又已经完成了对源代码的大部分预编译工作,所以执行起来比“纯解释型”程序要快许多。而像VB6(或者以前版本)、C#这样的语言,虽然表面上看生成的是.exe可执行程序文件,但VB6编译之后实际生成的也是一种中介码,只不过编译器在前面安插了一段自动调用某个外部解释器的代码(该解释程序独立于用户编写的程序,存放于系统的某个DLL文件中,所有以VB6编译生成的可执行程序都要用到它),以解释执行实际的程序体。C#(以及其它.net的语言编译器)则是生成.net目标代码,实际执行时则由.net解释系统(就像JVM一样,也是一个虚拟机平台)进行执行。当然.net目标代码已经相当“低级”,比较接近机器语言了,所以仍将其视为编译语言,而且其可移植程度也没有Java号称的这么强大,Java号称是“一次编译,到处执行”,而.net则是“一次编码,到处编译”。呵呵,当然这些都是题外话了。总之,随着设计技术与硬件的不断发展,编译型与解释型两种方式的界限正在不断变得模糊。
动态语言和静态语言
指的是值的类型
通常我们所说的动态语言、静态语言是指动态类型语言和静态类型语言。
(1)动态类型语言:动态类型语言是指在运行期间才去做数据类型检查的语言,也就是说,在用动态类型的语言编程时,永远也不用给任何变量指定数据类型,该语言会在你第一次赋值给变量时,在内部将数据类型记录下来。Python和Ruby就是一种典型的动态类型语言,其他的各种脚本语言如VBScript也多少属于动态类型语言。
(2)静态类型语言:静态类型语言与动态类型语言刚好相反,它的数据类型是在编译期间检查的,也就是说在写程序时要声明所有变量的数据类型,C/C++是静态类型语言的典型代表,其他的静态类型语言还有C#、JAVA等。
对于动态语言与静态语言的区分,套用一句流行的话就是:Static typing when possible, dynamic typing when needed。
强类型定义语言和弱类型定义语言
指的是类型的转换
(1)强类型定义语言:强制数据类型定义的语言。也就是说,一旦一个变量被指定了某个数据类型,如果不经过强制转换(重新赋值?),那么它就永远是这个数据类型了。举个例子:如果你定义了一个整型变量a,那么程序根本不可能将a当作字符串类型处理。强类型定义语言是类型安全的语言。
(2)弱类型定义语言:数据类型可以被忽略的语言。它与强类型定义语言相反, 一个变量可以赋不同数据类型的值。
强类型定义语言在速度上可能略逊色于弱类型定义语言,但是强类型定义语言带来的严谨性能够有效的避免许多错误。另外,“这门语言是不是动态语言”与“这门语言是否类型安全”之间是完全没有联系的!
例如:Python是动态语言,是强类型定义语言(类型安全的语言); VBScript是动态语言,是弱类型定义语言(类型不安全的语言); JAVA是静态语言,是强类型定义语言(类型安全的语言)。
------------------------------------------------
传统意义上的所谓编译与解释,区别在于代码是在什么时候被翻译成目标CPU的指令。——虽然这种解释从科学上说不通(科学上,王垠的那个定义更准确),但这却是一直以来大家更认可的更约定俗成的定义。
对 C 语言或者其他编译型语言来说,编译生成了目标文件,而这个目标文件是针对特定的 CPU 体系的,为 ARM 生成的目标文件,不能被用于 MIPS 的 CPU。这段代码在编译过程中就已经被翻译成了目标 CPU 指令,所以,如果这个程序需要在另外一种 CPU 上面运行,这个代码就必须重新编译。对于各种非编译型语言(例如python/java)来说,同样也可能存在某种编译过程,但他们编译生成的通常是一种『平台无关』的中间代码,这种代码一般不是针对特定的 CPU 平台,他们是在运行过程中才被翻译成目标 CPU 指令的,因而,在 ARM CPU 上能执行,换到 MIPS 也能执行,换到 X86 也能执行,不需要重新对源代码进行编译。至于为什么会有虚拟机的存在?这个答案也很简单了,因为那些非编译型语言生成的并不是目标平台的代码,而是某种中间代码。而能够运行这种中间代码的机器并不广泛存在,所以我们在每个不同的平台中用软件模拟出这个假想平台的虚拟机,这个虚拟机执行这种中间代码,而虚拟机负责把代码转换成最终的目标平台上的指令。
--简单总结:1,编译型语言在编译过程中生成目标平台的指令,解释型语言在运行过程中才生成目标平台的指令。2,虚拟机的任务是在运行过程中将中间代码翻译成目标平台的指令。
--------------------------------------------
强类型:偏向于不容忍隐式类型转换。譬如说haskell的int就不能变成double
弱类型:偏向于容忍隐式类型转换。譬如说C语言的int可以变成double
静态类型:编译的时候就知道每一个变量的类型,因为类型错误而不能做的事情是语法错误。
动态类型:编译的时候不知道每一个变量的类型,因为类型错误而不能做的事情是运行时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