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8同城技术委员会执行主席沈剑:好的架构是进化来的,不是设计来的


    【编者按】对很多创业公司而言,随着业务的增长,网站的流量也会经历不同的阶段。从十万流量到一百万流量,再从一百万流量跨越到一千万甚至上亿的流量,网站的架构需要经历哪些变化?我们一起听听 58 同城的技术委员会执行主席沈剑在 OneAPM 技术公开课上的回答(以下演讲整理):

    首先,非常感谢 OneAPM 技术公开课举办的这次活动。本场演讲我主要阐述一下,58 同城从小流量、中等规模流量、大流量,到更大的流量过程中,架构是怎么演进的?遇到了哪些问题?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好的架构不是设计出来的而是演进出来的

    对很多创业公司而言,在初期的时候,我们很难在初期就预估到流量十倍以后、百倍以后、一千倍以后网站的架构会变成什么样。当然,如果在最初的时期,就设计一个千万级并发的流量架构,那样的话,成本是也是非常之高的,估计很难有公司会这样做。

    所以,我们主要来讲架构是如何进行演化的。我们在每个阶段,找到对应该阶段网站架构所面临的问题,然后在不断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整个战略的架构就是在不断的演进了。

    其实,在 58 同城建立之初,站点的流量非常小,可能也就是是十万级别,这也就意味着,平均每秒钟也就是几次的访问。此时网站架构的特点:请求量是比较低,数据量比较小,代码量也比较小。可能找几个工程师,很容易就做一个这样的站点,根本没什么「架构」可言。

    其实,这也是很多创业公司初期面临的问题,最开始58同城的站点架构用一个词概括就是「ALL IN ONE」,如下图所示:

    好的架构是进化来的,不是设计来的

    就像一个单机系统,所有的东西都部署在一台机器上,包括站点、数据库、文件等等。而工程师每天的核心工作就是 CURD,前端传过来一些数据,然后业务逻辑层拼装成一些 CURD 访问数据库,数据库返回数据,数据拼装成页面,最终返回到浏览器。相信很多创业团队,初期做的工作也是类似,每天写代码,写 SQL、接口参数、访问数据等等。

    这里需要说明一个问题,大家都知道目前 58 同城使用的是 Windows、iis、SQL-Sever、C# 这条路。现在很多创业公司可能就不会这么做。58 同城为什么当时选择了这条路?原因是公司招聘的第一个工程师和第二个工程师只会这个,所以只能走这条路。

    如果可以重来?那么会选择LAMP

    很多创业的同学可能会想,如果我们初期希望做一个产品的话,我们应该使用什么架构? 如果让我们重来,可能我们现在会选 LAMP,为什么?首先是无须编译,而且快速发布功能强大,从前端到后端、数据库访问、业务逻辑处理等等全部可以搞定,最重要的是因为开源产品,是完全免费的。如果使用 LAMP 搭建一个论坛,两天的时间就很足够了。所以,如果在创业初期,就尽量不要再使用 Windows 的技术体系了。

    好的架构是进化来的,不是设计来的

    在这个阶段 58 同城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其实就是招人。很多工程师可能都是再培训学校里培训了3月就过来上班,所以他们写 CURD 的话很容易出错。当时,我们引进了 DAO 和 ORM。虽然那些培训了几个月的工程师可能写CURD不是特别的擅长,但是他们写面向对象的一些程序引入了 DAO 和 ORM,让他们不再直接面对 CURD 语句,这样就会相对容易一些。因为工程师比较擅长的是面向对象的数据,不是 CURD,所以我们当时引入了 ORM,总的来说,如果大家现在的项目处于一个初期孵化的阶段,DAO 和 ORM 能够极大的提高效率,而且可以降低出错的概率。

    中等规模:流量跨过十万的阶段,数据库成为瓶颈

    随着 58 同城的高速增长,我们很快跨越了十万流量的阶段。主要需求是什么?网站能够正常访问,当然速度更快点就好了。而此时系统面临问题包括:在流量的高峰期容易宕机,因为大量的请求会压到数据库上,所以数据库成为新的瓶颈,而且人多的时候,访问速度会很慢。这时,我们的机器数量也从一台变成了多台。现在的架构就采用了分布式,如下图所示:

    好的架构是进化来的,不是设计来的

    首先,我们使用了一些非常常见的技术,一方面是动静分离,动态的页面通过 Web-Servre 访问,静态的像图片等就单独放到了一些服务器上。另外一点就是读写分离。其实,对 58 同城或者说绝大部分的站点而言,一般来说都是读多写少。对 58 同城来说,绝大部分用户是访问信息,只有很少的用户过来发贴。那么如何扩展整个站点架构的读请求呢?常用的是主从同步,读写分离。我们原来只有一个数据库,现在使用多个不同的数据库提供服务,这样的话,就扩展了读写,很快就解决了中等规模下数据访问的问题。

    在这个阶段,系统的主要矛盾就是「站点耦合+读写延时」,58 同城是如何进行解耦,如何缓解延时呢?

    对 58 同城而言,典型业务场景是主页,发布信息有发布页,信息聚合、标题聚合有列表页,点开一个标题有详细页,而这些站点都是耦合在一个程序中的,或者说耦合在一个站点中的,当我们有一个站点出现问题的时候,整个站点就会因为耦合一起出问题。

    好的架构是进化来的,不是设计来的

    第二个问题,大家都知道做数据库读请求和写请求,分布在不同的数据库上,这个时候如果再读取可能读到的是旧数据,因为读写有一个延时。如果有用户发帖子,马上去找的话肯定找不到,很可能带来的后果就是陆续在发布两条信息,这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尤其是在请求量越来越大的时候,这个问题就更加突出。

    在解决这些问题是,最先想到的是针对原来站点的核心业务做切分,然后工程师根据自己的站点和业务场景进行细分。首先,业务拆分是 58 同城最先尝试的优化。我们将业务垂直拆分成了首页和发布页。另外,在数据库层面,我们也随之进行了拆分,将大数据量拆分成一个个小的数据量。这样,读写延时就马上得到了缓解。尤其是在代码拆分成了不同的层面之后,站点耦合也得到了缓解,数据量加载速度也提升了很多。

    好的架构是进化来的,不是设计来的

    当时,还使用了一些技术,前面也提到了对动态资源和静态资源进行拆分。其中,我们对静态资源使用了 CDN 服务,便于数据缓存和就近访问,访问速度得到很明显的提升。除此之外,我们还使用了 MVC 模式,擅长前端的去做展示层,擅长协作逻辑的工程师就做 Contorller,擅长数据的人就负责数据,效率就会逐步的提高,最后就是负载均衡技术。

    大流量:将整个 Windows 技术体系转向了 Java 体系

    流量越来越大,当流量超过一千多万时,58 同城面对最大的问题就是性能和成本。此前,我提到58同城最初的技术选型是 Windows,应该是在 2006 年的时候,整个网站的性能变得非常之低。即使进行了业务拆分和一些优化,但是依然解决不了这个问题,所以我们当时做了一个非常艰难的决定,就是转型:将整个 Windows 技术体系转向了 Java 体系,这涵盖了操作系统、数据库等多个维度。

    好的架构是进化来的,不是设计来的

    其实,现在很多大的互联网公司在流量从小到大的过程中都经历过转型,包括京东、淘宝等等。对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任何一个站点都不能挂,对站点的可用性要求也是越来越高。

    就在这个时候,58 同城业务量也出现一个爆发期。于是我们招聘了很多的工程师,大家一起写越来越多的站点,但是发现效率很低,经常做一些重复性的工作比如参数解析等等。同时,业务之间相互依赖,无论是分类的子系统还是信息的子系统,二手车业务、房产业务都要访问用户和信息等一些底层数据,代码之间频繁的沟通,效率也不可能很高。

    问题随之而来,站点数越来越多,数据量越来越大,机器数从最开始的几台上升到几百台的级别。那么如何提供整个架构的可用性呢?首先,在上层我们进行了一些改进和优化,再做进一步的垂直拆分,同时我们引入了 Cache,如下图所示:

    好的架构是进化来的,不是设计来的

    在架构的改进上,我们构建了一个相对独立的服务层,这个服务层做的每个业务线都会写对应的代码。如果用户发出请求,就由这个服务层统一来管理,所有的上游业务线就像调用本地函数一样,通过 IDC 的框架来调用这个服务。整个用户登录先访问 Cache,如果 Cache 变动了就直接返回,如果 Cache 不变动,就会访问数据库,这样把数据库的数据拿到本地再放回 Cache,再打回上一轮。如此一来,业务逻辑全部封装在这个服务的上游管理,该业务逻辑只有服务层能够编写代码,然后由这个服务层集中管理、集中优化,这样就提高了效率。

    好的架构是进化来的,不是设计来的

    除此之外,为了保证站点的高可用,我们主要使用了反向代理技术。因为用户而言,他主要为了使用 58 同城的服务,他不关注访问是58同城或者有十台首页的服务器。58 同城通过反向代理技术,通过 DNS 群,通过 LVS 技术,来保证接入层的高可用性,同时还保证了服务层、站点层、数据层的高可用。另外,为了保证高可用我们经常使用冗余的方法,无论是站点服务和数据服务都可以使用这种方式进行解决,一个站点不可用,我们就换一个站点,一个数据库不够用,我们就多加几个。当然,数据冗余也会带来一些副作用,如果数据量更新的话,那就需要将所有的“冗余”都要进行更新。

    58同城也做了一个图片存储系统,开始都是存储在操作系统之上,随着新增站点、新增服务,压力就变得越来越大。于是,58 同城就自建了站点框架和服务框架,现在这两个框架也已经开源(如何降低站点开发成本?https://github.com/58code/Argo 如何降低服务开发成本? https://github.com/58code/Gaea )只需要修改一些基本的配置就可以使用了。

    当架构变成「蜘蛛网」,人肉已很难搞定!

    随着用户量、数据量并发量进一步的增长,58同城也拓展了很多的新业务,那么对产品迭代速度要求就非常高,整体的架构对自动化的要求越来越高。

    好的架构是进化来的,不是设计来的

    为了支撑业务的发展,技术团队对架构做了进一步的解耦,另外就是引入了配置中心,如果要访问任何一个服务,不会直接在本地的配置中留下一个服务,配置中心告诉这个服务的特点,如果扩展的话,配置中心自动下达消息,如果有机器要下线的话,配置中心会反向通过发邮件的方式进行通知。

    而柔性服务是指当流量增加的时候,自动的新增服务。可以看到进一步解耦之后,有垂直业务、无线业务、集成业务等等,这些子系统之间都是通过配置中心相应之间发生关系的。

    另一点就是关于数据库,当某一点成为一个业务线重点的时候,我们就会集中解决这个点的问题。最初期的时候每个业务线都要访问数据库,访问缓存,访问用户数据,于是我们把代码集中的放到了服务层。现在数据量越来越大,大家都要做数据切分,每个业务线都做切分,这个时候58同城的每个页面都面对这样的痛点,于是把这个痛点拿到集中的层面来解决。

    最后一点就是效率矛盾,此时很多问题,靠「人肉」已经很难进行搞定了。这就需要自动化,包括回归、测试、运维、监控等等都要回归到自动化。

    这里需要补充一点,就是在产品层面,我们引入了智能化,比如说智能推荐,主动推荐一些相关的话题;智能广告,通过一些智能的策略,让用户对广告的点击更多,增加对 58 同城的收录;智能搜索,在搜索的过程中加入一些搜索的策略,可以提高搜索的权重,也可以增加 58 同城的 PV。当然,所有的自动化的产品背后都是由技术在驱动。

    未来的挑战

    现在,58同城的流量已经突破的 10 亿的量级,那么架构上未来面临哪些挑战呢?一方面是无线化、移动化。另一方面就是需求的变化,我们必须加快迭代一些东西。如果拥有10亿的流量,却跑在一亿的架构上肯定是不行的。未来,我们会使用更多的并行计算、实时计算,如果能做到实时推荐,效果肯定非常好,这也是我们的挑战。最后一点,58同城现在的服务器大概在3000台左右,未来将拓展到 10000 万,这就是运维的挑战了。

    好的架构是进化来的,不是设计来的

    总结:

    最后做一个小的总结,网站在不同的阶段遇到的问题不一样,而解决这些问题使用的技术也不一样,流量小的时候,我们主要目的是提高开发效率,在早期要引入 ORM,DAO 这些技术。随着流量变大,使用动静分离、读写分离、主从同步、垂直拆分、CDN、MVC 等方式不断提升网站的稳定性。面对更大的流量时,通过垂直拆分、服务化、反向代理、开发框架(站点/服务)等等,不断提升高可用。在面对上亿级的更大流量时,通过中心化、柔性服务、消息总线、自动化(回归,测试,运维,监控)来迎接新的挑战。未来的就是继续实现
    移动化,大数据实时计算,平台化…

    本文系「OneAPM 技术公开课」第一期演讲嘉宾沈剑演讲整理。「 OneAPM 技术公开课」由应用性能管理第一品牌 OneAPM 发起,内容面向 IT 开发和运维人员。云集技术牛人、知名架构师、实践专家共同探讨技术热点。继北京站、上海站第火爆上演之后,第三场将于 10 月 31 日在北京、成都「双城」上演新一轮的「性能之战」。

    好的架构是进化来的,不是设计来的

    免费报名地址:http://www.huodongxing.com/event/5304101253200

  • 相关阅读:
    PAT 1010. 一元多项式求导 (25)
    PAT 1009. 说反话 (20) JAVA
    PAT 1009. 说反话 (20)
    PAT 1007. 素数对猜想 (20)
    POJ 2752 Seek the Name, Seek the Fame KMP
    POJ 2406 Power Strings KMP
    ZOJ3811 Untrusted Patrol
    Codeforces Round #265 (Div. 2) 题解
    Topcoder SRM632 DIV2 解题报告
    Topcoder SRM631 DIV2 解题报告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oneapm/p/4910538.html
Copyright © 2020-2023  润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