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交通大学生存手册 励志篇


    转载自Gitbook

    欢迎来到上海交通大学

    各位同学们,在本书的开始,我不得不遗憾地告诉大家一个消息。国内绝大部分大学的本科教学,不是濒临崩溃,而是早已崩溃。在此,我无意争论是否复旦、中科大、或者清华、北大是否比我们崩溃的更少一些——这种争论是没有意义的。我只是看到了无数充满求知欲、激情、与年轻梦想的同学们,将要把自己的四年青春,充满希望与信任地交给大学来塑造。这使我心中非常不安。
    在当今流水线式的教育体制下,我们就像廉价的零件一样被生产出来。因为数量巨大,没人会对每一个人的教学质量负责。
    领导不会为你负责。对于一个争做世界一流大学的研究型学校,管好科研,管好实验室才是当务之急。相比之下,本科生教学显得无利可图。教授也不会为你负责。拉到足够的经费发表足够的论文,满足学院要求才是生存大计。要说管学生,也肯定先要管好自己实验室的硕士博士,而非那一百多人大课堂里的某个本科生。就算是科研任务不太重的一些任课教师,他们也不会为你负责——学不懂?那是因为你智力低,要么就是自己底下不用功。为什么跟你一个班上的某某某同学,人家就能懂?诚然,就算是老师上课说孟加拉语,一个班上也非常有可能冒出一两个翻翻书看看图就能学到八九不离十的同学(或者根本就是以前学过)。真正在课堂上口传心授的教学,其质量是不会有人过问的。教学评估会考察实验报告格式是否合格,出勤率是否够,但是绝对不会考察上百人的班上到底有几个听懂了的。
    试想一下,每个学院每个系有成百上千的学生,每人有着不同的思想、不同的目标、不同的知识背景、不同的接受力,我们怎么可能去指望一个统一的“教学培养计划”强制应用在每个人头上的时候,能够产生效果?好比说食堂师傅炒一大锅菜给上千人吃,我敢说我分到的那盘,不是炒糊就肯定得夹生。
    所谓“教学培养计划”,其科学性必须经过教育权威的论证。然而现实中塞给我们的推荐课表,却让人失望。且不深究选修课的分类、学分、毕业条件每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使得不少同学毕业前夕竞相奔走;甚至连两门相依赖课程的教学先后顺序都搞错过,这样的教学培养计划,实在让人难以信任。
    而对于具体课程,教学大纲的陈旧程度也令人叹为观止。当然,以“教学经验”的名义,十年用同一本教科书是可以理解的。甚至我们可以容忍教学大纲里有一些广受诟病的古典残留物(例如《线性代数》中的 Cramer 法解方程)。但我们无法容忍对于一门只有几十年历史的新兴学科,我们的教科书竟然可以只涉及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新技术”!这样的课程,之所以能够存在并延续下去,从根本上讲是因人设课——开设相应课程是为了不让部分教师下岗。这也无怪国外有华裔学者实在看不下去了,拍案疾呼道:“中国大学,怎么那么盛产‘活化石’!”。


    你想要做什么

    曾国藩曾说过:“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唐文治老校长也曾论述读书应志在达成第一等学问、事业、人才。交大的同学在本科四年里应该不断提升自己的见识,逐渐对自己未来真正想要做的事情有更加清晰的规划,并能持之以恒为之努力。

    摆脱“考败来X”的心态以及以往被灌输的线性高考思维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有两所著名的TOP2高校,经过几十年的集中建设,清北与第二梯队的高校的学科总体发展上也有着较大的差距,录取生源亦如此,在很多高中老师们都信奉着“唯清北论”,一部分同学在刚入学时可能会有着“考败来交”的心态,交大每年也的确都会有若干对专业亦或者学校不满意退学重新高考的案例,如果你在经过仔细的分析自己的真实实力水平加上复读一年的机会成本后觉得可行,应该尽早与家人沟通返回高中备战次年高考。如果选择在交大继续读书,你也会发现未来的道路依然宽广,你会有机会申请本科转学到海外,亦或者大四时申请海外名校的硕士、博士项目,那么此时你最应该关注的便是未来四年里如何合理利用好交大平台给予你的各项资源不断提升自己。
    高考终究是阶段性的选拔手段,任何选拔手段都不能做到面面俱到从而帮助高校录取到他们最想要的学生,由于中小学的教育几乎都是为了高考选拔服务(读国外本科的同学除外),很多同学潜移默化中形成了线性的思维模式。在大学里也会有学积分的评价标准,但大学中已经不再像高考录取那样只靠成绩这一单一维度来线性地评价一个人的优秀程度,本科毕业时大家的发展与入学时的高考分数关系不大,其间四年里会有无数机遇等待着你把握,他们也会极大影响着你未来人生的走向,待毕业走到社会上之后你会发现虽然统计意义上来讲毕业院校越好他所达成的成就越高,但每个学校毕业生的出路方差却会大到你无法想象。

    尽快深入了解你的专业

    大部分同学在中学阶段鲜有信息渠道来了解大学开设的主流专业,外加自身认知的局限性,以及高考报志愿存在被调剂的可能性,大部分同学对自己被录取的专业了解甚少,不过随着大类招生的普及,工科平台、自科平台等同学会在入校后一段时间才会进行专业分流,学校也为绝大部分同学提供了一次转专业的机会,在此之前你应该尽可能多的增加对本专业的了解,因为转专业的机会只有这一次,如果错过了之后你才意识到自己并不喜欢当前的专业的话,你下一次转行窗口只能在本科毕业后了。信息渠道包括但不仅限于:

    1. 最基础的便是在网络上搜索本专业的一些通用介绍,可以参考百度百科、学院官网的介绍(包括师资、培养计划、专业排名等)、官方的各种就业深造统计数据、知乎等问答性网站,但这些内容往往缺少针对性,而且不是可交互的,无法及时针对你的疑问做出相应回答。

    2. 在大学入学前大部分同学能通过交互问答深入了解本专业的渠道主要为:

      1. 在该专业相关领域且一二线发达城市从业的受过高等教育的近亲远亲们,如果他们能提供一些该专业近几年毕业生的出路实例介绍是最好的,但需要警惕的是如果他们远离了一线实际生产环境然后举一些很过时的例子,这些内容往往用处非常有限,因为当下社会依然处在快速巨变中,十年前甚至五年前的人的路往往不再适用于你,老一辈人的一些“越老越吃香”的古典说辞不可迷信。
      2. 新生交流群会有热心学长学姐们的介绍,通过他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系里培养计划和具体课程内容等,但由于他们本身也是大一大二很junior的学生,他们往往对本专业中长期的发展前景了解甚少。
      1. 跟系里的老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多沟通增长对本领域的了解,去聆听他们的人生轨迹,他们去工业界的同学的经历也是非常有帮助的,年长的教授一方面可能脱离科研生产一线,并且没有什么精力去回答一个大一学生的问题。
      2. 跟系里的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沟通,了解他们专精的小方向,以及毕业后的就业或者继续深造的情况,如果有条件的话可以整合起来分享给系里其他同学和以后入学的同学,功德一件。
      3. 跟来系里宣讲进行秋季招聘的企业员工们交流,进一步了解本专业对口工业界的现状。

    认清自己的技术栈

    随着本科、硕士、博士的扩招下,中国开始享受着“工程师红利”,各行业从业人员受教育程度稳步提升,中国制造产业升级也是国家大计之一,但目前我国存在着新增中高端就业岗位数量跟不上大学、研究生毕业生数量增长的问题,与经济增速下滑相叠加,每年都会看到类似“大学生最难就业季”的新闻,交大的出身足以让你在找工作的时候拿到多份offer,但想要去理想的公司以及职位,你需要对自己的技术栈和目标职位的需求技术栈有足够清醒的认知,及时补足短板。你未来可能会用到的能力包括但不限于:

    1. 本专业的专业知识,这是你安身立命的根本,对本领域有中长期的判断

    2. 表达能力,如何去说服你的上司还有顾客理解并接受你的idea和产品

    3. 相关信息检索、过滤、总结、可视化等的能力

    4. 交际能力,向别人展现自己的价值,在自己需要帮助的时候也能找到最合适的朋友寻求帮助

    5. 抗压能力,主要是对逆境的适应力、容忍力、耐力,能较好应对生活工作中的挫折

    6. 独立思考,在信息过载的当下尽量避免被错误消息带节奏

    7. 时间管理,以后的日子里你会被生活的柴米油盐和很多工作学习以外的杂事消耗精力,再也不是大学以前父母帮你操办大部分事情了,你需要高效管理利用剩余的时间

    本科四年你想做什么

    假设你现在人生游戏的开局是在一个心仪的大学(交大)读了一个喜欢的专业,那么你的开局已经是同龄人中的至少前1%了。正如之前所说进入大学后对同学们的评价标准开始多元化,不会再像大多数高中老师那样要求你以提升高考分为终极目标,你可以在学习本专业基础知识后进入教授的实验室助研接触某一小方向(本手册有提及如何选择导师,尽量避开不好的导师)、也可以是拉上志同道合的同学尝试小型创业项目、或者去知名公司实习参与有价值的项目提升简历竞争力、可以参与感兴趣的学生组织或者社团帮助交大摆脱“文化荒漠”(但我们有必要提醒你校内的学生组织和社团质量也遵循二八原则,值得加入的是少数)、可以参加很多国际竞赛为交大争光。。。放眼望去本科期间将是你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最自由、机会成本最低的四年,你没办法“grasp all and win all”但应该走出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道路,交大之大,能够包容你选择的不同的学习、生活方式。

    本科毕业之后你想做什么

    四年很长,四年也很短,大学里会有一部分同学享受着校园的舒适生活,不知不觉间被温水煮了青蛙(尤其是文社科专业的同学),校园相对稳定安逸的生活在已经成为“社畜”的人看来是非常奢侈的。日后在社会上安身立命的技能多还是在校园中培养,你也需要在恰当的时间点跳出这种舒适生活的幻象为以后工业界/学术界的工作打好基础,如若拖延症到本科晚期才发现四顾茫然不知如何在社会上立足,GPA高的同学或许还能靠保研直博暂缓进入社会的进度条(当然很多同学保研直博也是一开始就定下的目标,并未考虑过直接进入社会),学业不佳的同学或许要再像准备高考一样备战考研了,而近些年考研难度也是在肉眼可见地提升。进入社会之后人生的分支要比学校里多得多,在此也不一一举例,在象牙塔里被保护得久了容易跟现实社会脱节,这些东西要留给你自己去摸索。

    碎碎念

    “懂得很多道理,却依旧过不好这一生”以后阅读这本小册子的人可能千千万,但大家毕业后的境遇会千差万别,这可能是由于同学们认知能力、运气与机遇、执行能力、家里提供的支持等等不同所导致的。


    失败的思维方式

    高考思维

    我们的体制总倾向于用一个量化的分数来概括衡量一个人。这一体制在高考中登峰造极。在大学里,我们也会面临无数定量的评分机制:从各科考试、综合测评、到毕业出国、读研、留沪工作. . . 都少不了和分数打交道。面对这些分数,我们必须保持头脑清醒:

    如果一个人把政策评分作为自己的至高追求,那么他就是这个政策的牺牲品。

    就算你把课本上的内容搞得再烂熟,绝不代表你真正对这门课能有什么理解(相反,那些真正理解的人,却不一定能针对考点答出高分)。请务必牢记:大学四年留给你的是你的人生,在你毕业之时,那一串苍白的分数其实就已经作废了。

    被动思维

    无论做什么,我们都需要给自己一个理由。每天迫于生活压力,毫无主见地忙碌着,可称得上人生一大悲哀。

    在迈进大学校门的时候,我们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为什么要上课?也许是因为问题本身太过浅显,以至于我们甚至懒于思考。但我们之中又有谁真正有效地思考过这个问题呢?

    “怕老师点名”、“为了抄笔记作业”、“记录考试重点” . . . 这些话,充其量只是我们被迫上课的借口,却不能成为我们心悦诚服去上课的理由。

    真正能成为我们上课理由的,只有我们对科学文化知识的渴望。

    如果是否上课对你的考试成绩影响不大;如果我们感兴趣的知识不在学校的课程表上;如果上课学习的效果足够差,效率足够低,以至于通过自习,能够在更短的时间掌握知识;那么你还需要去上课吗?


    悲壮的学习方式

    古人刻苦学习的故事,直到现在还在我们的身边不断上演。据说每天在新、东上中下院和图书馆都有几千人在自习。学生趴在山一样高的习题集边上苦苦奋斗,绝对是我校作为国内一流大学的亮丽的风景线。挖空心思研究解题技巧的学生们,与同样挖空心思研究出题技巧的老师们,构成了一个完美的圆环。在二者日复一日的机械劳动中,我只看到纸张、电力,以及粮食不断被浪费,却看不到中华之崛起。

    我无意全盘否定同学们吃苦耐劳的精神,但这份精神充其量只能称为悲壮。我们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掌握的那些考点、技巧,在真正的知识殿堂里根本登不上大雅之堂。哪怕我们特征值求得再熟练,积分积得再复杂,中国的载人飞船也不会因此而顺利上天。

    我手上一本1300页的数学手册,上面记录了人类文明从远古直到二十世纪后半叶的主要数学成果。而我校高等数学教材(上下册)所涵盖的内容,不超过其中的130页。一个真正有志于建造科学大厦的人,是不应抱着一块儿砖头精雕细琢的。

    学习最需要的,不是悲壮的毅力,而是对无限未知的渴求。

    最终来说,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后继的知识铺垫,以及培养创造性的思维。所谓有效率的学习,应当是以最高的效率获取知识,服务这两个目标。从现状来看,我们想要把什么都搞扎实的学习习惯,其效率是极端低下的,而在我们通过大量习题,最终扎实掌握的信息里,有效的“知识”却又是如此的少。

    今天,你学了多少?


    你的身价是多少

    在校期间做些兼职赚钱越来越容易。我经常可以听到同学们不无羡慕地议论某某同学在外头打工挣了多少钱。看着周围朋友们一个个都有钱了,不少同学也都行动起来:有本事的去跨国大企业,拿着连全职员工都嫉妒的薪水,还能捞到一份不错的工作经验;没本事的也可以通过学校安排勤工助学,或者出去做家教(作为交大学生,至少还有高考这个特长)。的确,在读期间能做一些兼职自食其力,月薪几千是一件既让人自豪,又非常实惠的事情。但我们现在真的是时候“投笔从职”吗?

    我不知道各位交大学生是否考虑过高中毕业直接参加工作。没有?那么是什么让我们削尖了脑袋参加高考,挤进大学呢?我想“学习好”,或者“爱学习”并不是借口,因为我们当中很少有人会因为“热爱游戏”而投身职业电子竞技的军团,也不会因为“善于做家务”而放弃大学去应聘小保姆。从本质上说,绝大部分同学们之所以选择大学毕业后再参加工作,是看上了更加体面的薪资待遇——大学毕业之后,我们的劳动会变得更有价值。在此,请不要提及所谓“劳动平等”之类的错误观点。劳动所创造的价值从来都不是均等的,而且不同行业的劳动早已明码标价了。在这里我无意进行详尽的行业调查,仅举出身边的一些案例供参考:

    • 一般企业运营管理培训讲座,主讲人出场费约为5000 − 10000元一场
    • 跨国投资银行分析师月薪约合70000元人民币
    • 一般一所美国大学提供的奖学金约合人民币每月15000元
    • 北京新东方讲师的课时工资约为500 − 1000元
    • 我校应届毕业生的平均月薪为5000元
    • 高中生家教的市价约为每课时40元,但有朋友指出,家教工作中,实际备课、来回路程所花时间与上课相当,甚至更长。
    • 我校勤工助学在不同岗位价格略有差异,基本工资按上海市2008年3月民生保障政策公布的最低工资标准核发,每小时8元
    • 上海市最低工资标准为2480元/月

    我根本不需要列出更为悬殊的价码差距。这样的现状已经足够那些正在(或者正准备)投身打工大潮的同学对号入座,反观自己劳动的档次。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要对自己的能力和将来的身价有一份清醒而客观的期望。在面对各种兼职的时候,我们必须先说服我们的自尊:

    参加这样的工作,我们是不是正在以过于低廉的价格出卖自己的劳动力?

    在交大,大多数同学家中没有许多房子也没有许多车,但他们是幸运的,至少有家庭可以负担他们在校期间的开销,不需要同学们为了筹措生活费,一边上学一边廉价地出卖自己宝贵的时间。所以,对于生计无虞的同学们,我们更应该做的不是为了蝇头小利在最底层的劳动中苦苦挣扎,而是应当积极地利用这份时间来提高我们的身价,为今后出卖高价值劳动创造机会。


    正确地浪费剩下的时间

    如果说,毕业文凭是一项增值服务,那么大学四年就是一笔投资。说到投资,请大家设想象下,如果你手上现在有五百万现金,你打算如何投资?也许你会拿这笔钱炒股炒房炒汇炒基金,或者是开公司开厂房倒买倒卖做生意。但我想,我们这样年纪的人,很少有人会认同把那笔钱换成金银珠宝,放到保险箱里存起来。当然了,看近年通货膨胀的架势,把钱存进银行吃到的利息估计还赶不上贬值的速度。

    我们之所以不认同换金银保值的想法,是因为我们知道,拥有这笔财富不应意味着坐吃山空,它们应当蕴含更大的力量,带来更广阔的机遇,在我们的操纵中产生出更为丰盛的回报!

    相比宝贵的青春,我们在上学期间所需要的学费和生活开销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我们真正投下的有价值的筹码,是时间。面对着足以改变你人生轨迹的黄金时间,你是否感到了它的沉重?你又是否想过要如何计划这笔巨额投资?

    如果你是一名乖孩子,每天从早晨开始好好上课,好好做作业,好好预习、复习,直到熄灯时间好好睡觉,过着这种积极健康,平稳中庸的生活,但是缺乏有效自我支配的生活(如果按照学校的规划,你会发现你可以自由支配的业余时间少得可怜)。那么,你这样退守下去,无异于把自己的青春放在保险箱里让他随着时间而凋谢。我们必须牢记这样的黄金规则:

    平庸的生活方式是麻醉药。他只会束缚你,让你没有作为,甚至没有出息地度过大学的四年。

    无论你做的事情是否有意义——哪怕任何事情都不做,时间也会从我们的身边溜走。我们必须一日三省问自己,今天的时间是否过得有价值。

    一般来说,一项任务的价值,取决于它在时间尺度上的作用效率。花同样的功夫,我们应该尽量多做那些对整个人生都产生正面影响的事情,少做对中期的未来产生影响的事情,不做那些只对近期产生影响的事情。当然,产生负面影响的事是最应该避免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花适当的时间锻炼身体能让我们终身受益,值得做;但是即便只花同样时间,我们也不应该打游戏,因为那只能获得转瞬即逝的空虚的精神愉悦。

    其实,何止是体育锻炼与打游戏。我们上课、学习、考试这些事情是否真的值得去做,也都必须经过理性而批判的思考才能做出正确的决定。

    有不少同学是为了 GPA 而上课。这些同学的错误在于,首先他们没有意识到,有许多提升 GPA 的办法比上课更为有效。关于各种方法具体的实施,请参见第三章《生存技巧》;同时,这些同学更没有想过 GPA 本身是否是一件重要的事情。我们很遗憾地承认,由于舆论的导向, GPA 几乎成为了我们大学的一切。在短期,它绝对是重要的。除非你要保研或者转专业,其余的情况下 GPA 绝对不是最重要的因素。尤其对于出国的同学们,成绩的作用已经被过分夸大了。关于这一点,在《为了留学而出国》一节还会详细讨论。

    如果把目光放得稍微长远些,哪怕只是毕业后一两年, GPA 就会贬得一文不值。我们是不是应该为了这一块“敲门砖”而折衷了我们的远期目标?

    安排时间道理真的很浅显:成功人士往往会津津乐道于他们在校期间锻炼出的专业素养,但几乎没有成熟(甚至不需要成功)的人,喜欢炫耀自己当年高数考了年级第一。

    在另外一些时候,我们会给“上课”找一个更加堂而皇之的理由:学习知识。关于大学课堂的教学质量以及课堂所关注的所谓“解题技巧”,我已经不想再作赘述。简而言之,上课中,我们获得有用知识的效率是如此之低,以至于任何一种有效的自习方式都会轻松地获得更大的回报。打比方说,一个学期的英语课,每周四节共计48小时。在课堂上,我们有一半时间要忍受台上同学支离破碎的英语。然而,花同样的时间,一个智力正常的同学完全可以熟练背诵2000个单词(这个数字是根据广大 GRE 考生的备考状况进行的保守估测)。这2000单词足够让你的英语水平整体上一个台阶。敢问,一个学期的英语课,你又能学到什么呢?最多不过是熟练背诵那本来就已经很寒碜的课文而已。当然,英语课只是例子,你会发现你身边几乎充满了更值得谴责的例子,其中不少比英语课更甚。这些事情经常会包括(但不限于):

    • 学生会议。几乎所有的学生会议,无论是在大礼堂举办的全校大会,还是社团头目临时占用教室举行的小规模会议,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毫无效率可言。
    • 毫无组织的学生活动。通常在无组织的集体活动中,等人、闲谈总要花半个小时的时间。甚至让人怀疑活动的主题就是等人和闲谈。
    • 费时费力不讨好,但是碍于面子不好推脱的临时工作。学校很多老师或者学生领导,喜欢把人当壮丁使唤。但是你要时刻清醒,你的身份不是临时工。“帮忙救急”和“工作”这两个概念必须区别对待。

    我们应该对计划时间下的工作量有足够认识。小到一小时、一天,大到一个暑假、一个学期,或者是大学四年,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并为不能完成计划自责是最基本的要求。所谓的牛人和大多数庸人的主要差别,一方面在于有没有时间可以利用;再一方面,就是时间的利用率。我们必须时刻保持一种紧迫感,以保证时间不被虚度。只要你能把在校期间的时间正确地加以利用。不需要超人的天分——甚至不需要特别努力,你都有望在你的专业领域里出类拔萃。


    总有更值得做的事情

    当我们迫于学校的教学计划,被迫选一些看上去比较没用的课程时,总会听到一些充满善意的劝慰:“这些知识多学一些也没有什么不好,没准哪天就能用得到呢!”这种话乍听起来仿佛很有道理,但实际上却是不折不扣的谎言。

    连高中教学都已经文理分家,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更应当对自己的将来有一个最基本的规划。令人遗憾的是,学校教务部门经常异想天开地把一些八竿子打不着的课程推到我们面前,以为让机动学院的学生同时掌握心理学和化学实验,就能打造出所谓的复合型人才。我们之所以拒绝学习那些对自己不是特别有用的知识,是因为这些知识对我们的价值太低。

    事务对我们都会有影响,其价值必须定量,而非定性地讨论。出去义务扫马路可以陶冶你的情操,还可以锻炼身体。坐在家里背单词背一天你可以学会数百个新单词,提升英语水平。按照上面提到的“善意的逻辑”,这两者各有好处,仿佛难以取舍。但是我想在实际操作中,不会有人认为前者对你的益处更大。

    说道理大家都清楚,但是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却总能见到某些组织的头目派手下同学站在食堂门口发传单,以“锻炼大家的社会实践能力”。我们也能见到不少同学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地学了许多与自己职业规划毫无关系的课程,美其名曰“扩充知识面”。

    在打着各种华丽口号的诱惑面前,我们要保持清醒,并且时刻告诫自己总有更值得做的事。


    做研究的兴趣

    当你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开始进行独立研究的时候,你最需要的,是兴趣。不要说,“有研究经历好出国”,不要说“没什么其他好出路所以选择做研究”。浩然高科技大楼下的白骨告诉我们,没有兴趣的徒劳坚持通常是很危险的。在科研这条道路上,只有对一门学科的喜爱,才能成为你唯一和全部的动力。这个喜爱不应当是抽象的,喜欢某门学科和喜欢某项运动从道理上很相似:比如你说喜欢篮球,你一定不会是因为看到那个球在地上滚就觉得很兴奋,而是因为你对篮球作为一项竞技运动有足够的了解,所以才喜欢打,或者喜欢看篮球。喜欢一个学科也是一样,无知的兴趣一定是苍白的。

    走进一个学科之前,最先应该知道的是该学科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以及当前研究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而不应该被广告一样的花哨演示糊弄住。

    开始搞研究,并不必然意味着你要和学校里一个实验室有行政上的关系。真正扎实的认识应当是从阅读和学习中开始的。你可以试着去看这个学科最新的影印版教科书。(顺便说一下,在绝大多数高新技术领域,对于教科书的选择,我们能接受的下限是外文作者的中文翻译。尝试阅读所谓国内专家的专著只会让你的思维变得更为混乱)如果在大致看完这些书籍之后,你还能保持之前的热情,那么我非常鼓励你尝试进入该方向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如果去做研究,那么你从一开始就应该期望着自己能够做出影响到其他科研工作者的原创性工作。绝对不要随便跑到研究小组里给人端茶倒水,指望着通过打杂来获得一段所谓的“研究经历”,或者是一篇文章第N作者的署名权。在研究过程中,相关知识不够没关系,数学不好也没关系;但是无论如何,你需要保持一个独立思考的心态。如果有好一点的工作,可以发牛一点的文章;价值略低的工作也有名气小些的出版物可以发表。但归根结底,发表文章需要的是你的原创性思考。至于那些一年上百篇论文的高产教授和一年数十篇论文的高产学生们。我们只能很遗憾地说,他们的工作是不值一提的垃圾,这种人的存在,简直就是丢中国人的脸。

  • 相关阅读:
    ubuntu18.04安装g2o
    akka学习
    spark学习记录-2
    spark学习记录-1
    c++ string需要注意的地方
    clion server激活地址
    【转】c++面试基础
    c++反射概念-简单介绍
    死锁的理解
    c++ 反射类型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ofnoname/p/15638177.html
Copyright © 2020-2023  润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