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政第二
2.1 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包曰:德者無為,猶北辰之不移而眾星共之。
2.2 子曰:詩三百,孔曰:篇之大數。一言以蔽之,包曰:蔽猶當也。曰思無邪。包曰:歸於正。
2.3 子曰:道之以政,孔曰:政,謂法教。齊之以刑,馬曰:齊整之以刑罰。民免而無恥。孔曰:免,苟免。道之以德,包曰:德,謂道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格,正也。
2.4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有所成也。四十而不惑,孔曰:不疑惑。五十而知天命,孔曰:知天命之終始。六十而耳順,鄭曰:耳聞其言,而知其微旨。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馬曰:矩,法也。從心所欲無非法。
2.5 孟懿子問孝。孔曰:魯大夫仲孫何忌。懿,謚也。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鄭曰:恐孟孫不曉無違之意,將問於樊遲,故告之。樊遲,弟子樊須。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2.6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馬曰:武伯,懿子之子仲孫彘。武,謚也。言孝子不妄為非,唯疾病然後使父母憂。
2.7 子游問孝。孔曰:子游,弟子,姓言名偃。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包曰:犬以守禦,馬以代勞,皆養人者。一曰:人之所養,乃至於犬馬,不敬則無以別。孟子曰:食而不愛,豕畜之。愛而不敬,獸畜之。
2.8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包曰:色難者,謂承順父母顏色乃為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馬曰:先生,謂父兄。饌,飲食也。曾是以為孝乎。馬曰:孔子喻子夏,服勞先食,汝謂此為孝乎,未孝也。承順父母顏色,乃為孝也。
2.9 子曰: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孔曰:回,弟子,姓顏名回,字子淵,魯人也。不違者,無所怪問。於孔子之言,默而識之,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孔曰:察其退還與二三子說釋道義,發明大體,知其不愚。
2.10 子曰:視其所以,以,用也。言視其所行用。觀其所由,由,經也。言觀其所經從。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孔曰:廋,匿也。言觀人終始,安所匿其情。
2.11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溫,尋也。尋繹故者,又知新者,可以為人師矣。
2.12 子曰:君子不器。包曰:器者各周其用,至於君子,無所不施。
2.13 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孔曰:疾小人多言,而行之不周。
2.14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孔曰:忠信為周,阿黨為比。小人比而不周。
2.15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包曰:學不尋思其義,則罔然無所得。思而不學則殆。不學而思,終卒不得,徒使人精神疲殆。
2.16 子曰:攻乎異端,斯害也已。攻,治也。善道有統,故殊塗而同歸。異端不同歸也。
2.17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孔曰:弟子,姓仲,名由,字子路。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2.18 子張學干祿。鄭曰:弟子,姓顓孫,名師,字子張,干,求也。祿,祿位也。子曰:多聞闕疑,慎言其餘,則寡尤。包曰:尤,過也。疑則闕之,其餘不疑,猶慎言之,則少過。多見闕殆,慎行其餘,則寡悔。包曰:殆,危也。所見危者,闕而不行,則少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鄭曰:言行如此,雖不得祿,亦同得祿之道。
2.19 哀公問曰:何為則民服。包曰:哀公,魯君謚。孔子對曰:舉直錯諸枉,則民服。包曰:錯,置也。舉正直之人用之,廢置邪枉之人,則民服其上。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
2.20 季康子問: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孔曰:魯卿季孫肥。康,謚。子曰:臨之以莊則敬,包曰:莊,嚴也。君臨民以嚴,則民敬其上。孝慈則忠,包曰:君能上孝於親,下慈於民,則民忠矣。舉善而教不能,則勸。包曰:舉用善人而教不能者,則民勸勉。
2.21 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包曰:或人以為,居位乃是為政。子曰:書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於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包曰:孝乎惟孝,美大孝之辭。友于兄弟,善於兄弟,施,行也。所行有政道,與為政同。
2.22 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孔曰:言人而無信,其餘終無可。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包曰:大車,牛車。輗者,轅端橫木,以縛軛。小車,駟馬車。軏者,轅端上曲鉤衡。
2.23 子張問:十世可知也。孔曰:文質禮變。子曰: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馬曰:所因,謂三綱五常。所損益,謂文質三統。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物類相召,世數相生,其變有常,故可預知。
2.24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諂也。鄭曰:人神曰鬼。非其祖考而祭之者,是諂求福。見義不為,無勇也。孔曰:義所宜為而不能為,是無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