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PU流水线


      出处: 

        一文读懂处理器流水线

        多线程之指令重排序 

      本文将讨论处理器的一个重要的基础知识:“流水线”。熟悉计算机体系结构的读者一定知道,言及处理器微架构,几乎必谈其流水线。处理器的流水线结构是处理器微架构最基本的一个要素,犹如汽车底盘对于汽车一般具有基石性的作用,它承载并决定了处理器其他微架构的细节。本文将简要介绍处理器的一些常见流水线结构,让您真正读懂处理器流水线。

      一: 从经典的五级流水线说起

      

      流水线的概念来源于工业制造领域,以汽车装配为例来解释流水线的工作方式,假设装配一辆汽车需要四个步骤:

        第一步冲压:制作车身外壳和底盘等部件。

        第二步焊接:将冲压成形后的各部件焊接成车身。

        第三步涂装:将车身等主要部件清洗、化学处理、打磨、喷漆和烘干。

        第四步总装:将各部件(包括发动机和向外采购的零部件)组装成车。

      汽车装配则同时对应需要冲压、焊接、涂装和总装四个工人。最简单的方法是一辆汽车依次经过上述四个步骤装配完成之后,下一辆汽车才开始进行装配,最早期的工业制造就是采用的这种原始的方式,即同一时刻只有一辆汽车在装配。不久之后人们发现,某个时段中一辆汽车在进行装配时,其它三个工人都处于闲置状态,显然这是对资源的极大浪费,于是思考出能有效利用资源的新方法,即在第一辆汽车经过冲压进入焊接工序的时候,立刻开始进行第二辆汽车的冲压,而不是等到第一辆汽车经过全部四个工序后才开始,这样在后续生产中就能够保证四个工人一直处于运行状态,不会造成人员的闲置。这样的生产方式就好似流水川流不息,因此被称为流水线。

     

     计算机体系结构教材中被提及最多的经典MIPS五级流水线如图1所示。在此流水线中一条指令的生命周期分为:

    取指:

      指令取指(InstrucTIon Fetch)是指将指令从存储器中读取出来的过程。

    译码:

      指令译码(InstrucTIon Decode)是指将存储器中取出的指令进行翻译的过程。经过译码之后得到指令需要的操作数寄存器索引,可以使用此索引从通用寄存器组(Register File,Regfile)中将操作数读出。

    执行:

      指令译码之后所需要进行的计算类型都已得知,并且已经从通用寄存器组中读取出了所需的操作数,那么接下来便进行指令执行(InstrucTIon Execute)。指令执行是指对指令进行真正运算的过程。譬如,如果指令是一条加法运算指令,则对操作数进行加法操作;如果是减法运算指令,则进行减法操作。

      在“执行”阶段的最常见部件为算术逻辑部件运算器(ArithmeTIc Logical Unit,ALU),作为实施具体运算的硬件功能单元。

    访存:

      存储器访问指令往往是指令集中最重要的指令类型之一,访存(Memory Access)是指存储器访问指令将数据从存储器中读出,或者写入存储器的过程。

    写回:

      写回(Write-Back)是指将指令执行的结果写回通用寄存器组的过程。如果是普通运算指令,该结果值来自于“执行”阶段计算的结果;如果是存储器读指令,该结果来自于“访存”阶段从存储器中读取出来的数据。

      在工业制造中采用流水线可以提高单位时间的生产量,同样在处理器中采用流水线设计也有助于提高处理器的性能。以上述的五级流水线为例,由于前一条指令在完成了“取指”进入“译码”阶段后,下一条指令马上就可以进入“取指”阶段,依次类推,如图2所示,如果流水线没有停顿,理论上可以取得每个时钟周期都完成一条指令的性能。

               

                         图1 MIPS五级流水线结构图

    指令重排

      

    流水线是一种指令级并行技术。

    指令执行步骤

    1.   取指  IF                                (从内存中取出指令)                
    2.   译码和取寄存器操作数  ID    (把指令送到指令译码器进行译码,产生相应控制信号) 
    3.   执行或者有效地址计算  EX    (指挥并控制CPU、内存、I/O设备的之间的数据流动)
    4.   存储器访问  MEM
    5.   写回  WB

    汇编指令不是一步可以执行完毕的,每个步骤涉及的硬件可能不同,所以可以使用流水线技术来执行指令。
                    

    可以看到,当第2条指令执行时,第1条指令只是完成了取值操作。假如每个步骤需要1毫秒,那么如果指令2等待指令1执行完再执行,就需要等待5毫秒。而使用流水线后,只需要等待1毫秒。

    A = B + C 的执行过程


      LW表示load,LW R1,B,把B的值加载到R1寄存器中。

      ADD是加法,把R1、R2的值相加,并存放到R3中。

      SW表示store存储,将R3寄存器的值保存到变量A中。

     

      在ADD指令上的大叉表示一个中断,也就是在这里停顿了一下,因为R2中的数据还没准备好。由于ADD的延迟,后面的指令都要慢一个节拍。
                     

    停顿与重排序

    再看复杂一点的情况

      a = b + c 

      d = e + f

     可见上图中有不少停顿。为了减少停顿,我们只需要将LW Re,e和LW Rf,f移动到前面执行。

     可见指令重排序对提高CPU性能十分必要,但是要遵循happens-before规则


    为什么会乱序

      

      现在的CPU一般采用流水线来执行指令。一个指令的执行被分成:取指、译码、访存、执行、写回、等若干个阶段。然后,多条指令可以同时存在于流水线中,同时被执行。
    指令流水线并不是串行的,并不会因为一个耗时很长的指令在“执行”阶段呆很长时间,而导致后续的指令都卡在“执行”之前的阶段上。


      相反,流水线是并行的,多个指令可以同时处于同一个阶段,只要CPU内部相应的处理部件未被占满即可。比如说CPU有一个加法器和一个除法器,那么一条加法指令和一条除法指令就可能同时处于“执行”阶段, 而两条加法指令在“执行”阶段就只能串行工作。


      相比于串行+阻塞的方式,流水线像这样并行的工作,效率是非常高的。

      然而,这样一来,乱序可能就产生了。比如一条加法指令原本出现在一条除法指令的后面,但是由于除法的执行时间很长,在它执行完之前,加法可能先执行完了。再比如两条访存指令,可能由于第二条指令命中了cache而导致它先于第一条指令完成。


      一般情况下,指令乱序并不是CPU在执行指令之前刻意去调整顺序。CPU总是顺序的去内存里面取指令,然后将其顺序的放入指令流水线。但是指令执行时的各种条件,指令与指令之间的相互影响,可能导致顺序放入流水线的指令,最终乱序执行完成。这就是所谓的“顺序流入,乱序流出”。

      指令流水线除了在资源不足的情况下会卡住之外(如前所述的一个加法器应付两条加法指令的情况),指令之间的相关性也是导致流水线阻塞的重要原因。
    CPU的乱序执行并不是任意的乱序,而是以保证程序上下文因果关系为前提的。有了这个前提,CPU执行的正确性才有保证。比如:

      a++; 

      b=f(a); 

      c--;

      由于b=f(a)这条指令依赖于前一条指令a++的执行结果,所以b=f(a)将在“执行”阶段之前被阻塞,直到a++的执行结果被生成出来;而c--跟前面没有依赖,它可能在b=f(a)之前就能执行完。(注意,这里的f(a)并不代表一个以a为参数的函数调用,而是代表以a为操作数的指令。C语言的函数调用是需要若干条指令才能实现的,情况要更复杂些。)

      像这样有依赖关系的指令如果挨得很近,后一条指令必定会因为等待前一条执行的结果,而在流水线中阻塞很久,占用流水线的资源。而编译器的乱序,作为编译优化的一种手段,则试图通过指令重排将这样的两条指令拉开距离, 以至于后一条指令进入CPU的时候,前一条指令结果已经得到了,那么也就不再需要阻塞等待了。比如将指令重排为:

      a++; 

      c--; 

      b=f(a);

      相比于CPU的乱序,编译器的乱序才是真正对指令顺序做了调整。但是编译器的乱序也必须保证程序上下文的因果关系不发生改变。

    理解重排序
         重排序通常是编译器或运行时环境为了优化程序性能而采取的对指令进行重新排序执行的一种手段。重排序分为两类:编译期重排序和运行期重排序,分别对应编译时和运行时环境。

         在并发程序中,程序员会特别关注不同进程或线程之间的数据同步,特别是多个线程同时修改同一变量时,必须采取可靠的同步或其它措施保障数据被正确地修改,这里的一条重要原则是:不要假设指令执行的顺序,你无法预知不同线程之间的指令会以何种顺序执行。

         但是在单线程程序中,通常我们容易假设指令是顺序执行的,否则可以想象程序会发生什么可怕的变化。理想的模型是:各种指令执行的顺序是唯一且有序的,这个顺序就是它们被编写在代码中的顺序,与处理器或其它因素无关,这种模型被称作顺序一致性模型,也是基于冯·诺依曼体系的模型。当然,这种假设本身是合理的,在实践中也鲜有异常发生,但事实上,没有哪个现代多处理器架构会采用这种模型,因为它是在是太低效了。而在编译优化和CPU流水线中,几乎都涉及到指令重排序。

    一、编译期重排序
         编译期重排序的典型就是通过调整指令顺序,在不改变程序语义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寄存器的读取、存储次数,充分复用寄存器的存储值。

         假设第一条指令计算一个值赋给变量A并存放在寄存器中,第二条指令与A无关但需要占用寄存器(假设它将占用A所在的那个寄存器),第三条指令使用A的值且与第二条指令无关。那么如果按照顺序一致性模型,A在第一条指令执行过后被放入寄存器,在第二条指令执行时A不再存在,第三条指令执行时A重新被读入寄存器,而这个过程中,A的值没有发生变化。通常编译器都会交换第二和第三条指令的位置,这样第一条指令结束时A存在于寄存器中,接下来可以直接从寄存器中读取A的值,降低了重复读取的开销。

    二、重排序对于流水线的意义
         现代CPU几乎都采用流水线机制加快指令的处理速度,一般来说,一条指令需要若干个CPU时钟周期处理,而通过流水线并行执行,可以在同等的时钟周期内执行若干条指令,具体做法简单地说就是把指令分为不同的执行周期,例如读取、寻址、解析、执行等步骤,并放在不同的元件中处理,同时在执行单元EU中,功能单元被分为不同的元件,例如加法元件、乘法元件、加载元件、存储元件等,可以进一步实现不同的计算并行执行。

    流水线架构决定了指令应该被并行执行,而不是在顺序化模型中所认为的那样。重排序有利于充分使用流水线,进而达到超标量的效果。

    三、确保顺序性
         尽管指令在执行时并不一定按照我们所编写的顺序执行,但毋庸置疑的是,在单线程环境下,指令执行的最终效果应当与其在顺序执行下的效果一致,否则这种优化便会失去意义。

    通常无论是在编译期还是运行期进行的指令重排序,都会满足上面的原则。

    四、Java存储模型中的重排序
         在Java存储模型(Java Memory Model, JMM)中,重排序是十分重要的一节,特别是在并发编程中。JMM通过happens-before法则保证顺序执行语义,如果想要让执行操作B的线程观察到执行操作A的线程的结果,那么A和B就必须满足happens-before原则,否则,JVM可以对它们进行任意排序以提高程序性能。

         volatile关键字可以保证变量的可见性,因为对volatile的操作都在Main Memory中,而Main Memory是被所有线程所共享的,这里的代价就是牺牲了性能,无法利用寄存器或Cache,因为它们都不是全局的,无法保证可见性,可能产生脏读。

    volatile还有一个作用就是局部阻止重排序的发生,对volatile变量的操作指令都不会被重排序,因为如果重排序,又可能产生可见性问题。

         在保证可见性方面,锁(包括显式锁、对象锁)以及对原子变量的读写都可以确保变量的可见性。但是实现方式略有不同,例如同步锁保证得到锁时从内存里重新读入数据刷新缓存,释放锁时将数据写回内存以保数据可见,而volatile变量干脆都是读写内存。

    Happens-before法则

    Java存储模型有一个happens-before原则,就是如果动作B要看到动作A的执行结果(无论A/B是否在同一个线程里面执行),那么A/B就需要满足happens-before关系。

    在介绍happens-before法则之前介绍一个概念:JMM动作(Java Memeory Model Action),Java存储模型动作。一个动作(Action)包括:变量的读写、监视器加锁和释放锁、线程的start()和join()。后面还会提到锁的的。

    happens-before完整规则:

    (1)同一个线程中的每个Action都happens-before于出现在其后的任何一个Action。

    (2)对一个监视器的解锁happens-before于每一个后续对同一个监视器的加锁。

    (3)对volatile字段的写入操作happens-before于每一个后续的同一个字段的读操作。

    (4)Thread.start()的调用会happens-before于启动线程里面的动作。

    (5)Thread中的所有动作都happens-before于其他线程检查到此线程结束或者Thread.join()中返回或者Thread.isAlive()==false。

    (6)一个线程A调用另一个另一个线程B的interrupt()都happens-before于线程A发现B被A中断(B抛出异常或者A检测到B的isInterrupted()或者interrupted())。

    (7)一个对象构造函数的结束happens-before与该对象的finalizer的开始

    (8)如果A动作happens-before于B动作,而B动作happens-before与C动作,那么A动作happens-before于C动作。

  • 相关阅读:
    .NET——编写一个计算器
    利用Jieba对txt进行分词操作并保存在数据库中
    软件设计——代理模式之婚介所
    不单单要学程序,也要学穿衣服
    第一篇,就写今天看的东西
    Python中的参数传递问题
    LINUX基础内容
    python中时间相关问题,仅作为笔记
    appium自动化测试
    HTTP协议返回状态码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myseries/p/14458367.html
Copyright © 2020-2023  润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