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个世纪 30 年代之前,世界上几乎没有发生过什么像样的经济危机。在一片高歌猛进声中,经济危机突然爆发,而且几乎席卷了世界上所有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这场大危机的主要特征就是东西太多,严重地供大于求。
我们试着来推以下,产能过剩与经济危机的关系:
- 产生过剩 ⇒ 东西卖不出去 ⇒ 减产 ⇒ 解雇工人 ⇒ 失业 ⇒ 更买不起东西 ⇒ 更多的东西卖不出去 ⇒ 更多的人失业 ⇒ 如此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1. 凯恩斯与他的宏观经济学
凯恩斯与他的宏观经济学拯救了命悬一线的资本主义世界。凯恩斯是宏观经济学的创始人,宏观经济学的目的即是为了解决困扰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1936 年在他的《就业信息与货币通论》一书中,他提出了一种新理论,即有效需求理论,第一次正确的解释了经济危机的原因(有效需求不足),还提出了解决危机的方法,就是赤字财政政策。
- 赤字财政:政府发债借钱,把卖不出去的东西买走一部分,以此带动民间的购买活力,消除过剩;
有效需求不足,就是说人们不愿意买东西了,因为:
- (1)边际效用递减,第一个东西没有第一个东西对你效用大,买到一定量就不会再购买,即使你有钱,买得起,也不会再买。
- (2)对资本而言,投资的效率也是越来越低,就叫资本的边际效应递减(微观经济学 —— 公用品悲剧)。一条街上,第一家羊肉泡馍很容易,第二家,第三家,…,很多家进来之后,吃饭的人还是那么多,人相对分流,各家赚的钱都不会最开始第一家赚的人多。所以,投资也不会一直增加下去。
当然第二个原因也会间接地强化第一条,所谓投资,对企业而言,就是购买投资品,投资品当然包括大规模地购买机器、设备、运输工具、管理软件及与之配套的服务人员,企业也是产品的较大买家,企业不在了,也会导致过剩; - (3)流动偏好(liquidity preference)倾向:指由于货币具有使用上的灵活性,人们宁肯以牺牲利息收入而储存不生息的货币来保持财富的心理倾向。流动指的是,买到东西的方便程度。显然现金(cash)就比存款更有流动性,存款买东西,首先到银行去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