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ndrew McAfee]Enterprise 2.0下的大趋势


    我曾经在《斯隆管理评论》(Sloan Management Review)杂志2006年春季的那一期上撰文介绍 Enterprise 2.0 ——一种在 Intranet 上使用 blogswikis (二者都是网络信息技术 network IT 的典型代表)等 Web 2.0 技术的新趋势。在文章中我阐述了为什么我认为这是一个关键而且令人鼓舞的进展的理由,以及用来构建 Enterprise 2.0 的工具,还有就是那些敢于吃螃蟹的企业的体验,等等。文章向那些有兴趣在自己的公司里建设 Enterprise 2.0 基础设施的企业领导者提供了一份指南。

    在这篇文章里没有提到的一个问题是:为什么 Enterprise 2.0 现在成为了一种非常有吸引力的、实实在在的现实存在?显然并不是因为技术的突破。Blogs,wikis,以及 RSS 等等,早在90年代就开始发酵了;而 folksonomies AJAX 则是在这个世纪初出现的东西。难道是因为技术人员和企业管理人员需要一些时间来消化吸收所有的内容并把它们融合成可用的工具吗?这仅仅只是一部分原因;如果我们把眼光单纯地放在技术要素上,就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单纯的从技术角度进行解释的做法忽视了三个广泛而又彼此契合的趋势。这些趋势都与改变技术的提供者与使用者之间的关系密切相关。这些趋势就是:

    用于表达自我的简单且免费的平台  杰出的新闻工作者 AJ Liebling 曾经揭示道:“新闻自由仅限于那些拥有新闻手段的人。”(freedom of the press is limited to those who own one.) 到了90年代中期,互联网使得大众拥有多媒体出版社和全球分发网络成为可能,只要你有一些带宽,花一点钱(来维持网站运转),以及具备中等程度的专业技能(用来写 HTML 代码和上载网页到服务器)就可以了。数以百万计的个人和公司充分利用了这一机会。但是,仍然有更多的、数以亿计的人们没有看到这一机会,尽管他们能够访问互联网。

    在这些人当中,有很多人是没有什么可说的,或是没有借互联网的机会来表达自己的愿望。不过,更多的人是被建设和维护一个网站所需要的时间、花销、以及技术等综合要求给吓退了。我在很多年以前就拥有了 mcafee.org 这个域名,远远早于 McAfee, Inc (遗憾的是,我和他们之间没有什么关系);但是我从来没有在上面做过任何事情。我有限的几次用 HTML 编程和维护一个美观大方的网站的尝试告诉我,这需要做大量的工作;而我还有好多其它的事情要做。

    每月10到20美金的支撑费用对我来说不成问题,但对于某些想要表达自己的意愿但又没有多余收入或是信用卡的人来说,就有些奢侈了。不过,对于这些人来说,互联网也并不是毫无关系的。事实上,由于有免费的电子邮件,他们只要一有机会坐在机器前,就会充分地使用它。几年前,我同我的哥哥到 trekking in Madagascar 去玩,碰到了一些很不错的导游。当我们询问如何能够联系他们以计划下一次旅行时,回答通常是这样的:“你可以打这个号码。这是我妹夫的兄弟的手机;他是我们当中唯一有手机的人。或者你可以给我在雅虎的电子信箱写信。”我们无一例外地都选了后一种方式。

    这个故事佐证了互联网另外一个很重要的用途。在将近10年的时间里,公司们一直在为全球各地的用户提供类似于电子邮件和即时信息这样的基于网络的免费的通讯频道。这些频道对于从剑桥到 Antananarivo 的所有人群来说都非常有价值。但是,通过这些频道所交流的内容并不都是公众可见的,因而无法给更多的人提供有意义的信息。这与通过互联网来进行广泛的信息交流和引导的目的是有所不同的。

    Usenet 群组 类似于允许多方加入的会谈室。它们建立在公众可视的、能够进行搜索的平台上,并且内容可以分门归类。在2001年2月,Google 收购了一份 Usenet 的归类档案(其记录可以上溯到1975年!)并且让整个互联网都能够搜索到它的内容。

    大约在同一时间,另一种基于互联网的平台方案正在升温:这就是博客。从根本上说,博客是一种没有那么多烦心事的网站;它使得内容提供者无需再操心于 HTML 标签、CSS、ftp 和其它乱七八糟的技术细节。当初我正是不堪于这些东西的骚扰,以至于在我的 mcafee.org 上一事无成。而现在,我通过使用 pMachine 的 ExpressionEngine 所提供的 HBS 博客系统,在互联网上发表一些文章;我只需要专注于我所提供的内容,而不必费心于让我的网站看上去更专业。

    在2003年,Google 通过收购博客写手(译者:作者这里大概是指 Google 收购 Pyra Labs——一个专职博客写作的工作室——的举措)以及开放博客站点,使得马达加斯加的自由导游们跟我站在了一个水平线上。在今天,Liebling 关于新闻自由局限性的说法仅仅适用于那些没有上网条件或者自我表达权利受到限制的人们。不花钱的博客的诞生是一个意义重大的事件。在 blogger 或是 typepad 这样的站点上,任何人只需要花上5分钟时间,就能够建立一个让全世界都看到的自我表述平台。他们可以向互联网输送文字、照片、以及音像等等。你对这些事物的好恶揭示了你对人性的某种感观。

    自发的而不是强加的机制。在技术人员构建新的平台的同时,他们对自己的角色也在进行不断地反思,在理念上发生了根本的改变。相对于以往把自己关于平台结构的观点强加给用户的做法,他们现在正在努力避免这种强制性,并开发各种工具来帮助用户形成各种自发的结构。Wikipedia 的故事正是这种改变下的一个典型例子。

    Wikipedia 之所以著名是因为它是一部任何人都可以参与编写并拓展词条的在线百科全书。但在一开始,它并不是这样的,尽管它自始至终的目的都是建立一部免费的在线百科全书。它的创始人 Jimmy WalesLarry Sanger 最开始给它起名为 Nupedia。正如在 Wikipedia 的词条里 注解的那样:

    “……Nupedia 的特色是借助于广泛的专业人士的审核,来保证其内容的质量可以媲美于专业的百科全书。Nupedia 希望学者们能够志愿地提供内容。在运作停止前[2003年9月],Nupedia 共有 24 篇文章完成了审核过程(其中3篇还有两个不同长度的版本),另外有 74 篇文章正在审核中。”

    Nupedia 的7阶段审核过程使得只有那些拥有博士头衔或是领域里的真正专家才有资格参与进来。这个条件实在太苛刻了。在一个座谈里,我听 Wales 说,就连他本人都不太敢打提交一篇文章的念头。

    在2000年末,Wales 接触到了 wikis。(同样,根据 Wikipedia 的条目,)wikis 是“一种允许任何访问者添加、删除、或是修改其内容的网站。操作过程简单快捷,通常不需要用户注册。” Wikis 是由 Ward Cunningham 发明的,他最常引用的一句话就是“最简单的办法是什么?”

    在2001年1月10日,作为一个“小小的功能”,wiki 被引入到了Nupedia 中。 到1月20日,在新的 Wikipedia 系统中就有了600篇文章。而到目前为止,已经有超过1百万的英文文章和多于3百万的各种语言的文章。很显然,最简单的办法反而最有效。

    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有很多个,既包括技术方面的,也包括社会方面的,我在《斯隆管理评论》上的文章里以及以后的帖子中会讨论这个问题。而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通过从 Nupedia 向 Wikipedia 的转变,撰写和编辑过程中的很多手续都被简化了。尽管这些手续可以防止一些低质量的内容,但同时也对其它所有的内容构成了障碍,并阻拦了人们的参与。 当这些手续被简化后,即当Wikipedia 的理念—— “平民参与”(原文是 non-credentialist )和 “与其小心翼翼地防止错误,不如让改正错误变得更容易”("making it easier to correct mistakes, rather than making it difficult to make them")——明确下来后,这项事业才开始真正红火起来。

    雅虎在2005年底收购 del.icio.us 的举动又一次证明了一种理念的改变。雅虎的创始人曾经在雅虎初创的时候开玩笑说, Yahoo 是‘Yet Another Hierarchical Officious Oracle’(意思是“另一个有组织的、非官方的甲骨文”)的缩写。虽然是玩笑,不过也多少反映了雅虎当时的业务观念:它是准备把互联网的内容组织起来,把各个站点放在事先定义好的类别里,比如说,健康、艺术、计算机等等。在各个大的类别里,还有细分的小类别。

    公司为此雇用了分类学家来建立和更新这一结构。分类学(Taxonomy )是一门对事物进行层次化分类的科学。卡尔·林奈(Carl  Linnaeus)对生物的分类——界(kingdom),门(phylum),纲(class),目(order),科(family), 属(genus),种(species)——大概是一个最好的例子。分类学是由专家们建立和发展起来的,然后传播到日常的使用中,来帮助我们认识世界并把事物关联起来。

    我曾经习惯于雅虎对互联网的分类。后来我发现,互联网增长得实在太快了,分类学家们几乎不可能跟得上趟儿。而且,Google  可以对输入的任何文字进行检索。这可比雅虎的层次化结构要有效率得多了。(今天,雅虎的层次化结构仍然存在,不过很难从主页上找到其入口,它已经不再是雅虎的主要业务了。)

    我对互联网的分类没有投入更多的关注,直到我开始听说有关 del.icio.us 的故事。该网站并不是按照专家建立起来的系统分类学来给网站分类,而是基于一种由大众逐渐发展起来的分类体系—— 大众分类学(‘folksonomy’)。我在《斯隆管理评论》上的文章中阐述过 del.icio.us 上的大众分类学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它为什么会得到应用。从这篇文章的角度来说,关键之处在于 del.icio.us 的创始人并没有想把他对互联网结构的看法强加给用户;他希望用户能够自己发展出一套结构体系。许多流行站点都是这一理念的追随者,比如说,Flickr YouTube

    于是在2005年底,雅虎收购了del.icio.us。这一举动可以被视为一种认可:在线内容的分类仍然是有价值的,但最好的分类人选是用户本身。

    混乱中的秩序 假如每个人——既有马达加斯加的导游,又有哈佛商学院的教授——都开始在 Wikipedia 上撰写和编辑词条,或者上传照片到 Flickr,那岂不是会弄得一团糟?如果成千上万的人都利用在线言论自由的权利的话,我们会不会被淹没在信息的海洋里?

    令人惊讶的是,对这些问题的答案居然是否定的。这是因为 Web2.0 除了提供自我表述的平台以及改变以往强加于人的态势外,还提供了第三种非常有价值的服务——即帮助我们过滤、整理、设置优先级等使我们能够弄潮于信息洪流浪尖之上的工具。

    正如我在文章中曾经描述的,这些工具包括功能强大的搜索,标签(tags )(del.icio.us 和 flickr 上用以实现大众分类的基础),以及当内容更新时自动发出通知的 RSS 。在我敲这些词的时候,我并不知道哪个站点能够最好地解释‘RSS’这一缩写。于是我把‘RSS’输入 Google 来看看(不出意料,Wikipedia 关于‘RSS’的词条在 Google 的返回结果中排在很靠前的位置)。我也不是很清楚现在用来输入这篇网志的地址,但是我知道它在我的 del.icio.us 页面上,用 ‘APMblog’ 做了标签,所以我总是能找到它。我也不知道我在同一个项目里的其他三个同事现在在做什么,不过我知道,每次有了什么新的结果,或是论文的草稿有了改动,他们都会贴在项目的 wiki 页面上(由Socialtext支持),这样我能够在第一时间里就收到 RSS 的通知。

    这些例子并不是用来说明我的职业生涯是多么地有组织有计划,也不是为了表明我们已经胜任了所有随着互联网的增长而来的挑战。它们是为了用来说明技术工作者们在三个方面为我们提供了多么好的支持:让大众能够自我表述的平台,随时间而浮现的机制,以及帮助用户来适应信息大潮的工具。

    正如我在文章里所讨论的,对于商业的领袖们来说,重要的问题是,如何能够把这三样重要的趋势从Internet 引入 Intranet——如何用 Web2.0 来建设 Enterprise 2.0。我在以后的文章里会更多地谈论这一点。

    我将以一则轶闻来结束这篇文章。这则轶闻显示了许多商业领袖们并没有很好地理解这三个趋势。上周,我在一堂与资深管理者——都是公司的拥有人或总裁——的课上,让大家学习我写的一个关于在一家银行内部使用博客的案例,并留了一点课堂作业:我让大家试试 blogger 和 typepad,并开始写自己的博客,然后向我汇报他们的博客地址。

    结果,他们并没有完成这项作业的意愿。每个人都在跟我说,他们是如何如何忙,没工夫在给自己添乱。在两个班共50到60个学生里,交作业的不到15个。

    为了让学生们多少能够有所认识,我问那些交了作业的人,开始写博客是什么感觉。他们都耸耸肩说,没什么难的,总共花了不到5分钟的时间,也不需要任何特殊技能。然后我问,为什么我要给这些很忙的管理者们布置这样一道简单得近乎愚蠢的作业。最后,有一个聪明的学生冒出来一句:“让我们体验一下它有多简单。”从这一刻起,课堂讨论开始活跃起来。
  • 相关阅读:
    postgresql允许远程访问的配置修改
    Oracle常用监控sql语句
    Python Twisted 学习系列22(转载stulife最棒的Twisted入门教程)
    Python Twisted 学习系列21(转载stulife最棒的Twisted入门教程)
    有趣的题目
    入学测试题详解
    完成这个例子,说出java中针对异常的处理机制。
    遍历Map key-value的两种方法
    java中的 FileWriter类 和 FileReader类
    Java中Split函数的用法技巧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moye/p/906409.html
Copyright © 2020-2023  润新知